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通史串讲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三维坐标定位 三条主线定论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
2、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从“考点布设”析高考(一)着眼于经济层面1(2018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2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选 D 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 项正确。材料中仅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少数分布区域,而且也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铁制农具
3、,A 项错误。仅凭铁器在新疆出现,不能说明当时新疆与中原联系密切,B 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铁器的发现地分布情况,并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在当地生产的,C 项错误。2(2018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
4、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 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故 D 项错误。3(2017全国卷)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3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选 A 由图片可以看出, “陶”位于济水之滨, “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
5、促进了商贸的发展,A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 ,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 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 “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D 项错误。(二)着眼于政治层面4(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 A 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 ,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
6、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 ,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 B 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5(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4C实现了王
7、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 A 根据材料“河南” “山东” “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 A 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 项错误,排除;C 项错在“直接控制” ,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6(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
8、、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 C 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 15 郡发展为108 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 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 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 B 项;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7(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
9、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两汉时期即位皇帝往往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 C 项。(三)着眼于文化层面8(2018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5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10、(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 C 墨子中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 “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A 项错误。 “完整”说法与史实不符,B 项错误。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 ,D 项错误。9.(2017全国卷)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
11、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解析:选 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 B 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C 项;D 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10(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
12、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故材料反映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二、从“命题意图”析高考(一)探索知识的深度第 1 题,设置战国以前铁器实物分布图这一图片资料,要求考生在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实质考查考生的实证精神。6第 3 题,以儒商鼻祖范蠡经商于陶的故事切入,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强调地理环境对商业发展的影响。第 4 题,创设商汤对鸟兽都存有仁德之心的新
13、情境,从主观角度考查商汤灭夏成功的原因,也深化了对儒家思想“仁政”主张的认识。(二)转换知识的角度第 2 题,创设西汉文景时期的货币税收政策的调整加剧土地兼并的新情境,从消极影响的角度考查了西汉初年的经济。第 5 题,以西周分封制分封对象的地域分布切入,从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第 6 题,从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考查王国问题的解决对解决边患问题的影响。一改传统上从王国问题、边患问题切入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第 8 题,从墨子先进科技成就的全新视角命题,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而且渗透了对考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价值观的培养。(三)拓
14、展知识的宽度第 7 题,通过外戚干政这一全新的历史情境,考查汉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观念变化,把对外戚专权这一现象原因的分析从政治制度层面拓展到社会观念的层面。(四)延伸知识的长度第 9 题,以西周到战国文字的演变,体现周秦之际“分裂统一”的历史趋势,以及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发生深刻变革的史实。第 10 题,创设古代儒家学者通过称颂“三代”之美来批判现实的新情境,考查古代儒家学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一)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重 时 空 抓 “点 ”理 “线 ”农业金石并用、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井田制、集体劳动(夏商周)铁农具、牛耕;都江堰水利工程;自耕农、佃农产生;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土地私有制确
15、立(春秋战国)牛耕普及;土地兼并;田庄经济(秦汉)手工业麻纺、丝织、制陶(原始社会)青铜技术;手工业官府垄断(夏商周)丝织、冶铁等;家庭手工业出现;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青瓷出现;用煤冶铁(秦汉)商业商业出现、物物交换(原始社会)货币;“商人” ;商业由官府垄断(夏商周)自由商人;工商业城市兴起;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战国) 统一度量衡、货币;7“市”出现;丝绸之路;盐铁官营(秦汉)试 能 力 析 “材 ”证 “史 ”1(2019 届高三乌鲁木齐模拟)“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 B生命
16、力顽强C封闭排他 D生产工具简单解析:选 B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体现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并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凭借简陋条件“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体现,故 B 项正确;封闭排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但这很明显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故 D 项错误。2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 “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家
17、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 A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还反映出分工细致, “金有六齐”,这些都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 A 项正确;题中的手工业生产指的是官营手工业,并不是指民营手工业,故 B、C 两项错误;题中所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和生产方式,并不能体现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故 D 项 错误。3公元前 115 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
18、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选 A 根据“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可知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故 A 项正确。上述行为主要涉及商业领域,不会加重农民赋税负担,故 B 项错误。均输法主要是政府经营商业获取利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8商品收购和转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而非限制商业发展,也不可能消除各地经济差异,故 C、D 两项均错误。拓 认 知 通 “史 ”明 “理 ”1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1
19、)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2)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西汉政府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
20、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2丝绸之路的开通(1)历史条件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关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建立是丝绸之路开通和畅通的保证。西汉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比较成熟。(2)意义促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中国外交开始走
21、向世界。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开始融入中国。(二)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重 时 空 抓 “点 ”理 “线 ”9阶级矛盾奴隶主贵族 VS 平民、奴隶(夏商周)农民、新兴地主阶级 VS 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农民阶级 VS 地主阶级(秦汉)制度政策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夏商周)礼崩乐坏;各国变法(春秋战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 “刺史” 、中外朝制度、察举制(秦汉)政局对外“天下共主”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夏商周)诸侯混战;局部统一(春秋战国)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中西交往(秦汉)
22、试 能 力 析 “材 ”证 “史 ”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并未反映出分封制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诸侯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 D 项错误。2.
23、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 ;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选 B 材料表明,西周“裂土封侯” ,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到秦朝“子孙皆为民庶姓氏之失自此始” ,这与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有关,故 B 项正确。A、D 两项所述与这一变化无关,C 项说法错误,排除。3 史记 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 ,
24、 “汉初因秦法”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社会演进趋势相同C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解析:选 B “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 , “汉初因秦法” ,说明秦汉时期政治、10社会特征十分相似,B 项正确;秦朝使用法家思想,汉代是儒家思想,A 项错误;思想控制不符合材料“汉承秦制”说法,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4(2019 届高三西宁调研)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
25、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解析:选 B 汉初,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南越国,放弃西南夷地区,这是统治者依据汉初国家衰败的国力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拓 认 知 通 “史 ”明 “理 ”1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1)在疆土方面夏商周凭借自己正统的地位和强大的武装,采取分封、册命和武力征服的手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在经济上生产工具从骨器、蚌器、石器发展到铸造完美的青铜器;农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
26、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以都邑为中心的商品交换市场及比较统一的货币,使社会生活有了较大的发展。(3)在政治上确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这种宗法和等级制度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4)在思想领域形成宗教神学思想体系,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的统治是合理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利用宗教观念来配合暴力统治;同时,根据宗教祭祀仪式演化出“礼” ,作为制度、思想、行为的规范,逐步发展成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
27、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5)在行政管理上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王为首、分封诸侯的贵族政体;建立了一套以中央为内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内为王室服务的官)、以地方为外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外分封的诸侯和为诸侯服务的官)的内外服官体系;建立了适合奴隶制国家特点的,有关培养、选拔、任免、爵命等级和退休养老等方面的官员管理制度。凡此种种,对后世行政制度的11发展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 趋势。商朝的
28、“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3综合认识“汉承秦制”含义 两汉时期,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只在局部微小调整,史称“汉承秦制”主要表现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 ,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
29、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 13 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秦朝虽有选官制,但很不完备,西汉建立一套“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东汉继续推行承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袭秦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评价“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4.秦汉时期
30、的对外关系(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12(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三)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重 时 空 抓 “点 ”理 “线 ”思想早期君权神授, “天下一家” ,周礼等(夏商周)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秦汉)科技夏小正 ;“殷历”(夏商周)司南;石氏星表 ;算筹记数法(春秋战国)造纸术;
31、九章算术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氾胜之书(秦汉)文艺甲骨文、金文;文化教育官府垄断(夏商周)诗经 、楚辞;帛画;竹木简;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文字统一发展:篆、隶、楷、行、草;汉赋、乐府诗(秦汉)试 能 力 析 “材 ”证 “史 ”1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 ,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解析:选 B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 A 项错误;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孔子又
32、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从而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 B 项正确;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推论,故 D 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A导致儒学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解析:选 C “高标入世的姿态” “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是先秦儒家的特点,其含义是以高于现实的姿态关注现实;而从汉代起,这种现象“始有缺失” ,指的是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更加注重服务于统治者,具有了更
33、多的功利性,因此选 C 项。从汉代起,儒学作为正统思想服务于社会发展,并没有脱离社会实际,A 项错误;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主要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并非由于“这种缺失” ,B 项错误;儒家信仰理论亟须重建是在唐代后期,D 项错误。3(2019 届高三兰州摸底)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 ;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经书,13被称为“古文经” 。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 )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
34、激烈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可知, “今文经”靠经师口授,即经官方认可;而古文经则是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后被发现的经书,属于“私人”性质。古文经在汉代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是因为儒学在汉代经过改造成为正统思想,儒生凭借研习今文经踏入仕途,所以今文经儒生因为这种利益关系并不认同古文经,D 项正确。A、B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 项只是表面现象,均排除。41900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 252 年、265 年、310 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 49 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35、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解析:选 A 由与麻纸同时出土的木简时间公元前 49 年,可知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纸的使用和传播,没有反映纸的发明地点,故 B 项错误;材料显示麻纸与木简并用,不能说明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新疆楼兰发掘出 252 年、265 年、310 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只能说明内地的纸在魏晋已传到西域地区,并不能证明魏晋时期新疆普遍使用麻纸,故 D 项错误。拓 认 知 通 “史 ”明 “理 ”1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
36、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具有“杂家”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 “仁” “仁政” “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
37、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14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2今古文经学之争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从表面上看,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但从实质上看,它们之间的区别远远不止于这些。今文学派在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学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古文经学也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在这里,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3秦汉文化的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建
38、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汉朝也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秦汉又都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流入中华。秦汉文化广泛外传,不仅形成东亚文化圈,还向西传到西域以至欧洲。(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章算术的问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
39、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以上都表明那时的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 ,称中国学为“汉学” ,可见秦汉文化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世。(4)气势恢宏秦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巨龙般的万里长城,再现横扫六国的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等等。这些成就都表现出秦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这些成就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一、高考第 41 题强化信息获取、概括表达能力要点要全1材料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15来自
40、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 ,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请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自主解答 答案提示 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层。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
41、淡化;私学发展,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2材料 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摘编自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42、。自主解答 16答案提示 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等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将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二、高考第 42 题强化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说理要透3材料 第一帝国时代秦汉帝国(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秦汉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丝绸、造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领先世界;汉朝出现氾胜之书 ;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
43、朝“焚书坑儒” ,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罗马帝国(公元前 27公元 476 年)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主和将军集中;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务 ;海外贸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胡孝文等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从上表中提取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自主解答 17答案提示 示例一: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
44、治。阐述:东西方帝国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与安全,均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如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罗马的行省制度,都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在法律制度方面,秦汉时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罗马帝国完备的法律体系,都能有效协调帝国内部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故周密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维系东西方帝国统治的重要条件之一。示例二:古代帝国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阐述: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为了有效控制扩大了的疆域,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二者都修筑了通往帝国四面八方的道路,方便了帝国的信息与军队等及时到达帝国边界;除此之外,二者都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以维护帝国的统一。重大公共工程的兴修既反映了第一帝国时
45、东西方帝国的实力,也维护了帝国统治。通史综合检测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7 年 11 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 。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 。由此说明( )A “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B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起源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解析:选 C “传说时代”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故 A 项错误;
46、B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考古发现验证“传说时代”的历史,可以填补史书的空缺,故 C 项正确;历史研究除了依据原始史料,还可以依据考古发现,故 D 项错误。2(2019 届高三哈尔滨期末)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18解析:选 D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血缘政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A 项错误。B、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由材料信息“突破了(以前)纯
47、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缘政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 D 项正确。3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该学者掲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解析:选 A “授土授民建国 ”“授土授民立家 ”指代分封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48、指代分封引发的“家” “国”对立,故 A 项正确。4下表中内容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一雉等于一丈)七雉 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宽七轨 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选 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卿大夫的都城在城墙高度、南北向道路宽度上依次递减,有严格的礼制规范,突出等级观念,B 项正确。A、C、D 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5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 ,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