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72 ,大小:1.36MB ,
资源ID:93881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388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9图表的判读技巧专题课件新人教版.pptx)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9图表的判读技巧专题课件新人教版.pptx

1、专题09 图表的判读技巧专题,考情分析,1结合具体等值线图,特别是等高线图、等温线图和等压线图,考查等值线的判断、规律和应用。 2依据一种或几种地理统计图表,考查地理表象判读及数据分析能力。 3结合区域地图、地理要素,考查影响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延伸方向的因素。 4以多种形式地理图表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分布、成因及发生、发展过程。,一、等值线,1等值线的特征。 (1)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数值相等。 (2)等值线闭合而不中断。 (3)两条等值线之间一般不相交。 2等值线的判读规律。 (1)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等或者为零。 (2)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一边高于该

2、等值线数值,另一边则低于该数值。 (3)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的地方(部位)数值小,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的地方(部位)数值大。,3等值线图的判读步骤。,4常见等值线图的判读和应用。,类型一 等高线图,第一,根据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进行判读。 (1)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比较两点的海拔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可换算地面实地距离。,(2)形态上的特性。地表每一种地貌形态在等高线图上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坡度的缓陡。看等高线的数值,可确定地貌类型。,第二,根据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识别等高线地形图。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 (

3、2)等高距全图一致:即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3)两条等高线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5)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呈反“V”字形。,(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7)凹坡凸坡通视: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表示凹坡,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凹坡不会对视线形成障碍,

4、通视状况良好;凸坡视线常被阻挡,很难通视。如下图所示:,类型二 等温线图的判读,(1)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减规律判断半球位置。北半球数值南高北低,南半球数值北高南低。 (2)根据等温线疏密特征判断温差: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3)根据等温线凸向,判断季节和海陆。1月陆凸南,7月陆凸北。,(4)根据海洋等温线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凸向及流向;“凸低寒,凸高暖”。 (5)根据等温线分布状况,判断地形。 等温线闭合:内线数值大,地势低;内线数值小,地势高。 等温线不闭合:凸高为山脊,凸低为山谷。,类型三 等压线图的判读,1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 (1)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

5、由高压指向低压。 (2)根据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根据高度确定受力情况: 高空(一般认为1 500米以上)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受两个力影响,无摩擦力)。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风受三个力影响,且摩擦力越大,斜交夹角越大)。,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力大小。 原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越小。 同一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不同图中:水平气压梯度 两点间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 比例尺)。 结论:风力大小与气压差成正比;风力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3根据海陆气压中心判断南北半球的季节(月份)。 北半球 7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夏季):

6、大陆内部有低压中心,海洋中有高压中心(切割副高)。 南半球 7月,北半球 1月(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有高压中心,海洋中有低压中心。,4根据近地面等压线判断天气系统。 (1)封闭等压线:高压中心反气旋四周气流由内向外流动,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如我国秋季秋高气爽;冬季我国位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吹偏北风。 北半球顺时针,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反之;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高压脊。,(2)封闭等压线:低压中心气旋四周气流由外向内流动,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如夏秋季节的台风为热带气旋。 北半球逆时针,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反之。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低压槽,在中纬度(温带)地区可形成锋

7、面,即称为锋面气旋。 (3)锋面处等压线密集,天气变化剧烈,如我国锋面雨带、冬季寒潮、北方夏季暴雨。,5.等值线图中的特殊技巧。,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以得出图中河流大致从南流向北,夏季日出东北,乙东北方向为山岭,阻挡视线,故乙地夏半年一段时间不能看到海上日出。冬季日出东南,甲地东南方位为山岭,阻挡视线,故甲地冬半年一段时间不能看到海上日出。地降水比地少,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200米,所以D正确。第(2)题,从甲处到山顶经过河谷处,且坡度较小,适合修建观光索道,所以A正确。 答案:(1)D (2)A,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M地位于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8、气温低,M外侧等温线数值为20,每两条等温线之间的差值为5,M的气温为1520 ,B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25 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中部气温低,1月为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中部为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主导因素是地形和海陆分布,C正确。第(3)题,此为冬季,影响印度半岛的盛行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A正确。 答案:(1)B (2)C (3)A,解析:第(1)题,从图示等压线分布分析,甲地的等压线与相邻的数值小的相等,说明它是一个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容易出现对流雨,A正确。4月乙地很难出现暴雨,B错误。从等压线判断丙处吹东南风,C错误;丁处为高压,未来几天也不受冷锋影响,D错误。第

9、(2)题,图中乙锋面系统为冷锋,锋面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后气温变低,气压升高,所以该锋面过境前后北京天气变化与B图相符,故选B。,答案:(1)A (2)B,二、统计图表,三类常见统计图表的判读,类型一 变化型统计图表,(1)读数:用直尺读,留意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特殊点(注意点:单位、正方向)。 (2)观察数据大小变化和图形变化,描述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常用的副词:一直、持续、大致、总体。,常用的动词:上升、下降、增多、减少、稳定、不变、波动。 (3)利用斜率、计算的方式,描述变化速度并分析原因:常用的词语包括快、慢、变化率、变化幅度、增长倍数等。(4)观察图形变化特点,描述变化规律

10、并分析原因:常用的词语包括周期性、季节性等。,类型二 结构型统计图,(1)看清图例和图中文字说明,确定统计图所反映的地理内容和所涉及的地理要素。 (2)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判断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3)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纵向上可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 (4)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问题,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类型三 相关型统计图,(1)明确统计图涉及的两个或两

11、个以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因果关系或互相促进关系。 (2)根据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分析问题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3)结合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规律,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对规律进行探讨和论证。,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12、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 (1)D (2)B,【解析】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堿海底袺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堿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 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 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増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少量能力会提髙;此时段黄河海年 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海泥沙量减少;

13、黄河流堿植被覆盖率降低,进黄河的泥沙会增多;黄河沿岸农业 会使黄河,三、示意图,五类常见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类型一 地理原理示意图,类型二 地理过程示意图,类型三 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类型四 地理关联示意图,判读关联图时一定要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类型五 地理剖面示意图,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1)(2)题。,(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答案】

14、(1)D (2)C,解析:该地农业生产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且两者都站较大比重。该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利用沼渣以及动物粪便等有机堆肥作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农产品具有绿色优质的特点。,四、景观图,两类常见景观图的判读,类型一 自然景观图,(1)明确图示主体:图名中指明了图中的主体地理事物,如该图的主体是地区的山水景观。 (2)判断景观形态:主要是观察分析图示主体的形态特征。图中山体形态(海拔、陡峻等)和水文特征组合成不同的山水景观。(3)分析景观结构:主要是把握主体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图中不同的山水景观反映了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4)分析景观特征:

15、抓住图中的位置信息、形态特征以及主配景的组合特点分析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类型二 人文景观图,(1)确定人文景观类型:依据图名进行确定,人文景观类型多样,包括聚落景观、建筑景观、人类活动景观、交通景观等。 (2)分析景观主体特点:着眼图中主体要素,抓住图示主体的呈现特色。(3)判断景观形成因素:人文景观反映人文活动的特色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因此由景观特点可以推知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或推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地理联系。,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

16、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例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第2题,东京作为当时的背诵都城,其最重要的功能行政功能,五、区域图,两类常见区域地图的判读方法,类型一 宏观区域地图,(1)判断区域位置:抓住图中的地名、经纬度等相关信息,定位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相对位置。 (2)明确图例类型及分布:抓住图例类型,看其在图中分布,归纳分布特点。 (3)判断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主要依据

17、地理位置,推论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结合图中地物分布总结区域的地形、水文、生物等自然特征。 (4)分析区域环境的影响:联系材料及问题要求,推论区域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类型二 微观区域地图,(1)确定区域范围与位置:微观区域图中区域范围相对较小,对其位置分析应特别关注相对位置的确定。 (2)明确图例类型与分布:明确不同图例的含义,找准其在图中的分布状况。 (3)微观图中地物的分布:尤其注意图中线性地物(河流、道路等)的延伸走向,点状地物的分布位置、密度等,以及点线地物的组合状况或位置关系等。,(4)分析区域的环境。 抓住自然要素的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河湖、山脉、地形、植被等的分布状况,推知自然环境特征。 抓住人文要素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道路、农田、城镇等的分布状况,推知人文环境特征。 (5)分析区域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尤其注意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谢谢观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