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目 录 CONTENTS,600基础 考点&考法,考点66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后,列强把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 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尤其注意三个历史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的移风易俗;新中国成立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变化 先进知识分子的引导,考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 近现代服饰变化,长袍马褂,古代中国:长袍马褂、平民百姓穿布 衣、官员富商穿绫罗绸缎 近代:西装、中山装、旗袍、裙
2、子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拉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草绿色军装 新时期: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身着西装的孙中山,身着中山装的蒋介石与毛泽东,3.近现代饮食变化,粮票,古代中国:北方饮食以面食与肉类为主;南方饮食以米饭、海鲜为主,无法解决温饱 近代:吃西餐成为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物质匮乏、票证时代、计划经济 新时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菜篮子工程”、小康生活,民国时期吃西餐场景,4.近现代居住条件变化,古代中国:北方“四合院”、西北窑洞、牧民蒙古包;南方泥墙草房、阁楼 近代:出现欧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 新中国成立后:土墙草房为主 新时期:楼房别墅等;1995年实
3、行“安居工程”,清代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国天津静园,现代别墅,5.近现代礼仪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军警在街头给百姓剪辫子,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中华民国:断发易服(反清革命色彩)、废止缠足、婚丧简约、改革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节日) 新中国: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
4、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例题,海南单科201617,本题考查晚清社会观念的变化。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趋于僵化,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故D项正确。,D,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特点与影响,特点
5、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过程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内容上: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浓厚的民族特色。 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病,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 又顺应时代变革。 生活: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67 交通通讯工
6、具的进步,考法1 近现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考法2 近现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考法1 近现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民国以后,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 改革开放以来,加快铁路建设和机车制造,青藏铁路,南京长江大桥,20世纪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城市 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建成青藏、新藏、川藏等公路和武汉长江大桥;“文化大革命”
7、时期建成南京长江大桥,轮船招商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水运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急剧下降,近代中国航空先驱冯如,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民航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考法2 近现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沈葆桢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
8、革开放以来,电讯业发展迅速,使信息传递不断快捷和简便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加快人们生活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电报局,福建巡抚沈葆桢,清朝邮票,考点68 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法1 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考法2 近现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考法3 互联网的兴起,考法4 大众传媒的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考法1 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发展(物质条件) 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民主思想传播的促进 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办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办
9、报;维新派办时务报;革命派办民报;新文化运动办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办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办中央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其他类型的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改革开放后:繁荣发展,时务报,新青年,篮球先锋报,人民日报,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例题,海南单科14,本题考查晚清报刊业的发展。晚清时期报纸受言论限制,排除A项;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材料意在
10、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故D项正确;B项错在“普遍”,排除;C项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排除,D,考法2 近现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电影,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开始标志);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1905年,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开始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5年,渔光曲获得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电影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走向辉煌,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风云儿女海报,例题,课标全国2014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
11、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C,材料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中国电影拷贝有一定的流通税费,上海制片传到京津地区代价太高,京津民众看外国片的次数就多,故选择C项,排除B项;D项表述与题目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考法3 互联网的兴起,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12、的美国;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优点,迅速传播信息 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费用低廉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的影响,积极: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也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消极:不良网站传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认识,它是双刃剑,只有正确引导,科学合理地利用,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考法4 大众
13、传媒的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例题,海南单科2016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制度。“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强调国家统一宣传制度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宣传网络的意思,故A项错误;办法并没有对其他媒体的要求,没有结构调整的意图,故B项错误;通报国际国内形势不必规定只有新
14、华社才能报道,与规定的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易混1 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综合考法 运用社会史观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考法总结社会史观是高考全国卷常会考查的几种新史观之一。全国卷对本专题的考查,一般会从社会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两个方向来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与影响。同时,复习备考时,需要从通史(历史阶段特征)角度,横向联系
15、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变迁来进行关联理解。例如,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与这一时期中国民众服饰、饮食、生活习惯变迁的关系,社会史观内涵分析 (1)基本内涵: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本质: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例题,课标全国201541 ,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