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7 ,大小:1.27MB ,
资源ID:93916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391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教学案.doc)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教学案.doc

1、1专题 12 种群和群落1.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3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知识网络】一、种群的数量和特征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2项目 “J”型(形)曲线 “S”型(形)曲线 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 (速)率

2、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 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用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 方法步骤随机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捕如下公式计算个 体 总 数 N初 次 捕 获 标 记 数 M再 次 捕 获 个 体 数 n重 捕 的 标 记 个 体 数 m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注意事项 必须随机取

3、样 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3(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首先依据年龄组成。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增 长 型 : 出 生 率 死 亡 率

4、 增 加稳 定 型 : 出 生 率 死 亡 率 基 本 不 变衰 退 型 : 出 生 率 死 亡 率 减 少 5.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 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 K 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6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

5、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二、生物群落的特征1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4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无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 物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

6、物为食物,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2群落的结构类型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3群落的演替类型 5类型 内容 初(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

7、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相近关系的区别 (1)种内斗争与竞争: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2)竞争与捕食: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 会由

8、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生存。(3)寄生与互利共生: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彼此有利,相互依存。(4)寄生与捕食: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但也有特例,蚜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HIV 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失去生命。5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

9、源的充分利用。(3)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4)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三、种群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6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10、,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生物成分。从概念的内涵上看 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的生物群体(

11、生命系统层次)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 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从研究特征上看 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 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群落

12、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3.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7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种群内部基因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4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 (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微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四、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

13、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图所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牧,草原不能复原。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从上述分析中还可以知道,环境容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的改善而有所增大。五、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丰富度随纬度增加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少。2群落结

14、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群落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8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 区分寄生与捕食,种内斗争与竞争,种间斗争与生存斗争的关系(1)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强者)捕食小型动物(弱者)的食肉行为,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主(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主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2)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有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

15、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六、分析群落演替的形成1.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5)人类的活动。2. 群落演替与生态功能过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

16、的。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高频考点一、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例 1、 (2018 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9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变式探究】 (2017 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

17、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 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 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 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

18、,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 正确。【变式探究】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 5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 200 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0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400 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 5 年到第 9 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 200 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变式探究】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

19、实验材料和用具:菌种和 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实验步骤: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 7 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直接计数。每个计数室由 25

20、16400 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 0.1 mm3。现将 1 mL 酵母菌样品加 99 mL 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 a、b、c、d、e 5 个中方格,共 80 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 44 个,则上述 1 mL11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_。【答案】 (1)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适当稀释菌液(4)2.2108 多次取样、取平均值高频考点二、种群的结构与演替例 2 (2018 江苏卷,13)下图

21、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 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变式探究】 (2017 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12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 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 A

22、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 A 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 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 A 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 错误。【变式探究】下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

23、直结构C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 B 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 【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3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答案】C 【解析】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A、B 正确;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D 正确;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C 错误。 1 (2018 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

24、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 正确。2 (2018 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143 (2018 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5、(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 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 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 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 错误。4 (2018 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

26、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 正确。5 (2018 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15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6 (2018 全国卷,

27、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 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 330-400nm 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

28、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 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 正确,所以选 B。7 (2018 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168 (2018 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

29、 2 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C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已知 L 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 1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约为 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 L 值等于 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 正确;第 2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小于乙种群,但第 2 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 正确;只要是 L 值大于 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 正确;这 4 年

30、中,甲种群的 L 值均为 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 错误。1 (2017 年新课标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172 (2017 年新课标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

31、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 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 D。3 (2017 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 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

32、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 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184 (2017 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 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 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

33、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 A 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 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 A 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 错误。5 (2017 年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19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6 (2017 年北京卷,3)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

34、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 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 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

35、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 不符合题意。4 (2017 年新课标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 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

36、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答案】 (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20(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 (2017 年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 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

37、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 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 3211.(2016 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考点定位】群落2.(2016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

38、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 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 三项

39、均错误,C 项正确。【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2016 北京卷.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 2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 8 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 F 区的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224.(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0、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 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故 B 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 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

41、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 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故 D 项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5.(2016 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其中正确的是23【答案】 A【考点定位】年龄结构21.(2016 江苏卷.27) (7 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

42、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_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 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 光合放氧 厌氧 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 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答案】 (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5 )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群密度调查2

43、422.(2016 新课标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

44、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45 个,不会很长。【考点定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3.(2016 四川卷.9) (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 14 天 第 21 天对照组 0.20 0.62 0.67蝉大眼蝽处理组 0.20 0.10 0.1

45、3对照组 2.00 4.00 2.90豌豆蚜处理组 2.00 8.70 22.90对照组 1.00 1.31 0.82鳞翅目幼虫处理组 1.13 2.19 2.03(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25(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1)样方法 S (2)二、三 分解者(3

46、)氨 互利共生(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4.(2016 海南卷.28) 雀科某种鸟有 9 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 A 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 6 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 A 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拯救 A 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 6 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 6 只雄鸟进行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 A 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 6 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

47、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 A 种群所携带的_能够传递下去。(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 A 种群 ”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 A 种群的_者和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 A 种群”的 密度,可以 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答案】 (9 分)(1)杂交(1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基因(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2)竞争 捕食 标志重捕法(每空 2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26【考点定位】种群与群落1.(2015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

48、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 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 m10 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 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 35定时灌溉驱走大蚂蚁 增加 70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 10不灌溉驱走大蚂蚁 减少 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不驱走大蚂蚁比驱走大蚂蚁,在定时灌溉或不灌溉的情况下,小蚂蚁出现率都有所降低,可以得出大蚂蚁和小蚂蚁在食物上的竞争较强,进而可以得出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