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规范练 22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选择题1.(2018吉林二模,20)18 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国,科学家主要是些实验家,并且多半是从实践中来的工程师、仪器制造者和工匠。伯明翰的太阳学会,曼彻斯特的曼彻斯特学会纷纷涌现,会员都是些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更加普及,科学学术活动日趋高涨。英国的这些变化( )A.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人才基础B.发明机器成为社会生产的必然趋势C.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历史地位D.开始了英国教育领域的近代化进程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 18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国科学研究更加普及,为英国工业革命技术发明准
2、备了人才基础,故 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科学研究的普及,与生产领域对机器的发明与需要无关,故 B项错误;工业革命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历史地位,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科学研究的普及,与教育领域的近代化无关,故 D项错误。2.(2018广东清远质检,33)1733 年,英国人凯伊发明的飞梭将织布所需的劳动减少了一半,所以纺织厂主们很快就采用了他的发明。凯伊在纺织工人们的唾骂声中逃往法国,最后穷困潦倒,客死他乡。凯伊落得如此结局的原因是( )A.工人们已习惯用手摇纺织机织布B.凯伊的创新发明在英国受阻C.纺织厂主与工人在利益方面发生冲突D.凯伊的创新发明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答案 D
3、解析 材料不是强调工人的使用习惯问题,故 A项错误;凯伊的创新发明在英国被大量纺织厂主们采用,因此没有明显受阻,故 B项错误;C 项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故错误;从题干中可看出,凯伊悲惨结局的原因在于他的发明减少了工厂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遭到了纺织手工工人的反对,故 D项正确。3.(2018重庆期末,33)1832 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轨道马车)并得到推广;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 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以上史实说明,当时的英美( )A.城市交通方式彼此相互影响B.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C.城市交通问题
4、得到基本解决D.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城市化浪潮答案 B2解析 由材料“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而非相互间的影响,故 A项错误;由材料“1832 年”“1863 年”“1870 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进而促进铁路交通创新,故 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交通方式的发展,没有涉及城市交通问题,故 C项错误;城市化的发展促进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故 D项错误。4.(2018湖南邵阳一模,15)1796 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
5、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童工的健康问题,与圈地运动无关,故 A项错误;材料中“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并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问题,故 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故 C项错误;材料中“1796 年”“曼彻斯特”“大纱厂”表明是工业革命,而材料中“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是新生的社会问题,故 D项正确。5
6、.(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三,19)下表是美国 16901860年城市发展情况,这说明该时期美国( )时间2 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总人口(单位:百万人)城市人口比例(%)1690年 4 0.21 8.31790年 24 3.9 5.11820年 61 9.6 7.21860年 392 31.4 19.8A.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B.工业革命开展较晚C.政局不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人口增加较少答案 A解析 从图表中反映的美国 2 500人以上城市数目、城市总人口、城市人口比例三项指标看,1690 1860年三项指标增长数值是比较缓慢的,城市人口比例到 1860年也只有 19.8%,可见美国城市化
7、进程缓慢,故 A项正确;从图表中 1790年美国城市总人口显著上升,可知美国工业革命并非开展较晚,故 B项错误;表格中数据不能体现美国政局动荡,不能说明政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 C项错误;表格中数据显示的是城市人口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并不能直接说明农业人口增加较少,故 D项错误。36.(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17)“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可见工业革命( )A.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B.造成社会人际
8、关系紧张C.加速贵族阶层的衰落 D.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可知,工业革命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结构的不断更新换代,故 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人际关系,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贵族阶层的衰落,故 C项错误;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只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 D项错误。7.(2018广东肇庆一模,35)从公元 1000年到 1750年,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低于 0.1%;
9、18世纪,这一增长率提高到 1%到 1.5%;19世纪至 20世纪上半叶,年增长率为 3%。出现这一增速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西欧疯狂的殖民扩张答案 C解析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于罗斯福新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推行,故 A项错误;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 19世纪末,与题目的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时间可知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C项正确;西欧殖民扩张是在 17世纪,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8.(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19)“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
10、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A.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B.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C.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答案 C解析 这种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 A项错误;这种体制盛行于大型垄断企业之中,故 B项错误;“泰勒制”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 C项正确;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项错误。9.(2018四川乐山一模,35)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
11、,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A.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4C.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中“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式创新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集中生产的垄断组织出现,故 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汽车的发展,与电力技术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集中规模化生产带来创新,不是劳动力
12、短缺带来的变化,故 C项错误;标准化生产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出现汽车生产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10.(2018河北衡水期中,20)下表是 19001901年英、德、法、美四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重。对该表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 英 德 法 美城市人口比重 77%56.1% 41%39.7%A.英国城市人口高于其他三国B.德国工业增长率远高于美法C.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D.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不平衡答案 D解析 表格展现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种比例关系,不是城市人口的数量,故 A项错误;单以某一年城市人口的比重不能看出工业增长率,故 B项错误;表格展现的
13、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关系,这不能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例关系,故 C项错误;工业化在一定时期能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这四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一致,故 D项正确。11.(2018山东临沂期中,21)1866 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 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这表明( )A.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B.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C.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D.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1866 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
14、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 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得出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故 A项正确;不能仅就德国某个科学家的成就来判断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故 B项错误;据材料“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 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可知材料说的是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换,故 C项错误;德国实现统一是在 1871年,材料并没有涉及国家与个人发明的关系,故 D项错误。12.(2018湖北襄阳七校联考,19)下图反映的是某历史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殖民地的数据。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5A.发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后B
15、.以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C.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D.加剧列强间矛盾冲突,导致军事对抗和战争答案 D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英国是“世界工厂”,工业产量占世界比例远远领先于美国等其他国家,而表中美国、德国工业产量高于英国,故 A项错误;以自由主义原则确立国际交流基本准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这时的英国工业产量远远超出美国,故 B项错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是在苏联解体后,故 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比例超过了英国,而他们所占的殖民地远远少于英国,故 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第三
16、次月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 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 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 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
17、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 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个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 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 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
18、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 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 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 IDF)将每年 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摘编自牛奶历史上的两次革命(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参考答案 (1)变化: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变成了完美的食物。原因:牛奶自身的营养价值;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战争的刺激;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政府的提倡与重视。(
19、2)成果:火车、汽车的出现,便于运输;冰箱的普及,便利保存;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方面: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提高和健全福利制度。14.(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也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的过程。工业革命前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只能分别在许多分散的小块土地上进行耕作。圈地运动虽然对许多农民来说并不公平,但是土地集中后可以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生产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成为了工厂的工人,也为新产生的工人阶级埋下了伏笔。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
20、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示例观点:圈地运动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是一个土地集中的过程,集中后的土地便于技术改良、增加产量,养活更多人口,他们为纺织业提供了大量的羊毛;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工厂中的工人,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综上所述,圈地运动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材料可知主要涉及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答题范围限定在世界史范围内。按照题目要求,先提炼出一个观点,比如:圈地运动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可以从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劳动力,提供市场,提供新的生产方式等方面具体分析,最后要注意有总结性的言语,对观点进行归纳重申,言之有理即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