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 经济,-3-,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4-,主旨概览把握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
2、、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5-,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7-,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注重对农业耕作技术、土地政策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考查
3、,多借助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材料挖掘经济现象的本质、发展态势及与政治、文化间的内在联系,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常以纵向联系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现代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横向联系考查中西方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跨越。 2.从社会热点看,联系现实,结合“三农”问题等考查古代经济文明的地位以及对当今农业政策的启示是当今高考的重要方向。 3.从预测角度看,要理清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及相互关系,注意把握其发展过程中标志性的成就。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及影响。,-8-,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一 小农经济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1.(2018课
4、标全国,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解析,-9-,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10-,命题规律,考题扫描,2
5、.(2017课标全国,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解析,-11-,命题规律,考题扫描,3.(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解析,-12-,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 4.(20
6、16课标全国,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解析,-13-,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
7、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本题的干扰项为C项,土地公有制只有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有,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两大类型,没有土地公有制的说法,从而可以排除C项。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这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14-,命题规律,考题扫描,5.(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解析,-15-,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土地
8、兼并在我国封建时代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哄骗和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16-,命题规律,考题扫描,6.(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
9、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解析,-17-,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7.(2017课标全国,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解析,-18-,命题规律,
10、考题扫描,8.(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解析,-19-,命题规律,考题扫描,9.(2015课标全国,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解析,-20-,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0.(201
11、5课标全国,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解析,-21-,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经济重心南移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涉及相关内容的考查如2015年全国卷第26题通过民间崇拜考查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第27题通过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对比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2015年全国卷第26题通过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农业的发展;2017年全国卷第26题通过喝茶习俗考查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纵观近三年考情,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考查有四次,考
12、查的角度、立意、设问基本相似,变化的是新情境材料,体现了高考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和稳中求变的基本思想。,-22-,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刀耕火种: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 (2)铁犁牛耕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牛耕开始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唐代发明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2
13、3-,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劳作方式)。 (2)春秋时期:个体农耕。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24-,易错易混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
14、耕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25-,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确立: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的现象
15、日益普遍,这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6-,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稳定国家赋役,北魏和隋唐都曾经实行均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屯田制:曹魏和明初均实行过屯田。,-27-,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2)发展 战国时期已经产生。 汉代日益普遍。 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影响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
16、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8-,误区警示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29-,图示解史封建社会抑制土地兼并的举措 右图为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这种绘制图册的形式有利于政府摸清地权,清理隐匿,保护了农民利益,抑制了土地兼并;同时,使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了政府的税收。,-30-,主题一,主题二,田园风情
17、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摘编自李成贵三农问题的政治经济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地位。,-31-,主题一,主题二,【思路指导】,-32-,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评价 (1)特点: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18、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脆弱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等特点。 (2)地位: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评价:自然经济下农民自产自销,生活稳定;自耕农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导致人地矛盾突出;赋役、田租繁重,农民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封建社会后期,自然经济由于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
19、经济的发展,是阻碍近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33-,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1.(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盟期中考试,5)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 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答案,解析,-34-,主题一,主题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材料 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摘编
20、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租佃经济出现的背景,并指出其地位和作用。,-35-,主题一,主题二,【思路指导】 根据材料的标点符号(即句号和省略号)来划分主旨,其中两个省略号将材料划分成了三层不同的意思:一、根据第一个省略号之前的材料可得出宋代租佃制出现的背景是国家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二、根据两个省略号之间的材料可得出宋代租佃经济的地位是佃农为自由佃农。三、根据第二个省略号后面的材料可得出宋代租佃制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36-,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宋代以后租佃关系的发展 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地
21、租以实物为主,有分成租(按比例提成)和定额租(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生产)两种形式,分成租较为流行,定额租多见于租佃官田或官僚地主田产。无力租田者沦为雇工,“计岁受值”者是长工,“计时受值”者为短工。租佃关系下,佃户有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37-,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2.(2018安徽马鞍山三模,26)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田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 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C.
22、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答案,解析,-38-,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
23、;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39-,对点训练 3.(2018河南洛阳期中,3)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答案,解析,-40-,二、古代中国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2)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3)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等。 2.影
24、响 (1)积极影响: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2)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41-,对点训练 4.(2018湖南六校4月联考,26)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 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 D.积贫积弱局面的
25、发展,答案,解析,-42-,【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所以对环境保护的历史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先秦时全国人口仅2 000万,森林覆盖率达53%,黄河河水清澈。但自秦汉开始,人口成倍增长,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已达5 959万人。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国家鼓励屯垦戍边,毁林开荒,黄土高原上许多游牧区被垦为农业区。森林与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黄河由浑变黄,逐步淤积成为悬河,频繁地泛滥与改道。宋朝300年间,黄河决口40多次;而明朝近300年,黄河决口竟多达60多次。 摘编自秦大河等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
26、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原因。,-43-,参考答案:重大变化: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原因:农耕经济的影响;人口的增长;政府鼓励屯田。 解析:第一小问“重大变化”,根据材料“先秦时全国人口仅2 000万,森林覆盖率达53%,黄河河水清澈”“森林与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黄河由浑变黄,逐步淤积成为悬河,频繁地泛滥与改道”,可知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但自秦汉开始,人口成倍增长,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已达5 959万人。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国家鼓励屯垦戍边,毁林开荒,黄土
27、高原上许多游牧区被垦为农业区”,可知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农耕经济的影响,人口的增长,政府鼓励屯田。,-44-,情怀链接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45-,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