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贵阳中考命题规律近三年贵阳中考考情分析 2019年贵阳中考命题预测年份 考查篇目 考查知识点 题型 题号 分值论点与论据 选择题 15 2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简答题 16 4句子理解 选择题 17 22018提问,会给你带来什么?语言风格与写作手法 简答题 18 6信息筛选 填空题 15 4举例论证的作用 简答题 16 3结合文本内容理解句子含义 选择题 17 22017“科学”就等于数理化?个人见解的表达 简答题 18 5内容理解 简答题 15 3段落作用 简答题 16 4语言特点 选择题 17 22016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个人看法的表达 简答题 18 5近3年来议论文阅
2、读是贵阳中考必考考点,题量为4小题,分值为14分。阅读材料来自课外,考查知识点主要有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内容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句子理解、段落作用、语言特点、个人观点的表达等。预测2019年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形式没有明显变化。体验贵阳中考(一)提问,会给你带来什么?(2018贵阳中考)叶修请允许我先提一个问题:博物馆的一面外墙总有严重的腐蚀,要经常涂刷油漆,如果你是博物馆的主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人的第一直觉是,那就再刷漆呗!这显然没解决问题,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么这面墙腐蚀严重?”经过调查,原来是清洁工用高腐蚀的清洁剂清洗墙面,导致墙面腐蚀。所以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先修补墙面
3、,以后用低腐蚀的清洁剂来洗墙。看看,你现在做出的决定比直接刷漆是不是强多了。就这么结束吗?没有!你继续问:为什么清洁工要用高腐蚀的清洁剂?原来,是因为这面墙上经常粘着很多鸟粪,一般清洁剂洗不掉。现在,你肯定还要继续问下去:为什么这面墙上有很多鸟粪?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有些鸟以蜘蛛为食,就常在这附近活动;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蜘蛛?因为墙上有很多虫子,蜘蛛以这些虫子为食;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虫子?因为这面墙上有几扇窗,夜晚的灯光会吸引趋光性很强的虫子。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瞧!现在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一开始完全不同了从刷漆变成了安窗帘。很明显,后者更彻底、更有效。为什么会发
4、生这个变化呢?提问!(严格说来,还包括提问引发的调查。)可能会有人认为:提问?那还不容易?这还真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固有观念的局限。提问不是怀疑一切,而是积极地探究,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需要突破自己固有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承认自己的局限,才能以积极的好奇心和耐心来探究事物,这相当不易(小孩子反而容易)。况且,提问是有方法的。2提问有哪些方法呢?一种方法是问“为什么”,回溯事物发生的原因。比如,博物馆外墙的例子。一种方法是问“将如何”,追问事物发展的结果。比如,对国家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你可以这样问:那将如何?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产量的增长;那将如何?新能
5、源汽车的动力源之一锂电池,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那将如何?锂作为锂电池的主要原料,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如果你是投资者,通过这一串逻辑链,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你看,溯前追后的提问方法能引导你的思维更深入。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关系。同时,你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问,这样的话,考虑问题就会更缜密。比如,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自己:“何人”,谁在说?此人站在什么立场?“何事”,说什么?是客观事实还是个人想法?依据是否可靠?“何处”,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说的?“何时”,是在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说的?“何因”,为什么会这么说?还有别的原因吗?“如
6、何”,说的时候是平静的,还是带有情绪?“若何”,如果不是这样,还有哪些可能?(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继续问下去。)看,这样提问,是不是可以让你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担忧:提倡冷静、理性,会不会让人失掉感性而变得冷漠?是不是这样呢?来看一个例子。“某同学上学常迟到”,对这件事你怎么反应?你会不会评判“ 这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你放下这个评判,提出问题:他迟到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哪些能改变?哪些无法改变?再问下去:我能帮他做些什么?还有哪些人能帮他?怎么帮他?这样一来,因为深入的了解,你对这个人、这件事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再只是冰冷的评判
7、。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当然,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基础,想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要不断学习,见多识广才行。对于以上这番话,建议聪明的你多提问、多思考。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呢?(原文有删改)1文中不能论证“提问方法”这个内容的一项是( D )A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的问题B国家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C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D面对某同学上学常迟到这一情况2请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_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彻底、更有效;思维更深入;考虑问题更缜密;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_3文章括号中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下面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的一个句子是( C
8、)A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么这面墙腐蚀严重?”B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C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关系。D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4这是一篇能吸引人的演讲稿,对其吸引人的原因,请列举三条理由并选其中一条具体分析。_理由:精心设计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以事例引出话题;用第二人称;语言口语化;多用短句;多用设问_分析:文章没有一开头就讲道理,而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引出话题。为听众设定“博物馆的主管”这个特殊3身份,并交代“如何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这个具体任务,把听众引入特定的情境,步步追问,最后把刷漆和安窗帘
9、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行对比,引出“提问”这 个话题,从而吸引听众。_(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2017贵阳中考)郑腾飞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最底层是科
10、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
11、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答:温度很低。问:桌子上的
12、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来看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们不能4拿
13、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 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 ,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原文有删改)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下图金字塔两层的相应内容。_科学精神;科学方法_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_文章以干冰为例,把干冰与普
14、通冰进行比较,向读者阐释了如何学会提问,以此强调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_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B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马及时王几何)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
15、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注】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 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现代汉语词典)_示例: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创新”是指灵活运用知识进行 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从而获得新发现。而“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与一般不同,提出的新奇主张很可能是随意的、不科学的。因此,两者不能划等号。_(三)数字化时代的阅读(2016贵阳中考)郭英剑如
16、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已逐步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阅读方式。随之而来的纸质书籍大滑坡,书店举步维艰,让很多人深感忧虑,甚至以“浅阅读”和“深阅读”来区分两者。我不否认数字化时代会出现许多信息垃圾,这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也不认为数字化阅读方式就一定会导致阅读质量肤浅化。先不说电子媒介让经典书籍变得更加轻便易携带,使人们阅读的机会与时间都可能增加;仅是网站、微博、微信出现的很多非常精彩、非常深刻、甚至是振聋发聩的作品和观点,就不能视而不见,数字化时代,不能仅凭媒介载体的不同来界定阅读品质的“深”和“浅”。我们不是要否定某种阅读方式或肯定另一种阅读方式,而是要进一步探讨
17、深层次的问题5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读什么”和“怎么读”。今天,人们大多数喜欢阅读流行书籍、浏览时兴信息。我还是想说:不要忘记经典。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读什么?读经典。所谓“经典”,第一经久不衰,第二具有典范性,第三经过了历史选择,是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更能使人学着去“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且教人从有用之中发现高贵与美”。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成长,包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等。无论是什么时代,经典的精神力量都是持久不衰的。怎么读?这似乎应该不是个问
18、题。如果一个人看的书很多,记住的知识多,这当然会让其他人肃然起敬。但在这数字化的时代,无论你如何博闻强记,都抵不过一块小小的硬盘,更比不过鼠标轻轻一点一切尽收眼前的互联网。那么,在这样一个知识近在咫尺的时代,怎么读才有意义和价值呢?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不只是为了知道和记住,数字化时代,在面对汹涌而至的各类信息的时候,读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把众多的阅读内容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思考形成个人的思想和对世界的多元化理解,最终为我所用。在崇尚个性的数字化时代,深入的思考正是体现阅读者独立存在的价值之所在。最后,我想谈谈阅读之后还要写作。当然,这不是要求每一位
19、阅读者都成为专职作家,而是希望通过写作推进深度的思考、积淀阅读的成果。在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为写作,表达深度的阅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操作性。我们可以用三个“勿忘”来总结:第一,在阅读当下作品的同时,“勿忘经典”;第二,在读书娱乐、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勿忘思考”;第三,在强调阅读的同时,“勿忘写作”。虽然纸质书在走下坡路,书店在倒闭,但令人欣慰的是,阅读将是永恒的,希望所有的阅读,都是有品质的阅读!(文段有删改)1请根据文章内容,阐述“有品质的阅读”的含义。_“有品质的阅读”是指注重经典,注重思考,注重写作的阅读。_2文章第三自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0、,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_该段前半部分承接上文文意,抛开了关于两种阅读方式的争论,转而引领下文,引出对深层次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的论述。使文思更顺畅,结构更严谨。_3文中很多句子讲究语言的分寸感,以避免绝对化。下列选句中没有这种特点的一项是( C )A不能仅凭媒介载体的不同来界定阅读品质的“深”和“浅”。B今天,人们大多数喜欢阅读流行书籍、浏览时兴信息。C无论是什么时代,经典的精神力量都是持久不衰的。D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不只是为了知道和记住。4现在,读图成为一种风尚。有人认为,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有人认为,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因为读图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得不偿失。请
21、仿照第二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表述你对此的看法和理由。我不否认但先不说仅是就_示例:我不否认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但我也不认为读图是获得大量信息的最好途径。先不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多半依靠文字来传承,学校教育的课本也大部分以文字形式呈现;仅是中学生通过读经典、阅报刊、览博文等获得丰富信息的现状,就能够证明读文更是让中学生获得海量信息的重要途径。_贵6阳中考备考攻略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2、和方法。议论文常见题型 及答题技巧论点题型1 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答题指导】“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这表明文章标题或文中有直接充当中心论点的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自己的主张;作者关于生活、人生、社会等问题或现象的一 些看法);论点一般是正面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很明确;一般是一句话,不可能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但有可能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2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问句绝对不可能是中心论点。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如开头:“我认为”“我们要”“我们应该”“可见”“由此可见”;结尾:“总之”“综上所述”等。3从
23、位置上看,可以研究标题、文章的开头、中间的过渡句或段、文章的结尾。(1)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论点型,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类是论题型,标题只表明论述的对象、范围或问题,如论教养。作者在文中就所“谈论”的对象、范围或问题主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才是中心论点。(2)研究开头。议论文的开头有四种形式: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3)研究过渡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起概括作用,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中心论点。(4)研究结尾。有的议论文的结
24、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需注意的是,如果前文已有明确的论点,那么结尾通常是结论,起深化论点的作用。【注意】如果题目是“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可答标题,也可用文中句子作答;如果题目是“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一般不能答标题。题型2 请概括、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答题指导】有的在文章中没有直接的句子点题,作者的观点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要通过阅读、归纳、整理,然后概括出中心论点。归纳论点,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论点与论题:论点是对论题的扩充。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一般是短语或词语;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
25、个句子。(2)研究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被证明与证明 的关系。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有力支撑和证明,本身也可以是论据。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3)研究论据:即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的,尤其要 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应避免以下错误:(1)误把论题作论点。(2)误把分论点作中心论点。(3)误把结论作论点。论据题型3 补充或者替换论据。7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很多,因而在中考中,命题者往往通过运用补充、添加或替换论据的方法来命题。【答题指导】(1)先审题目(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
26、楚要求补写的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2)注意论据与论点的一致性。所写的名言、格言应有一定权威性。(3)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4)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5)必须真实可信,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凭空编造。(6)认真核对,直接引用的论据不断章取义,间接引用的论据不曲解原意。【答题格式】人物(人或物)行为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具体结果/名言警句。题型4 指明论据的具体作用。【答题指导】(1)先分清是事实论据(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史实、科学的数据等,可概括,也可具体写)还是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民谚,以及经过了事实证明是正确
27、的道理、定义、公理等)。(2)概括论据作用。确定是哪种论据后,再看该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继而概括出观点,注意使用判断句或祈使句。(3)答题时要注意答出该论据直接证明的观点(也许这个观点未必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语言表述要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先说“该论据证明了所在层的某某内容”,再说“从而证明了该段的中心句”,最后可补充答出“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答题格式】道理论据:运用这一道理论据,论证了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事实论据:运用这一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题型5 考查
28、论据的排列次序。(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指导】在一篇议论文中,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考虑一个顺序问题。谁先谁后,要遵照一定的规律,或从古到今、或由主到次、或从小到大、或由浅到深、或先正后反,等等。对于这类题目,首先要对能否调换做出明确的判断,然后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与前面的段落前后照应;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的需要,如果调换则逻辑顺序混乱。题型6 将下列句子放在文中哪一处作为论据最合适?【答题指导】(1)代入。将句子代入原文要代入的地方。(2)验证。在代入处通读前后文,看是否恰当流畅,与本段的论点是否一致。论证方法题型7 画线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
29、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指导】议论文常用常考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法 作用 【答题格式】示例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真实具体,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使用举例论证,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即跟材料最近的观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8说服力。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作者所作的理论分析或阐述等来证明论点。精辟深刻,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用道理论证,引用(填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
30、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对照鲜明,突出(强调)了观点。使用了对比论证,将和(填论据)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比喻论证: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生动形象,使论证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使用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论证思路题型8 简述本文(段)的论证思路。【答题指导】论证思路的分析基本上就是概括
31、文章内容(段意)。首先文章开头(段首)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接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要把事件概括出来)(按照段落顺序把论证方法写全)进行论证,最后作者强调了什么观点(或提出怎样的主张)。【答题格式】首先提出的观点,接着运用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段落作用题型9 首段、中间段、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指导】1首段在文中的作用。(1)开头讲故事(传说):引出论点或论题;以故事(或的奇闻趣事)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开头引用格言警句(诗词名句):这句格言(警句)引出(提出)论点或论题;突出强调了(论题)的重
32、要性;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开头列举现象:引出论点或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论证具有针对性。2中间段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3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内容上:强调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提出问题,引人沉思,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语言题型10 “”词语好在哪里?能否删除?【答题格式】不能删。用了“”(几乎、常常、更、最、将要等)词,准确地论证了(论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了。删掉后原文文意发生了不符合实际的变化。题型11
33、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9【答题指导】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首先解释词语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选文内容和文章语境分析其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具体的分析方法:(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简洁性。(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生动性、形象性等。题型12 “”词在文中指代的是什么?【答题指导】(1)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2)在原文中找出所指代的内容。如果是代词的话,要从上文中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找出所指内容后,可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
34、,看 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3)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多可少,可指代一个词、一个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4)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5)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找关键词或关键句,二者都没有的情况下统览相关指代内容,理清关系。再将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通顺。)拓展延伸题型13 谈启示既要围绕阅读材料,从作者的观点出发拓展延伸,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清楚该观点在自己人生经历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表达自己领悟到的启示。切忌写名人事例,切忌绕开文章观点不切实际地陈述,
35、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型14 表观点(怎样理解、怎么看)【答题指导】(1)表达观点的句子要层次明晰、简洁明了。(2)表达要有条理性,采用“分点论述”方式表达。(3)表达完整,用“总分总”式结构进行答题,先“总述”观点,然后分别论述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强调观点。【答题格式】我认为理由是题型15 材料探究(根据材料谈理解或提建议、措施)【答题指导】题目所节选的材料(多为时事材料)往往是文章中心论点的延伸和现实体现。因此,根据题目所问,结合材料所述事实、道理作答,落脚点还要回归到中心论点上。切忌抛开文章论点就事论事。(1)谈理解:结合材料,紧扣文章的正面观点谈;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谈;概括原文中心
36、论点,并结合材料补充说明自己对中心论点的看法。(2)提建议、措施:判断,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紧扣原文和材料提建议;建议要合理,可操作性强;陈述理由,自圆其说;分条陈述,一目了然。【易错警示】(1)叙写感悟,要结合自身经历来谈。(2)表达看法、观点,尽量从正面去理解和阐述。(3)探究材料,不要抛开文章论点就事论事,要结合文章实际作答。走进贵阳中考(一)让人,乃众妙之门(2018安顺中考)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10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
37、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
38、?”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
39、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方法链接:详见精讲本P48考点1】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C让人,并不是懦弱。D让人,乃众妙之门。2选文第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方法链接:详见精讲本P50考点6】_豁达大度,
40、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3选文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方法链接:详见精讲本P49考点3】_(1)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2)对比论证。假设“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3)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4)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证明本段论点。(5)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
41、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点。(写出其中任意两种论证方法,简单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即可)_4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方法链接:详见精讲本P50考点5】_(1)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3)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11了中心论点。(4)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本文观点。_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链接:详见精讲本P49考点4】_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地引出
42、文章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_(二)游手好闲,手游好险(2018咸宁中考)“大吉大利”下一句是什么?正确答案是“晚上吃鸡”。“大吉大利,晚上吃鸡”,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东西,怎么就“合体”了呢?原来,这是玩家们发动“手游”大战的一句“暗号”。2017年,我国网民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7.53亿,网络游戏用户5.83亿。单是“王者荣耀”游戏,注册用户就突破
43、2亿,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与此同时,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沉迷网游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1.6亿,很多是“资深玩家”,纷纷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王者荣耀”的低龄用户比例,甚至高达5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 “王者荣耀”就曾以篡改历史人物等手法源源不断地制造快感。在游戏中,骚客李白变成了刺客 ,刺客荆轲变成了堂客,堂客貂蝉变成了侠客这大约是学习借鉴了“抗日神剧”的先进经验,“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家们一步一个脚印地陷进游戏开发者精心设计的各种陷阱中,难以自拔,不愿他拔。
44、此外,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玩家们可以今天拿到一双靴子,明天拿到一对护腕,几个月后拿到“终极武器”。而这种在虚拟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恰好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自然,这也引发了不少悲剧。以青少年玩家为例,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的有之;为打赏游戏主播,花掉家里积蓄的有之;狂打40小时手游,诱发脑梗的有之;被父亲教训,随后跳楼的有之其实, 玩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被游戏“玩”了,成了游戏的玩偶、游戏的奴隶,结果难免玩物丧志,玩火自焚。化解“手游”之险,必先预防“游手”之闲。一方面,多开发有益的线上游戏,多组织有益的线下活动,使“游手”多接触正能量,冲淡和取代有毒有害“手游
45、”。另一方面,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游手”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滋润,把“游手”从“手游”中解放出来。同时,法律和制度层面也需跟进。比如,韩国青少年注册游戏须父母同意,美国有比较成熟的游戏分级制度,芬兰有专门的手游指南。这些他山之石,或可从源头上防止“手游达人”成为“游手好闲”的庸人懒人歹人恶人。(原文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A现在许多青少年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B学生玩手游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误入歧途。C合理的措施可以预防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化解“手游”之险。D文章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2概括文章第段举出的现象,并指 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_现象:沉迷网游手游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非常多。原因:手 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在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获得的刺激感、成就感,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3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方法链接:详见精讲本P49考点3】_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四个由手游引发的悲剧,证明了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很危险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