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课时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思维导图】,一、专题主线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加深,侵华方式也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并且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也逐步确立。,二、真题再现 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
2、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命题立意】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D,2(2018新课标全国
3、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命题立意】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解题思路】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不能左右,故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
4、方支持,故B项错误;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C,3(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命题立意】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甲午战争前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未完成,故A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指挥,之前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也是
5、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工业,筹划近代海防,推动军事近代化取得较大成就,故C项正确;甲午战争前,中国未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侵略,故D项错误。,C,三、考纲解读【考纲分析】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重点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以及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几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把握程度。多以表格、图片和史籍材料为载体,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体现。,【核心考点】 考点一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考点二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调整政策,为民族工业的
7、发展提供了机会。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使中国的民族运动逐步走向高潮。,【课堂演练】 1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据所学,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表明不是涉及人民,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进一步破坏
8、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D,2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
9、舆论对甲午战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故B项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故C项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项正确。,D,四、典例精析1(2015安徽高考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
10、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C、D项错误。,B,2(2016江苏高考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
11、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A,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 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
12、济侵略的变化,D项错误。,【变式提升】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问,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解析:英国政府不可能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自由主义原则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英国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
13、争期间,对于清政府的态度有一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以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故D项正确。,D,2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解析:“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表
14、明清政府在军事近代化方面走在日本的后面,军队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方面落后于日本,故A项正确;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与材料“成本低效率高”不符,B项错误;材料表明清政府军队的发展方向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关键,C项错误;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与材料表明清政府军队的发展方向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关键不符,D项错误。,A,五、课堂检测 1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 A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
15、 B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 C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 D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可知指代鸦片战争,A项错误;根据材料“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烟毒泛滥,已为外国所诟病,故B项正确;材料与辛亥革命无直接关联,C项错误;同理,材料无关外交事务,D项错误。,B,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
16、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解析:根据题目“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得出中国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取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是双半的社会性质,不会与各战胜国分享胜利果实,C项错误;D项表述过高估计甲午之战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看待,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A,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
17、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解析:据材料“清政府向十一国同时宣战,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东南地区成为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A项错误;据材料“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
18、了江南地区的稳定,故B项正确;依所学,民国的建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清政府的没落,D项错误。,B,4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
19、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
2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8分)
21、(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10分)【答案】(1)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4分)区别: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平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4分)(2)趋势: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4分)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6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