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258.50KB ,
资源ID:93970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397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medalangle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doc

1、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2、 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0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6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是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下表是清代前期不同文献对农民兼业现象的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农民生产已突破了自给性B家庭手工业出现了新发展C农业生产开始趋向商品化D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2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

3、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B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C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D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3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二月 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三月 可粜粟,买布四月 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 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4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

4、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5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2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6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

5、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7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8“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集权的削弱B工商业赋税沉重C经济重心的

6、南移D物质生产的进步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10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11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

7、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1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3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

8、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4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15据记载,春秋时各国间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的实物,到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大都是以货币支付。这一变化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频繁B说明国家抑商政策放松C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D推动了货币经济的统一16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

9、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C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17下表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典籍 记载内容旧唐书玄宗纪(741 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八十一 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唐会要六十九天宝九载(750 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唐会要八十六大历十四年(779 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

10、僚涉足商业活动D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1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4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19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01387 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

11、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两 大 题 , 共 计 4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进 行 作 答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

12、,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8 分)(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

13、哪些举措?(8 分)(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4 分)22阅读材料并回答(20 分)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5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

14、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 世纪前期的英国,417 个男爵中就有 49 个商人,21 个是商人的后代。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 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

15、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1)根据材

16、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10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10 分)12018-2019 学 年 高 一 下 学 期 第 一 单 元 训 练 卷历 史 ( 一 ) 答 案第 卷1【解析】表中记述反映了清代前期各地农民利用农隙时间进行其他行业的兼作以增加收入,这明显不是仅为了满足生产生活上的自给性,A 项正确;材料中的“掏煤”并非家庭手工业,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的新发展,B 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商品化,C 项正确

17、;材料中的农业兼业并非全是农业生产,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D 项错误。【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此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人们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摆脱;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表明宋代已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A 项符合题意。两税法不是取消了人头税,B 项错误;C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已表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下的新气象,D 项错误。故选 A。【答案】A3【解析】据材料中“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可得出与土地兼并无关,

18、故 A 项排除;题干表格中对田庄内的统计,没有涉及到地方经济,故 B项排除;据表格中信息反映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 C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特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合题意,故 D 顶排除。【答案】C4【解析】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说明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故 A 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 B 错误。材料中“家户”“田家”是说家庭的,与

19、官营纺织经济不符,故 C 错误。材料中“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材料中未涉及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错误。【答案】A5【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线条较粗,不够流畅,而到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刻画精细。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的雕刻刀具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制造出了更加坚硬的刀具,故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石刻技法的变化,与绘画艺术无关,故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指技法上的变化,得益于雕刻工具的改进,佛教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 项;思想观念的变迁并不能使材料中的雕

20、刻技法发生改变,排除 D 项。【答案】A6【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 D。【答案】B7【解析】“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 正确;A 中开始打

21、破说法绝对;B 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答案】D28【解析】从材料“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可以看出,古代“镇”的功能由唐代的军事政治中心,到宋代经济功能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的进步。所以答案选 D。【答案】D9【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

22、者的社会地位高,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 项错误。【答案】A10【解析】材料中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方市场,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商品交换突破了区域之间,并不是论述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是商品交换突破地域限制,并不是说明市场需求的问题,故 C 项错误。【答案】D11【解析】“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

23、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 B 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 A、C 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 D 项。【答案】B12 【解析】材料中说明无论官员还是工商业者都从事买田置业,这明显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D 正确;A 与材料反映信息相反;B 和 C 是外商企业刺激。【答案】D13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清政府

24、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发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 C 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 D 项错误。【答案】B14【解析】图片显示古代历朝丝织业分布图,并不能说明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故 A 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丝织业中心分布,没有与其它手工业部门进行比较,排除 B;关中地区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图片无法显示古代丝织业

25、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故 C 项错误;元明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东部地区,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故 D 项正确。【答案】D15【解析】春秋时期经济交往多以实物进行,说明货币职能没有得到发挥,商品市场比较落后,而战国多以货币支付,说明货币职能得到彰显,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且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买卖并不频繁,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3并非都采取抑商政策,因而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放松,B 项错误;D 项夸大了这一变化的影响,排除。【答案】C16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

26、力。材料无法推出广东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项排除;经济重心在南宋转移过程已经完成,B 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但无法推知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是否拉大,D 项排除;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表明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 C 项符合要求。故选 C。【答案】C17【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和“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信息来看,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官吏经商,也确实有官吏经商的现象,说明唐朝时期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与重农抑商

27、政策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无法体现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排除 D。【答案】C18【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 D 正确;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才出现漕运为南北方向,A 不是全面的原因,排除;B 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 B;国家疆域的扩大与漕运方向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C。【答案】D

28、19【解析】根据题干“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可知该表涉及的数值是状元人数的变化,分析图表可知从唐到清,河南的状元人数逐渐减少,江苏则逐渐增多,南宋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始终在南方,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兴盛,故 B 项正确。理学宋代才出现,不能说明表格信息主旨,故 A 项错误。表格不能说明中原地区经济衰退的信息,故 C 项错误。古代政治重心除了南宋时期,大多数在北方,故 D 项错误。【答案】B20【解析】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

29、经济的恢复,故 A 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B 错误;鱼鳞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 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D。【答案】A第 II 卷21(20 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了新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1)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和“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联系所学可知,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的认识。联

30、系所学可知具体背景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初算缗钱”和“告缗”分析得出。其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4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等信息分析得出。联系所学可知,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举措。(3)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三反映的北宋时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

31、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22(20 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徽商一样提出

32、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

33、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可以得出不同点是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族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及自身的节俭,为重商主义时期的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第一小问,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是封建性商帮,具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

34、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可以得出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可以得出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的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因为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可以得出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35、【答案】(1)异:生活方式不同和对待社会观念的态度不同: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族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不同影响: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2)性质:封建性商帮,具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因素: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的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方列强的经济5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