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2-,-3-,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地位,-4-,-5-,名师点拨唯物史观注重实事求是。纵观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可知,当无法迎合统治者的需求或历史发展的趋势时,儒家思想便会遭到冷落或者是受到冲击。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民本,与统治者通过苛政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策略不符,因此必然受到冷落。明末清初僵化的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必然遭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当迎合了统治者需求及历史发展趋势时,儒家思想便会受到重视,如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大一统事业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求,于是汉武帝便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
2、正统学说。宋代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结果成为官方哲学。历史告诉我们,一种思想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及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6-,对点训练 1.(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统考,3)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答案,解析,-7-,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都关心人民疾苦。他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
3、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2.不同点 (1)目的 古代民本思想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目的,从巩固君主专制设想、注重民众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主张通过维护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来确保统治者地位的稳固。 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应遵从人民的意愿,如黄宗羲提出君民平等,倡导“学校议政”,在君主制度下进行“补天”,而不是“变天”。,-8-,(2)主张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心,以民为体”,强调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体君心、损上益下,依靠圣君贤相“为民”做主。 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是由古代民本思想向近代民权思想的过渡
4、形式,蕴含了强烈的民主意识。 (3)治国方式 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人治(德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行以德治国,强调统治者首先要“修身正己”,并由己及人,主张用道德教化人民等。 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顾炎武),以“法治”取代“人治”(黄宗羲)。这些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9-,对点训练 2.(2018北京海淀期中,19)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直接推动近代
5、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答案,解析,-1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11-,-12-,对点训练 3.(2018山东、安徽名校大联考,18)学者周有光指出,发生在欧美的这场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不同卑躬屈膝而是直截了当进行夺权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运动中“学者提出了建设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施方案”。这场运动 ( ) A.萌发于英国,蓬勃发展于法国 B.从文艺创新扩大到了宗教改革 C.理论变为行动,革命变为改良 D.反对等级特权,首倡平等博爱,答案,解析,-13-,【真题示例】(2015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
6、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14-,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7、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命题立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24字表述分别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等三方面展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
8、面的价值准则。其中“法治”因此成为我国热议的焦点词汇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发展趋向之一。本题即从这一社会热点出发,从轴心时代的中外思想家的法制观念入手,考查了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反思现实问题的能力。,-16-,审题视角 第(1)问: 答题限定语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分别概括,不是比较,注意答题要上升到一定高度总结归纳) 答题提示语概括(归纳总结,简明扼要地指出) 第(2)问: 答题限定语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社会背景”要分别阐释;“历史价值”要综合归纳) 答题提示语说明(即解释,一是要回归历史现场,二是要纵横古今、关联中外),-17-,信息提取,-18-,-19-,-20-,-21-,组织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