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章末检测卷(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必考部分(共 7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读下面“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 ,回答 12 题。1.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小的年份是( )A.2012 年 B.2010 年C.2000 年 D.1995 年2.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A.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B.总量呈下降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总量呈增长态势解析 第 1 题,读图,左侧分别是全国和黑龙江的人口死亡率,右侧分别是黑龙江与全国的人口出生率。根据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可以计算出人口
2、自然增长率黑龙江与全国同期的差异大小。1995 年相差 2.6,2000 年相差 3.6,2010 年相差 2.4,2012 年相差3.6,故 2010 年相差最小。B 对。第 2 题,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黑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A 错。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 0,故人口总量仍呈增长趋势,B、C 错,D 对。答案 1.B 2.D下图表示台湾省 1951 年、1991 年和 2031 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 34 题。23.图中依次表示( )A.1951 年、1991 年、2031 年B.1991 年、2031 年、1951 年C.2031 年、1991 年、1951
3、 年D.2031 年、1951 年、1991 年4.从 1951 年到 1991 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A.人口出生率下降B.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解析 第 3 题,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最小;老年人口所占最大,其次,最小。从到,再到,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的过程。第 4 题,由上题可知,图表示 1951 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表示 1991 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底宽上窄,年轻人口比重大,人口出生率高;图底宽变小,年轻人口中比重减少,人口出生率降低。答案 3.B 4.A下图为我国某省连续三年人口变化图。完成
4、56 题。5.图中信息反映了该省( )养老保障压力较大 人口外迁现象明显 人口容量逐年下降 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A. B. C. D.6.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促使该省( )A.城市等级提升 B.逆城市化加剧C.相关产业发展 D.环境承载力变小解析 第 5 题,由图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先升后降,而总人口却一直下降,说明外迁较多。第 6 题, “二孩”政策的落实会增加婴儿的数量,从而带动相关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答案 5.A 6.C(201711 月浙江选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图)。完成378 题。7.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老年人口
5、数量增加 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人口死亡率升高 人口迁移数量增加A. B. C. D.8.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型过渡,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平均初婚年龄降低 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育龄妇女比重提高A. B. C. D.解析 第 7 题,读图可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宽” ,主要是因为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故正确;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人口死亡率可能会有所升高,但这与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关系不大,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使得我国人口死亡率较低;我国人口迁移表现为以国内人口迁移为主,其迁移数量并对全国人口结构变
6、化影响极小。故正确答案为 A。第 8 题,平均初婚年龄降低和育龄妇女比重提高均可能导致人口出生率上升;而生活富裕程度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改变了中国“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故正确答案为 B。答案 7.A 8.B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下列正确的结论是(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 1.6% 2.6%0.1% 0.6% 1.8% 1.1%*指不含墨西哥及其以南国家的北美洲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经济发达,死亡率较低C.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比北美洲的三倍还多D.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解析 从
7、表中数据可看出,拉丁美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北美洲地区的三倍,而总人口远大于北美洲地区。4答案 C“空巢老人” ,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完成 1011 题。10.以下四国中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原因 B.城乡差距C.农村发展 D.计划生育解析 第 10 题,空巢老人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深,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图可知四国中丁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老龄化问题最
8、明显,出现空巢老人现象更多,故 D 正确。第 11 题,由于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和数量明显提升,且工薪较高,不愿返乡,造成空巢老人。即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差距。故 B正确。答案 10.D 11.B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 1213 题。12.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A.土地面积更广阔 B.矿产资源更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D.草场资源更丰富13.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 B. C. D.解析 第 12 题,西北地区土地面积相对于
9、北方地区更广阔,矿产资源西北地区多于北方地区,草场资源西北地区多于北方地区,资源利用条件北方地区优于西北地区。第 13 题,据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与耕地、科技成正相关。但该地区高寒、多冻土、开垦困难,需要利用技术投入,提高生产力。5答案 12.C 13.B我国黑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完成 1415 题。14.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 D.新疆地区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D.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解析 第 14 题,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中国西部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也小。相反,我国东部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第 15 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 7 亿,从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的合理容量。答案 14.B 15.D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国土规划的重
11、要内容,读下表:2001、2002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单位:万公顷),完成 1617 题。年份 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2001 12 782 21 965 1 010 27 428 2 4762002 12 593 23 072 1 079 26 352 2 56516.2002 年比 2001 年林地大幅增加,新增林地适宜位于( )A.西北干旱区 B.东北林区C.西南林区 D.生态脆弱区17.能正确反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变化趋势的图是( )解析 新增林地适宜位于生态脆弱区,起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D 图能正确反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变化趋势,因为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容量趋于下降趋
12、势,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措施的建设,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容量6有所提高。答案 16.D 17.D最近几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 “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 1819 题。18.“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19.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解析 第 18 题, “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第
13、 19 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答案 18.D 19.A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 2 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 2021 题。20.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城乡间人口流动 农业专业化发展 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 B.C. D.21.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解析 第
14、20 题,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故 D 项正确。第 21 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 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 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 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 项错误。答案 20.D 21.C下图分别为 19782010 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 2223 题。722.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23.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 22 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第 23 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自然增长率较低。答案 22.D 23.D下图为我国某市 2012 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 2425 题。24.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
16、人口比重较大25.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解析 第 24 题,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 100 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大。第 25 题,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有增加了该市的就业压力、加大了该市的环境压力和基础设施的压力,8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而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答案 24.C 25.D二、非选择题(共 20 分)2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9 分)材料一 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
17、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以每 100 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根据自然规律,男女出生的正常比值应该为103107。2013 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 117.60。男女性别比悬殊已成为我国人口工作难题之一。材料二 2015 年 08 月 27 日 16:31 新华社电 以 8 月 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近 4 万名调查员将进村入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 2 亿,空巢老人突破 1 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 3 500万“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家庭。 下图为我国每隔5 年的 65
18、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含预测)。(1)试分析我国性别比悬殊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2 分)(2)据图分析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的大致时间及原因。(3 分)(3)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快,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4 分)解析 第(1)题,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机制、公民的传统观念、医学鉴定等方面进行分析。后果主要从未来男性婚姻问题、社会秩序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00 年至 2005 年期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即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这与人均寿命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有关。第(3)题,解决人口老龄化
19、问题可从推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原因: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民的观念、意识落后。后果:造成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扰乱社会秩序。(2)2000 年至 2005 年期间。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3)推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9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 分)2012 年的热播大剧叶落长安 ,讲述了上世纪 40 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量河南人迁至陕
20、西扎根,主人公郝玉兰一家三代 50 年间融入西安这座城市的艰难过程。剧情跌宕起伏,人物空间流动较大,大女儿莲花因工作,十多年奔波于西安和咸阳之间,历尽周折,才把工作调到西安;二女儿荷花因上大学,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儿子东京在农村做了十几年知青,后来全家调动进了城,最终因创业,又回到了农村。(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较多,郝玉兰一家 40 年代从河南迁移到陕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荷花从西安到北京是受_因素影响。(2 分)(2)和剧中情景一样,历史上“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后来从农村返回城市,这是受_因素影响。而现在我国大量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则是受_因素影响。分析后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6
21、 分)(3)现在我国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较多,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 分)解析 第(1)、(2)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人口迁移的影响。郝玉兰一家 40 年代从河南迁移到陕西,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灾荒)和政治因素(战乱)影响。荷花因上学从西安到北京,主要是受社会因素中的文化教育因素影响。第(3)题,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东部沿海地区,目的是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答案 (1)自然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 文化教育(2)政策 经济有利影响: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建设;繁荣城市市场等。不利影响:给城市交通、居住、就业、社
22、会治安等带来压力。(3)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吸引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到东部地区务工、经商和创业。加试部分(共 30 分)1.读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4 分)10(1)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 A 代表_,B 代表_,C 代表_。(3 分)(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值出现在_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其自然原因是_。(4 分)(3)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 0.57%,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目前接近于“_”模式。(2 分)(4)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北京二
23、十一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新书发布会上表示,一味减少人口数量规模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应适当适时调整人口政策。这番话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出的?(5 分)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出,大部分时间 A 曲线高于 B、C 曲线,说明 A 表示我国人口出生率,B 表示死亡率,而两者之差就是曲线 C 所表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第(2)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值出现在 1960 年前后,因为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第(3)题,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接近“低低低”模式。第(4)题,胡先生可能考虑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人口老龄化、当前的性别比例失调等严重
24、问题以及带来的许多影响。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1960 三年自然灾害(3)低低低(4)考虑到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也确实带来了一弊端,如老龄化速度快、当前性别比例失调以及一系列后续影响。2.读我国流动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6 分)材料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 “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材料二 下表为 2014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 2014 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占全国流
25、动总人口的比重流出 流入四川 16.8% 广东 36.7%安徽 11.3% 浙江 9.0%湖南 11.0% 上海 7.6%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构成江西 8.6% 江苏 6.4%11河南 7.4% 北京 6.6%湖北 6.3% 福建 5.1%其余 38.6% 其余 28.6%乡村 75.6% 22.8%流动人口城乡构成 城市 24.4% 77.2%材料三 下图为根据 2014 年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的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1)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4 分)(2)简述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6 分)(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出区和流入区
26、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说出对流入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2 分)(4)你认为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 分)解析 第(1)题,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可得出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从流入省区可知,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从流动的城乡人口比例可知,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从材料三可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第(2)题,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应从流入区与流出区的特点及流入区与流出区的差异来分析。第(3)题,人口流动给流入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等。第(4)题,注意对“半城市化”概念的理解,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答案 (1)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呈现就近流动趋势 ;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3)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等。(4)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流出区的经济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支持和引导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