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 11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 35 题:共 140 分)1.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 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 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 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秦地处边陲,深受草原
2、文化的影响,以绝对服从为天职,揭示出秦国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 B 项正确;中原文化宽容柔和、崇尚尊严和优雅,是贵族文化的特征,并不等于丧失了进取意识,A 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没有涉及二者是否难以融合的信息,故 D 项错误。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 ,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解析】察
3、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 “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 A 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2础无关,故 B 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 C 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
4、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 、 “裂秀才冠” ,往往自称“山人” ,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 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 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 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D【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 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 C 项。4.
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A. 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 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C. 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D. 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这突破了旧式农民起义的范畴,故 A3项与材料观点不一致,但是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太平天国运
6、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这些都符合材料的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 BD 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晚清中央集权,符合材料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定答案。5.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这里的“它”是指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依
7、据所学知识可知,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之巨祸,但却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 B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 A 项错误;戊戌变法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 C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信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 ,由此定位甲午战争。6.19 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 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
8、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以得4出,英国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 符合题意;AC 说法与史实不符;十九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D 不正确。7.在纪念巴黎公社 55 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A. 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
9、. 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C.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 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巴黎公社 55 周年是在 1926 年,当时中国正在经历国民大革命,所以他意在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革命并非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材料不涉及国际援助的信息,所以只有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8.1939 年 2 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 30 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A. 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B. 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C. 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
10、备D. 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答案】B【解析】从“叶剑英为副主任”和“中共先后派 30 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来看,国民党认同了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的游击战术,因此材料信息体现出国民政府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故答案为 B 项。1938 年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尚未明确进行战略反攻,排除;D 项说法绝对,实行片面抗战方针并不表明不能采用游击战术,排除。9.从 1937 年底至 1941 年 2 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 168 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 77 人。此后,更多的
11、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 1942 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 23 家。这说明A. 西方记者秉持中国利益至上全程报导5B.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起西方重视C. 国际时局变化影响西方媒体关注程度D. 国民政府进行的抗日动员受西方肯定【答案】C【解析】“从 1937 年底至 1941 年 2 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 168 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 77 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主要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C 正确;A、B 和 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
12、达成的共识内涵,即“ ” 。这里“ ”处的内容是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 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D. 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题眼是“共识内涵” 。1992 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与材料中“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相符,故 B 项正确。11.约公元前 150 年,阿梯钮斯法中规定:不论什么被偷的东西,对它们的追索权都是永久性的。此语重申了十二铜表法第 8 表第 17 条关于盗窃物不能以时效取得的禁令。这反映出A. 罗马法不
13、断完善B. 十二铜表法存在野蛮性C. 古罗马依法治国D. 古罗马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此语重申了十二铜表法 ”可知没有出现新的发展变化,不属于罗马6法的完善,故 A 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关于盗窃物的规定是文明合理的,不具有野蛮性,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关于盗窃物品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古罗马依法治国,故 C 项错误;盗窃物可以被永久的追回,可知是保护物品所有者的权利,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基本内涵: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
14、由民的社会地位。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12.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 “革命” ,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 ,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A. “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B. 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C. 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D. 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说明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
15、具有建设性,D 项正确。光荣革命不是历史的倒退,题干中的使用“反革命”的说法是为了说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不是为了贬低光荣革命,排除 A。在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国王无法与议会制衡。英国宪政的核心是人民主权,不是内阁制度,排除 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 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 。史载,广东“
16、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 。以伦敦7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 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 16 世纪中叶甚至达到 90。但是 16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 (153 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摘编自张乃和1517 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材料二 1903 年 3 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 ,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 。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
17、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 ”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 ”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1517 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答案】 (1)异:中国:地主、豪富和官僚居于主导地位;职业化的自由贸易商人开始出现,但是往往处
18、于非法的私商地位;商人局限在沿海部分省份。英国:职业化的海外贸易商人占据主导地位;伦敦公会商人是职业化的海外贸易商人的主力,他们在政治上与王室关系密切,英国通过立法保护商人。各阶层都加入了商人群体。同:社会来源日趋复杂;两国都存在着职业化的自由商人。(2)新特点:具有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始终受到本国封建势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束缚;商人群体意识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商人群体的地位不断提高。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 ,西方民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传人;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主要掌握在闽广
19、商人手里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8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人的主导地位、职业化、商人地域范围、与王室关系、社会来源等方面概括指出 1517 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2)本题根据材料二“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受到本国封建势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束缚、群体意识增强、地位不断提高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学东渐” 、近
20、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等方面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国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并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解读材料,围绕“制度变迁与人类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评分等级:第一等级:合理引用史料,多史料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级:史料引用基本准确,论证单
21、一,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楚。第三等级: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楚,逻辑与表达欠准确。第四等级:不符合史实示例:观点 1: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近代化论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中华民国提升资产阶级的地位,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促进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理性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社会习俗日趋现代化。观点 2:论题“制度变迁推动人类发展(或近代化) ”,以辛亥革命为例,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思想文化中发生的新变化即可。【解析】9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
22、社会演化方式” “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 ,可提炼得出观点: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近代化。然后,可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的史实进行阐述说明。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 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 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下册 ,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
23、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以上资料根据李良玉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整理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每年 12 月 13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 2014 年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 9 月 3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 2015 年设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24、 年代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发生变化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设立两个纪念日的意义。【答案】 (1)背景: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2)意义:强调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作用;维护世界和平、谴责法西斯暴行;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解析】【详解】 (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发生变化的背景,首先明确这道题背景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思考回答。由材料“1983 年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中国开始正视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拨乱反正;经
25、济上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10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2)中国设立两个纪念日的意义:首先要清楚这两个纪念日的名称“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前者的意义侧重于缅怀死者,后者的意义侧重于中国对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根据这一定位可知其意义在于强调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作用和维护世界和平、谴责法西斯暴行以及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点睛】 (1)本题考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发生变化的背景,由 1983 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到 1983 年之后始正面提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变化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出现的变化,如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2)考查两个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意义,前者的意义侧重于缅怀死者,后者的意义侧重于中国对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结合这两点回答即可,如强调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作用;维护世界和平、谴责法西斯暴行;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