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46KB ,
资源ID:94145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414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amazingpat1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1、1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课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型 探究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情感与态度:培养热爱祖国风光,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下学生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语文技巧,比如快速默读课文,筛选文章信息,分析句子的方式,写作技巧等大部分学生都会。这学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学习三篇游记,已经了解了游记

2、的特点以及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习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随着作品去想像和遨游世界,丰富学生见闻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生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很感兴趣的,只要课前布置好学生预习,课堂上问题设计得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攻破难点,解决重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可以的。教材分析八下第五单元共四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用诗一般的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精美的语言中饱含着作者对丽江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单元都是游记,旅游也是一种“阅读” ,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抒发作者情思,丰富我们的见闻

3、,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生要学会捕捉自然的风光的丰富多彩,探究作者寄寓的丰厚积淀,并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景技法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理解水的象征意义,体会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掌握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教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精美的写景叙事散文,写景的段落可以多形式朗读。2、合作探究法。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可以合作探究。4、精读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教法与学法 学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尽可能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期有更多的思维发

4、散拓展空间。、预设问题的外延和内涵要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能够吸引“待进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步入生成空间,而不仅是把问题只留给“优秀”学生。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丽江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教学重难点设计过程内容提要 方法与策略 设计意图1、初读课文,掌握水的行踪,理清线索。1、我”在何时来到何地见到何物?明确:玉龙雪上顶驿道村庄丽江坝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丽江古城)流到金沙江。 (以地点转换或游踪为序)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明确:“一滴水”的游踪。3、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一、15 展现丽江古城自然风景之美。二、610 展现丽江古城的建筑之美。三、1114 展现丽江古城的

5、民俗之美。四、1516 一滴水奔向大海。1、同桌之间组合作交流。标画经过丽江的路径。2、自主思考,指名回答后,师作补充。3、自主完成,由三名学生回答后,生互评,师作补充评说。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在课前也预习过,因此采用快速默读来找作者的行踪,通过同桌交流更全面更完善。标出路径是为了理清游记的线索,划分段落并归纳大意是为了把握文章的内容。也为下一个环节“畅游丽江,感受美好”作铺垫。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2、再读课文,畅游丽江,赏景入俗。1、一滴水畅游丽江,途中欣赏到哪几种美?如果把这些美看作是一幅幅画卷,请简要的概括出来。明确:“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美、

6、人文景观美、风土人情美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2、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分别美在何处?【明确】风景画; 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明确】建筑画: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

7、标志性建筑。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1、以抢答的形式回答第一个问题。2、小组合作,分任务完成。一、二组完成风景画;三、四组完成建筑画;五、六组完成民俗画。完成规定任务后还可以任选任务。把讨论内容写在稿纸上,派代表回答后,生互评,师作点拨。 (小组在展示成果前要小组集读相关段落)学生在第一个环节通过归纳段意感知了文章内容,对第一个问题很快能概括出来,因此适宜用抢答方式呈现答案。概括出三幅画后,通过分析这三幅画目的是深入分析课文的内涵,这样很好地解决“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 ”这一重点。分任务小组合作讨论能更容易更全面地找到答案,让学生另外自由选择问题能减轻

8、学习压力。设置小组集读是更好地理解内容。3【明确】民俗画: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3、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写法。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较好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教师可以预设一些句子让学生赏析以防冷场)2、从写景中,可体会作 者所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1 自主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在书上做旁注。在展示成果时先有感情地朗读句子。2、邻近的同学共同探讨,自由回答。这一个环节通过品味语言,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分析句子的能力,学会挖掘文本的内涵。二是为了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9、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4、细读课文,探究问题,把握感情。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2、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明确】: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3、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义来写自己的游历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因为丽江既是当地城市名称,也是穿城而过的一条河流。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在丽江中流淌,可穿越历史,纵贯疆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介绍丽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市建筑,人物风情,等等。

10、且构思新奇、视角独特,这样写,便于作者在描绘丽江古城的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自己和情感,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这三个问题先给3 分钟学生自主思考,再给 3 分钟小组内交流,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学完全文掌握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从标题的分析能更进一步理解水的象征意义。后面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三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采用自主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学习效率。4板书设计多彩丽江风景美一滴水经过丽江 文化名城建筑美 热爱赞美民众活动民俗美教学感悟或反思可取之处: 这堂课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引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

11、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符合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有梯度,达到了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点在于学生们可以准确地理清文章结构,探究文本,这就要求授课过程中逻辑要很突出,要有意识地建立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这个前提下感性思维部分就容易被忽略,在我的课程设计中,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的对接是通过讨论和朗读写景、民俗风情的段落做出来的,这样学生们的理解就会更加具体形象。这种方法在之后的事理说明文的教授中继续使用。不足之处 对作者的文风和作者作品的理解还不完全到位,课下对阿来作品要充分阅读,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蕴,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朗读形色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比如可以指名读、集体读、分男女读等。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做到因势利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