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2、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0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6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是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1922 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梁启超此言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B肯定了西方文化
3、的优越性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A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C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D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31896 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 年 6 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
4、激发改革图强意识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4清末中国数学史介绍了当时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 abc 和 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 x2+ac=bx 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学东渐后近代数学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心态C西方近代数学中国化的必要性D传统文化与近代数学相互交融51898 年,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 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这表明清政府A利用舆论加强监督B扩大普选权的范围C全面改革科举制度D调
5、整政治参与方式6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造成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据材料可知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B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2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720 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
6、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8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9梁启超曾言:“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其观点旨在表达A振兴民权是建立国权的前提B君轻民贵是国家兴旺的根本C民众自治是国家发展的归宿D伸张民权是民族振兴的目标10下表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
7、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学堂种类 出身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第二级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举人第三级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贡生(优、拔、岁等)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附生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C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11下列著作杂志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A资政新篇B民报C新青年D新学伪经考12“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懂理宜筹良法以振策之。”“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8、这是 1904 年最后一次科举状元考试试题。下列选项最符合试题命制理念的是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D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313从 1897 年开始,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 余种,风靡全国。1919 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表明林纾A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B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D
9、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14近代某思想家提出:“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该材料直接反映这一思想家的主要立场是A反对“中体西用”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挽救民族危亡 D发展资本主义151880 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A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B西方近代文明程度高,促使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C西方近代都市的文明促
10、使中国传统“夷夏”观念发生转变D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步醒来16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A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B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影响其转型的程度C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17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A在特定历史
11、环境中解释历史B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C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D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18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 1895-1911 年期间的变革。”以下属于“这场思想变革”的现象是A“打倒孔家店” B允许“民间自立公司”C兴民权,设议院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9郑观应曾援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方的数学、化学、光学、电学等均出自中国,皆“我所固有者也”。其目的是A借“本来之学”加强国学地位B减少“以夷变夏”非难的阻
12、力C借“西学中源”说来阻挡改革D为“中体西用”提供理论依据2019 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思想”的实质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两 大 题 , 共 计 4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进 行 作 答 。421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表 3中国 西方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
13、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己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2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材料二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乎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
15、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10 分)(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
16、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9 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6 分)12018-2019 学 年 高 二 上 学 期 第 五 单 元 训 练 卷历 史 ( 二 ) 答 案第 卷1【解析】材料反映了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也有发展科学精神的条件,意在强调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故 A 正确;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科学精神,并不是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故 B 错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对进化论的批判,故 D 错误。故选 A。【答
17、案】A2【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逐渐暴露,尤其是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和争霸的本性,使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故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C 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无关,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而不是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B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D 项错误。【答案】C3【解析】材料中波兰分灭记突出波兰灭亡在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意在激发
18、改革图强意识,故选 C;材料的主旨不在揭示波兰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排除 A;打击顽固守旧势力和培养国人世界视野均非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 BD。【答案】C4【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 abc”、“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才是本题的题眼,典型的生搬硬套,生搬硬套是因为不懂,不懂是因为闭关锁国、封闭落后造成的,说明清末有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B 符合题意;西学东渐在明朝已经出现,A 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必要性”说法过于绝对;D 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落后,不能正确运用科学成果,不是体现文化的交融,D 不正确。【答案】B5【解析】“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
19、书言事”“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说明清政府调整政治参与方式,允许民众参与政治,D 正确;材料明显不是舆论监督,A 错误;选举不符合题意,B 错误;C 中全面改革错误。【答案】D6【解析】从材料“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造成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荒”中可以分析出,“丁戊奇荒”造成了社会大的灾荒,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社会备荒制度不完善,救灾和防灾措施不完善,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早”;D 项说法错误,错在“已施行”。【答案】A7【解析】女子读天演论反映了民族危机已经冲击着女性国人们的传统观念,选 D 是符合题意的,
20、正确;材料不涉及新式学堂教育发展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是否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女性读书早就为人们接受,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答案】D8【解析】不论“中体西用”、“进化论”还是“阶级斗争论”均是在挽救民族危机,均是在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但“中体西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也非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更非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所以本题只有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D9【解析】“民权兴则国权立”等字眼意在强调振兴民权是建立国权的基础和前提,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兴民权是国
21、家兴旺的根本,也是2国家发展的归宿,所以选项 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伸张民权是民族振兴的途径而非目标,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答案】A10【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末学堂种类实行等级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反映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排除 B。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排除 C。【答案】D11【解析】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
22、要阵地。故答案为 C 项。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 A 项;民报是宣传旧三民主义的刊物,不可能做到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排除 B 项;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排除 D项。【答案】C12【解析】材料是清政府科举状元考试试题,“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懂理宜筹良法以振策之”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强调的是维护“正学”,即中体,由此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故 B 项正确;A 项是封建顽固派的主
23、张,故错误;C 项君主立宪制思想,故错误;D 项是民主科学思想,故错误。【答案】B13【解析】1897 年时候,林纾思想比较先进,1919 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说明林纾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论,显然不符合当时思想潮流,B 正确;反对西学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轻视群众材料没有体现,C 错误;D 显然不符合林纾的思想特点。【答案】B14【解析】根据材料“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作者反对“中体西用”,故 A 项正确。作者主张中体与西用分开,说明并没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挽救民族危亡,而是强调
24、反对“中体西用”,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强调反对“中体西用”,排除 D。【答案】A15【解析】“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说明康有为认识到西方社会治理的先进性,促使中国传统“夷夏”观念发生转变,故 C 项正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故 A 项错误;“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说明康有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但并未提出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的要求,故 B 项错误;香港、上海等地虽处于殖民统治之下,鸦片战争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步醒来,故 D 项错误。【答案】C16【解析】材料反映了中西方文
25、明的交融和汲取是存在不同的,即材料说明了中西方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文化是由于暴力冲撞才影响了其转型的程度,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近代是落后的,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也就不具有吸引力,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的差异而非较相似,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答案】A17【解析】从材料来看,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的口号在当时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他分析这一问题是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出发的,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3误,他的分析有理有据,不是主观设想;C 选项错误,与材料含义相悖;D 选项错误,材料
26、中没有涉及到人民利益的问题。【答案】A18【解析】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以判定思想变革是 1915 年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符合题意;B 项是经济政策,排除;C 项是维新派的思想,排除;D 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答案】A19【解析】郑观应通过援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B 正确;强化国学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材料是主张改革,C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洋务运动思想主张,D 错误。【答案】B20【解析】
27、“新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就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但“新思想”并非单纯的揭露腐败现象、批判程朱理学、抛弃“天朝上国”梦幻等选项的思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D第 II 卷21(15 分)【解析】本题以“国家观念”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提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从“不同时代的国家观念”、“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等角度确立相应的论题,如“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西方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积极转型”。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
28、息,如“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可知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与他国国际地位平等的国家观念才真正形成,又如“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可知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阐述: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认
29、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均为藩属。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入侵,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16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形成,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有限政府、主权在民、法制等思想,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结论:国家观念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当时国家和国际关系的认知,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或国
30、家观念是一种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与理解。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国家观念受政治影响;国情决定国家观念等示例 2 信息:国家观念的转型与近代中西政治历程之间关联互动阐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政治探索,梁启超提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兴民权,说明了国人的国家观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国家观念下掀起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走向深刻。4启蒙运动时期,洛克等人提出了法治和分权思想,卢梭用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启蒙运动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提出了一套建立未来政体的理论框架,此后启蒙运动通过各种方
31、式使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结论:社会变革是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推动因素,近代国家观念转型是政治变革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内容。示例 3:信息:中西国情差异影响中西国家观念阐释:在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古代中国家国同构,有天下而无国家,君主即为国家,强调君主专制: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从 13 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在具有高度工业文明
32、的西方国家面前,中国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和观念国家;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因家观念的转变。结论:由于中西方的生活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基础的差异,国家观念的差异是必然的。22(25 分)【解析】(1)第一小问职能:据材料一“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可知罗马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以及罗马法的内容及包含的自然法等近代来分析。(2)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可以从社会性质以及资
33、产阶级试图以法律为武器,反对君主专制,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等角度来分析。(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二“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和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可以概括两则材料的共同观点。即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回答即可。(
34、4)根据本题引言可知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根据所学可知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的同时,还应注意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答案】(1)材料一“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需要。(3)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成就:1982 年修订宪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基。(4)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5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