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80 ,大小:5.39MB ,
资源ID:94016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401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outsidejudge26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pptx

1、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演讲人:,目 录 CONTENTS,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考点5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法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考法2 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法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农具 (1)原始社会实行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耒耜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和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4)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使用二牛抬杠的犁耕法。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逐渐普及全国。 (6)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并为后世沿

2、用。,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并沿用至今,农耕方式的演变 (1)商周时期:井田制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后 个体农耕出现,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租佃制下,佃农耕种地主土地,交纳地租。地主与佃农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庄园经济(大地主田庄):田庄劳动者(既有佃农,也有无人身自由的劳动者)集体劳动,与田庄主人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以东汉时期最为典型。,(2)灌溉工具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的发展 (1)水利设施的进步春秋战国(

3、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龙首渠)隋朝 (大运河),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石犁,骨耜,耧车,曲辕犁,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历程 (1)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技术的萌芽时期。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 (3)隋唐、宋元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 (4)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的时期。明代出现了系统总结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农业发展。图片中是多人集体劳作,而非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指通过改进耕作工具、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等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反映不出汉代农

4、民在精耕细作,排除B项;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出现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汉代也实行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的田庄,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动作可知反映的是劳动者在大地主的田庄内进行集体劳作的场面,故选D项。,D,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 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 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

5、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以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以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题干反映了贾思勰主张通过精耕细作模式来达到收益最大化,反对过度扩大耕地面积进行粗放经营,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与大土地所有制并不冲突,排除B项;C项与题干信息相矛盾,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人地矛盾,排除D项,【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农业,A,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6、.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经济发展状况。材料反映了从北朝到唐朝中期,饮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变得流行,且茶叶多来自江南地区。联系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A项的“南茶开始北运”,排除;B项错在“趋于一致”,排除;宋代时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故D项错误。,C,全面理解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自给自足。,(1)形成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7、 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地位 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4)评价 积极性: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生活较为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成为历朝历代的主要财源,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促使经验型、实用型科技长期领先,是古代中国取得辉煌的农业文明成就的基础。,消极性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做到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以后,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脆弱的小农经济,导致农民起义周期性爆发。以

8、土地为社会主要财产的小农经济,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成为生存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及特征。 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的土地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个体小农耕作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B、D两项

9、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C项逻辑错误,排除。,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考法2 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公社成员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土地国有制(夏商周) 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王支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最为明显,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内的土地,王畿以外的土地分配给诸侯,诸侯再进行层层分封。土地不得转让与买卖。,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土地私有制大体上分为三种,即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具有支配地位。国

10、家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补充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西汉、曹魏、明朝、清初等时期)、均田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自耕农本身拥有自己的土地。需要注意,古代中国存在自耕农本身拥有土地,同时也租地主土地进行耕种的情形,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明代鱼鳞图册,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北魏至唐玄宗时实行均田制,明朝重新丈量土地,绘制“鱼鳞图册”,但这些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

11、兼并的根源。,【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占有20亩至130亩土地的户数所占比重最大。20亩至130亩属于较小的土地规模,因此可以判断当时这一地区自耕农经济比较发达,故A项正确,B、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土地占有情况,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无从体现,D项错误。,A,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宋代强化了

12、中央集权,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与流民问题没有直接关系,但会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故B、C两项错误;“不抑兼并”使许多自耕农失去土地,从而直接导致小农经济衰退,故D项正确,例题7课标全国201325,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政策。,例题8课标全国2016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材料反映了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其原因在于宋代政府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正确;相比之前的朝代,宋代

13、商品经济实现了高度繁荣发展,排除A项;坊市制度与农业人口无关,排除C项;D项内容与材料所述状况无关,排除。,B,考点6 手工业的发展,考法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考法2 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发达原因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凭借国家权力,考法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供皇室和官府使用,不在市场流通规模大,分工细致,不计成本,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征调优秀工匠 使用上等原料 生产不计成本 产品大多精美,发展阶段 夏商周(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官营为主,出现民间手工业) 明中叶(民营在部分行业超过官营),官营手工业的“六性”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

14、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乏积极性。,家庭手工业 (1)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生产目的:交纳赋税和供自己消费,剩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考法2 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1)生产目的: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史实 春秋战国(出现,官营占主导地位) 元(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占主导地位,使用花楼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3)官营、家庭和民营手工业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4)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5)

15、明中后期,江南采用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布局呈相应变化,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地位与特点,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内地生产“胡式锦”,

16、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例题海南单科20146,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例题9课标全国2016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本题考查明末农业中租佃关系的变化。明朝后期农村雇工地位由勤劳柔顺到骄惰成风,是因为这一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许多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投身于收益更高的商业与手工业行业,故A项正确;重农政

17、策贯穿明朝始终,无法解释题干中所述明末农村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所述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非社会矛盾尖锐的体现,排除C项;很多农民离开农业而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反映的是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排除D项。,A,考点7 商业的发展,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考法2 古代中国货币的演变 考法3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考法4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政治:长期的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经济: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基础) (3)民族及对外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4)交通发达和科技进步 (5)部分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推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古代

18、商业发展的概况,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例题10课标全国201724,【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可知,范蠡在曹国的城市陶经商致富,子贡在曹鲁两国之间经商致富,体现了当时曹国和鲁国的商业环境较好,结合地图可知这与两国的地理因素有重要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争霸战争对经济发展更多是破坏作用,B项错误;决定经济状况的是生产力水平,不是交通条件,C项表述错误;题干没有说明城市的规模是否扩大,D项错

19、误。,A,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例题11课标全国201725,【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材料无法体现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而汉初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说明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D项。,C,明成

20、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例题12课标全国201527,【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明朝早已实现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北京后,需要南方物资支持,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迁都后并没有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D项错误。,B,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

21、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例题13课标全国201727,【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表明这一时期传统的等级秩序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冲击,故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错在“瓦解”;D项说法错误。,B,秦朝 统一货币半两钱 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半两钱,考法 货币的演变及影响,唐朝:从铢两体系到通宝体系 唐高祖废五铢,铸“开元通宝” 中国的币制从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发展为通宝体系,

22、成为以后历朝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五铢钱,开元通宝,宋代交子,北宋 四川地区出现 纸币交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明朝 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实行银本位制。明朝晚期,中国货币体系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一部分。(全球范围内的白银流动),明代银锭,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例题14课标全国201426,【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交子的作用。材料大意为交子是私人为

23、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交子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A,市场的发展 (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草市也受政府管理。 (4)唐代:坊市分置(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夜市繁荣;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摆脱官吏直接监

24、管;草市服务设施比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考法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之后: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 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如: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地区。 (5)从城市布局看 城市建筑出现中轴线,体现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 (6)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据东京梦华录等记

25、载,北宋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主要陈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从事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D项符合题意。,例题15课标全国27,D,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考法4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陆上丝绸之路,发展表现 唐朝:重要外贸港口广州;市舶使 两宋:海外贸易税收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清朝:“海禁”政策;只开放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海上丝绸之路,

26、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主要形式朝贡贸易 (2)先陆路后海路 (3)友好交流为主 (4)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例题16海南单科20156,【解析】本题考查元代海外贸易。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大规模的漕粮海运,繁荣的海外贸易,说明当时海运发达,反映了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故B项正确;元朝时曾疏通运河,当时内河航运并非不发达,而是海运更为便利,故C项错误;元代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受阻

27、,故D项错误。,B,考点8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法1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 考法2 “重农抑商”政策 考法3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考法4 15-18世纪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明清经济,产生背景 (1)发达的农业(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手工业;“一条鞭法”减弱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大量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力;繁荣的商业与对外贸易 (2)充足的货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3)科技优势 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考法1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重要提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

28、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最终未能使中国向近代社会成功转型。 概念明晰:明确雇募制和雇佣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根本原因)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4)观念:重义轻利、重儒轻贾 (5)高额的地租的影响,原因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统治的需要 发展概况 (1)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等政策 (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29、考法2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评价) (1)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在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科技进步。从根本上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古代中国商人及地位变化,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例题17海南单科4,【解析】本题考查唐代“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唐政府明显对商品交易地域作出限定,说明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故C项

30、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说的是州治、县治以外的地方如乡村地区不能设置商品交易市场,但并非说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排除D项。,C,概念 “海禁”指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只准官方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指禁止国人私自远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原因 (1)直接原因:明清统治者担心海外敌对势力危及统治。 (2)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主观原因: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思想,考法3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评价) (1)积极西方殖民者入侵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逐渐落后于世

31、界潮流 启示 改革开放国兴,闭关锁国国衰,考法4 15-18世纪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明清经济,15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而西方也在经历着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社会转型。1.这一时期,随着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但这在本质上是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的。,2.白银在明代成为法定货币,同时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以及1567年隆庆皇帝开放“海禁”,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

32、一。这样,中国的货币体系逐渐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一部分。 3.由于明清政府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小农经济占主体。因此,流入中国的大量白银并没有促进中国经济领域发生像西方工业革命那样的变革。,4.这一时期,西方进行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西方贸易的扩大,也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来自东方的茶叶,原本只是西方上层社会的消费品,而在18世纪末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而西方天文、绘画、建筑艺术对清朝上层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圆明园建筑受到西方建筑艺术很大的影响、传教士郎世宁对清朝宫廷绘画艺术的影响。,明清时期中西方发展对比,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

33、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兴盛,外国货物、银钱已在清朝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政府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例题18课标全国201427,A,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正确区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1)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强调的是个体农民在

34、固定的土地上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经济形式,其主要特点: 是生产力发展到铁农具普及、自耕农大量出现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很少进行产品交换;是历朝历代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2)自然经济是相对商品经济而言的,强调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这同时也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但并不能因此就说自然经济等同于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前,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或者耒耜耕种的青铜器时代都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下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可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也可以是原始社

35、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集体耕作氏族公社,或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千耦其耘”的奴隶主庄园。(3)因此,小农经济一定是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不一定是小农经济。因为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包含了前者。,小农经济与自耕农经济的关系,自耕农经济一定是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不一定是自耕农经济。自耕农的出现,是小农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 但是,自耕农经济不是小农经济的全部,因为在固定的土地上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个体农民小农,不仅包括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自耕农,还包括耕种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纳租税的佃农。,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用生态史观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生态史观关注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

36、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同时,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全国卷历史试题重点考查的方向。,(1)经济上:小农经济、手工业、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引进种植和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大面积开垦土地。 (2)政治上:明清社会相对稳定,同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赋税制度的改革,如张居正赋税改革中的一条鞭法,康熙时期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及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人头税最终被废除,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3)科技上: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和制度文明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进入全面总结阶段,数千年的农业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得到应用。,明

37、清时期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明清时期人口爆炸式增长对环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等方面,高考中关于生态史观的出题角度,(1)古代中国思想家所蕴含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思想,如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明清人口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可以直接考查工业革命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也可以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切入进行考查,还可从19世纪中后期印象派绘画特点来切入考查。 (4)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通过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来进行综合考查。,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38、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39、,例题1 课标全国卷201640,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

40、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命题者往往从纵向比较角度来考查中国古代某一经济政策,考生在复习时,要能从宏观上把握古代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注重小专题的归纳与总结,如:,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从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注意某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如曹魏的屯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明朝的“鱼鳞图册”等;注意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如租庸调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注意联系当下中国“土地流转”等热点问题进行关联理解。,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古代对外政策的演变,从西周的“工商食官”,到秦国重农抑商,汉武帝的重农抑商,明清重农抑

41、商等等,了解不同时期对农商关系的阐述。结合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古代国家赋税来源等来理解。,从开放到“海禁”、闭关锁国,可结合古代对外贸易、同时期中西发展比较来加深理解。同时,还需联系当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这一社会热点来进行理解。,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

42、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答案: (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例题2 海南单科201626,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