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四 大作文:中考作文题评析与指导,新题点评,2018山西17题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5分,含书写分5分) 写作提示: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真题解析】 审题: 该题为半命题作文。首先根据作文题中的提示语补好题目,从题中所给的“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
2、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来看,这是一道鼓励学生注意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抒写真情实感的半命题作文。考生可以填写“做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也可以填写“没有你的帮助”等,尽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抒写生活中的人、事、景带给你的思考,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补出自己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选材立意: 文章选材要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可写身边的人、事、景、情,要写有“我”之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可以写那天的感悟,或者叙述那天的经历。要真实地书写生活,真实地抒发情感,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从自我理解的角度抒写出来就能写出好文章
3、。 写法: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提取材料,并进行筛选,选择印象深的人、事或情,融入真我。叙述事件、展现人物时,应从小处着手,竭力刻画人物形象,使之鲜明而生动。还要注意文中要有一定的“情”,如果没有触动情怀的人物和事件,就不会使文章有血有肉,言之有物。再次,写事时要详略得当,要具体、细致地刻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写作思路】 思路一:叙述那一天,我做了错事,爸爸妈妈一反往日的慈爱,狠狠批评了我,使我能够健康地成长,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母爱和父爱。 思路二:叙述那一天在面对困难时我退缩了,没能战胜它,也许不退缩的话,我会做得比现在更好。 思路三:记叙那一天如果后退一小步,
4、我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往年回顾,1.2017山西17题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请以“ 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5分,含书写分5分) 写作提示: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2.2016山西17题 亲爱的同学,在你最朝气蓬勃的年龄,爱上读书,导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许是你灵慧的母亲,或者是你智慧的老师,抑或是你聪慧的朋友,甚至是请以“因为 ,我爱上
5、读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演讲稿。(35分,含书写分5分) 写作提示: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切忌笼统、空泛;语言要有感染力;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3.2015山西三题 大作文(40分) 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连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大作文写作注意事项: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叙事感情真挚、朴实、自然;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
6、名;书写4分。,4.2014山西三题 大作文(40分) 毕业升学,是你人生走过的一个“驿站”。回首三年来的初中语文生活仿写汉字、诵读经典、真情写作、激昂演讲、编演戏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置身其中的你享受着、成长着! 请选取你曾参与的某一次语文活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大作文写作注意事项:仔细审阅题意;叙事中融入自己真切的感受;用词贴切,句式多样,使语言富有表现力;段与段衔接自然,使其浑然一体;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书写4分。,命题分析,综观近5年中考作文题,体现着稳中有变的规律,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中考作文命题,变的是表述的形式,不变的是命题的规律和写作的主题。综合起
7、来看,山西中考作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命题作文比例持续升高 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依旧占有绝对的优势,并有持续上涨的势头,话题作文已被边缘化,材料作文依旧占有一席之地,选题作文的考区逐渐扩大。命题采用小作文和大作文结合形式的考区呈递增之势。 全命题作文中,采用“提示导语+命题”形式的较多。提示导语的作用,在于给考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有了这一思路的提示,考生在审题时,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2.“自我”依然是写作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作文有“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因此,“自我”依旧是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核心。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8、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提示着要写“自我”。,这一母题,又延伸出以下几个子题来。 (1)自我成长。这里的“成长”,已经抛开了身体的成长这一浅层次,而是深入到精神层面,关注人生的经历,体验精神的成长。 (2)感恩。人的一生,离不开别人的鼓励与帮助,学会感恩,会使人与人之间的爱无限传递下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愉悦。 (3)提倡亲自体验。在问题面前,行动远大于话语。今年的写作命题依然密切关注同学们动手去做、去体验的过程与感受。 (4)学会思考。既有对以往生活的追忆,对现实、当前的关注和感悟,也有对未来的理性憧憬和美好展望。可以说,中考作文几乎是围绕着“自我”而展开的,通过自我与社会、人生、自然
9、等方面的关系,考查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3.文体出现了特殊限制 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对文体的要求和限制有所增强,这和几年前一律放开的“文体不限”相比已有明显改观。今年的试题延续了这一特点,有些考区明确对文体的要求。 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同学们在平时作文时,就应该注意文体应有的特征。如果文体特征不明显,那就成了四不像,很难得到高分。除了一般的实用文体及散文等文学作品体裁,我们还应当熟悉日记、书信、倡议书、演讲稿等应用文体的写作。 4.写作的触角有了更广的延伸 今年中考,考查的角度与以
10、往稍有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引导考生关注自我的同时,还要去关注周围、身边的人。引导考生要关注身边的凡人小事,从普通人、寻常事中发掘出不普通、不寻常的特质。这一新的延伸,对考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5.命题出现新的亮点 (1)注重思辨的引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今年的部分写作命题,引领考生透过现象更真切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2)传递正能量与美好的希望。这一理念是新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全方位的具体体现。作文考查,不仅仅要看考生的作文水平,还要看考生的思想,引领考生向善趋美。 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当对当地考题近几年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我们才
11、有信心,在来年的中考“让自己美好”。,备考对策,1.夯实表达、语言基本功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如果一篇文章,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叙述不明确,描写不具体,何谈“感悟”,“真情实感”又如何表达?所以,备考要抓好表达、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强化感悟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 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来看,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在命题的“特殊提示和要求”中都有“写出切身感受”“有真情实感、有创意”“有新意有创见”“联想想象合理”“感情真挚”等词语。这些特殊提示和要求既符合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又符合素质教育的改革
12、方向。毫无疑问,在备考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3.明确命题范围,建立备考材料库 中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平竞争,让每个考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捕捉到中考作文的选材范围。中考作文的选材范围应是初中生熟悉的生活,而且是各个省市(包括地市)的所有考生都拥有的生活,也是中学生应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素质教育的“大语文观”的导向,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生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那么,平时就应该注意观察,思考,积累;积累情感、知识、感受;另外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书籍、报纸、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
13、视,有条件的还可以上网查阅有用的材料和信息;并分门别类地建立备考材料仓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考场上无论遇到什么题目,都会有话可说,下笔成章。,4.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语文课程,就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中考作文命题会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检查的角色。“文如其人”,学生的道德修养制约甚至决定着其作文的质量。可以说:写作的训练就是做人的训练。 5.“因材施教”,给自己定位这个“因材施教”有两层意思:一是各省市(包括地市)作文命题有一定的差别,上文已经详述。教师应引导学生既要从宏观上备考,掌握全国的命题趋势,又要根据本省市、本地市历年的命题规律和趋势备考;二是考生应根据自己平时的写作水平,给自己定位,确定中考作文分值目标及应试方略,是写“平安文”“创新文”还是“冒险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