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 年 10 月 目 次 前 言 . III 引 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4.1 目的 . 2 4.2 任务 . 2 4.3 基本要求 . 2 5 设计编写与审批 . 3 5.1 设计编写准备 . 3 5.2 设计书编写 . 4 5.3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 . 4 6 基础调查 . 4 6.1 调查内容 . 4 6.2 调查方法 . 5 6.3 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 . 6 7 样品采集 . 7 7.1 一般要求 .
2、7 7.2 采样准备 . 7 7.3 采样方法 . 8 7.4 样品保存与送检 . 10 7.5 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 . 11 8 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 . 11 8.1 样品测试指标 . 11 8.2 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 11 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 14 9.1 地下水质量评价 . 14 9.2 地下水污染评价 . 14 10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防治区划 . 15 10.1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 15 10.2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 16 11 数据库建设 . 16 11.1 一般要求 . 16 11.2 数据库建设 . 16 12 图件编制 . 16 12.1 一般要求
3、 . 16 I II 12.2 基础图件 . 16 12.3 成果图件 . 17 13 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 . 17 13.1 成果提交 . 17 13.2 报告编写 . 1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制提纲 . 1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格 . 2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测试指标 . 3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 . 38 附录 E(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 39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D、附录 E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
4、调查局。 本标准起草人:文 冬光、孙继朝、吴登定、何江涛、林良俊、陈鸿汉、李广贺、汪 珊、王苏明、刘 菲、邱心飞、齐继祥、佟元清、郭秀红、徐慧珍、张永波、饶 竹、许俊玉、张二勇、魏伦武、杨 澍。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III 引 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总供水量的近 20%来自地下水。全国 400 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华北和西北城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高达 72%和 66%,许多城市地下水几乎是唯一的供水水源。 近 20 年来,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等的不合理处置,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全国地下水污
5、染状况日趋加重。国土资源部门长期对地下水的监测以及 1999 年以来对京津地区、长江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的结果,显示出我国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水质整体下降,“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微量有机污染物和国际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在地下水中部分检出。我国目前尚未系统开展过地下水水质和污染调查评价工作。 为了规范此项工作,指导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单位
6、共同编制了本规范。 IV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设计书编写与审批、地下水污染调查、样品测试指标、样品采集、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与防治区划、数据库建设、图件编制、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其它比例尺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
7、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01 化学试剂 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2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4091 常规控制图 GB 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 12999 91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 50000) GB 15218 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15618 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
8、质量标准 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DZ/T 0130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 0133 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 0181 19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190 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HJ/T 1662004 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CJ/T 2062005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DD 200401 1 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卫法监发 2001161号文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向着恶化方向发展。 3
9、.2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reference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1 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参照基准值。可依据以往研究区内无明显污染源、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确定。 3.3 地下水污染源 sourc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能够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 3.4 天然衰减 natural attenuation 水体(地表水或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受污染后,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介质中的污染物数量、毒性或迁移性等产生减少或降低的自然净化过程。 3.5 地下
10、水防污性能 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to contamination 指在一定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抵御污染的能力。 3.6 挥发性有机物 ( 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亨利常数大于0.01atmm3/mol,在与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挥发的有机物。 3.7 半挥发有机物 ( S-VOCs)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亨利常数介于0.0010.01atm m3/mol之间,在与空气接触时产生挥发,但挥发性不是很强的有机物。 3.8 污染源区 source zone 污染物泄漏到土
11、壤和(或)地下水中的区域。 4 总则 4.1 目的 查明我国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 4.2 任务 在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分布的基础上,系统调查我国主要地下水开发区和具有开发前景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进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 4.3 基本要求 4.3.1 调查范围及评价对象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区应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结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优先考虑地下水污染形势严重的地区,调查层位以
12、潜水含水层和用于供水目的承压含水层为主。调查评价对象为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突出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 4.3.2 调查分类及精度 调查分为区域调查和重点区调查。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的总体状况,其调查精度为1 250000。重点区调查主要部署在重要城市和城市密集区、地下水集中开发利用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等,调查评价区内的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影响因素和污染途径、变化趋势等,其调查精度为1 50000 。 4.3.3 调查评价阶段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主要分三个阶段,即基础调查阶段、采样测试阶段和评价区划阶段,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应按照上述阶段先后开展调查评价工作。 4.3
13、.3.1 基础调查阶段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点类型与分布、污染源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制定地下水质量和污染采样计划提供依据。 4.3.3.2 采样测试阶段 制定地下水质量和污染采样计划,核查采样点、规范采样与测试。 2 4.3.3.3 评价区划阶段 评价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5 设计编写与审批 5.1 设计编写准备 5.1.1 资料收集 收集调查区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果,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等。 5
14、.1.1.1 气象资料 收集调查区近20年来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系列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资料;大气及降水主要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等毒害组分含量等资料。 5.1.1.2 水文资料 收集调查区地表水系分布状况,各水体或河系不同区段的化学成分分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资料;水体底泥的污染情况,流量与水位变化等资料。 5.1.1.3 土壤资料 收集地表岩性、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资料。 5.1.1.4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包括调查区区域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包气带岩性、
15、厚度与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岩性、厚度,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量、水质、水位和水温,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情况等资料。 5.1.1.5 土地利用 包括调查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和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资料。 5.1.1.6 经济社会发展 包括调查区近3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密度及变化情况,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 5.1.1.7 污染源相关信息 包括调查区污染源的类型、
16、分布,主要污染物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堆放量)和空间分布等资料。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危害、遗留问题和防范措施等资料。 5.1.2 综合分析 5.1.2.1 根据调查项目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 5.1.2.2 综合分析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区域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与开发利用情况。 5.1.2.3 编录污染源信息,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5.1.2.4 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分布及污染情况。 5.1.2.5 掌握研究程度,编制工作程度图。 5.1.2.6 提出存在问题
17、,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 5.1.3 野外踏勘 5.1.3.1 应根据工作程度、结合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主要污染源分布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制定踏勘工作计划。 3 5.1.3.2 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核实重要污染源(区)、井(泉)点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况,选择重点调查区等。 5.1.3.3 编写野外踏勘小结,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象等资料,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5.1.4 预研究 5.1.4.1 应在充分研究以往资料和野外踏勘工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分析指标,明确调查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相应专题设置。具体应做好: a) 多渠道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明确
18、服务对象、工作目标与重点,拟定工作部署方案。 b) 根据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分区、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污染区采集代表性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主要分析指标。 5.1.4.2 在预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工作方案。 5.2 设计书编写 5.2.1 设计书编制原则要求 5.2.1.1 编写设计书应按照接受任务、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开展预研究、确定工作方案的程序进行。 5.2.1.2 设计书编写的依据 a)项目任务书; b)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 c)有关标准、规范、技术要求和经费预算标准。
19、 5.2.1.3 设计书内 容应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经费预算合理,附图、附表齐全。 5.2.1.4 设计书应在充分做好设计编写准备工作基础上进行,达到工作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先进、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 5.2.2 设计书内容 包括前言、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工作部署、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预期成果以及经费预算等内容,设计书内容编写要求见附录A。 5.3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 设计书审查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进行,也可由任务下达单位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通过审查的设计书,由任务下达单位审批后组织实施。 6
20、基础调查 6.1 调查内容 基础调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调查、污染源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各项调查均须按附录B中的表格要求填写,重点调查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影响。 6.1.1 土地利用调查 按照国家土地利用分类,结合调查区土地利用特点,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包括城市、农用地、林地、工矿用地、草地等现状及变化。 6.1.2 污染源调查 地下水污染调查应在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以收集、整理调查区污染源资料为主,对重要污染源或重要潜在污染源应进行补充野外调查。调查污染源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并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1 -B.5。 6.1.2.1 工业污染源 调查机械、电子、化工、采矿、冶炼、
21、石油等企业的名称、位置,污水、废渣(尾矿)排放量、排放方式、规模、途径和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以及重要污染企业废弃场地、废4 弃井、油品和溶剂等地下储存设施等。 6.1.2.2 生活污染源 调查垃圾场的分布、规模、垃圾处理方式与效果、淋滤液产生量及主要污染组分、存放场地的地质结构情况等;生活污水产生量、处理与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和危害等。 6.1.2.3 农业污染源 调查土地利用历史与现状;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品种、数量、方式、时间等;污灌区范围、灌溉污水主要污染物及浓度、污灌次数和污灌量。养殖场及规模,乡镇企业污染源情况等。 6.1.2.4 地表污染水体 调查污染
22、水体(河、湖、塘、水库及水渠等)的分布、规模、利用情况及水质状况等。 6.1.2.5 海(咸)水入侵 调查海水入侵的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咸、淡水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质咸化程度(Cl-、Br- 和矿化度等),调查海水入侵影响因素、入侵途径等。 6.1.3 水文地质调查 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基本查明重点地区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区域分布;重点查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变化的自然因素及贡献,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式或模型;查清重要的人类活动(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等)情况,重点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集中开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等。水文点、水文地质点以及水源地调查内容及要求见
23、附录 B中表B.6 B.8。 6.1.3.1 包气带结构调查 6.1.3.1.1 区域包气带结构调查,应初步查明包气带岩性组成、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 6.1.3.1.2 重点区包气带结构调查,应查明土壤类型与分区,包气带岩性、厚度、结构及分布特征,特别是包气带中粘性土层的组成、厚度与分布特征等。 6.1.3.2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 6.1.3.2.1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包括主要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与分布,边界条件,弱透水层的岩性、分布与厚度。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式模型。 6.1.3.2.2 区域调查应突出对地下水系统的整体性、区域分布和边界条件的调查。 6.1.3.2.3 重点区调查
24、应根据含水层渗透性,结合包气带防污染特征及污染源分布,初步圈定易污染区等。 6.1.3.3 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 6.1.3.3.1 基本查明降水变化、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调查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 6.1.3.3.2 区域调查应开展地下水水位统测,进行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的均衡动态分析。 6.1.3.3.3 重点区调查根据系列动态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或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 6.2 调查方法 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结合调查精度、工作目的等,可有选择地采用以下调查方法。 6.2.1 遥感技
25、术 6.2.1.1 在区域调查中,宜选用 TM/ETM 卫星遥感图像,用于区分地貌类型、地质构造、水体、地下水溢出带、土地利用变化等。 6.2.1.2 在重点区调查中,宜选用彩色红外片、紫外或红外扫描航空遥感片和 TM/SPOT 卫星遥感图像,主要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源,如管线泄漏污染调查,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及规模,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 6.2.2 地球物理勘探 在重点区调查和专题研究中用于调查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空间分5 布特征调查。 6.2.2.1 水文测井 在重点调查区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评价水文地质条件,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
26、各种方法使用见表1。 表1 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钻孔的主要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解 决 的 问 题 电阻率(常规和单点) 测定不同岩层的特性和厚度,识别多孔沉积状况,说明水质和可能受到的污染。区别粘土/页岩、砂/砂岩的岩性以及淡水和咸水。追踪回灌水的运移,污染质的扩散、稀释和迁移等。 自然电位(SP ) 确定地下水流向。 天然伽玛测井(无管和有管) 定性分析岩层间的相关关系和透水性,评估岩石类型。 测径仪 测量钻孔直径、测定下管深度、洞穴位置、碳酸盐岩含水层等。 流量测井 测定井中水来源和流动状况(特别是裂隙水和强透水带),井管渗漏等。温度测井 确定污染含水层位置。 井下电视视频
27、确定洞穴、节理位置,划分岩层。 6.2.2.2 地面物探 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定,重点布置在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段,钻探困难或仅需初步探测的地段。其探测深度应大于钻探深度。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主要物探技术方法有:探地雷达(GPR )、磁法(EM )、电法( ER)、地震折射( SR)、地磁测量(MM )和核磁共振(NMR ),频率域电磁法,主要包括有可控源电磁法( CSAMT)和音频电磁法( AMT)。其中可控源电磁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12km,点距0.30.5km;磁法15 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0.5km,点距0.050.2km;核磁共振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0.3km,点距0.1km;其它方法,如探地雷达无需考虑工作比例尺,或可参照相关规程及专题需要确定测网密度。 6.2.3 水文地质钻探 主要用于重点区调查和专题研究。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 6.2.4 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 6.2.4.1 应重点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地下水形成过程,用3H 、14C、 CFC 测定地下水年龄,用O、 C、 S、 N 等稳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