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372KB ,
资源ID:94815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48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4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4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doc

1、1专题 14 科普类文本阅读【2019 高考考纲解读】科普文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近年来,众多的边缘 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 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 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

2、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

3、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2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

4、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 ”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

5、有裨益。(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文本思路: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中国山水画师法自然,用皴法再现山水风貌中国山水画用不同皴法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风貌各种皴法能反映地质规律画家根据不同的山水选用不同的皴法当今画家如能学习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1第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你如何理解?答:_【答案】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本人主观的理解和体验,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意思答对即可)【

6、解析】应通读第段,综合第段作者对“外师造 化,中得心源”的解读,从师法自然和艺术创造两方面理解。2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解析】结构上,应联系上下文,看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内容上,要从上下文筛选出与此段有关的观点句,结合题意加以阐述。3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答:_【答案】从表现对象看,自然山石千姿百态,不同山石需要不同的皴法来表现,现有皴法不能完全表现它们,因此需要发展出新的皴法。从画家的艺术追求看,有

7、成就的山水画家为了不落前人窠臼,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挥创作个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皴法。(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段落 信息区域 整合信息第段 “中国山水画一开始中得心源” 中国山水画师法自然第段 “这些皴法丰富、创新”自然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皴法不能完全表现第段“历史上凡有表现新的山水的人” 画家精益求精,不落窠臼的创新艺术追求4.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013 年广东卷山水画中的地质学)【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解析】分析段落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

8、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结构上,第段对【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

9、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4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

10、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目前为止所谈的 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

11、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

12、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

13、,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5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文本思路:种子主动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举例说明精巧程度较低的种子发芽行为举例说明精巧程度较高的种子发芽行为植物利用光感受体选择发芽时机的利与弊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答:_【答案】生动形象。先将发芽比作分娩,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发芽过程的不可逆性,再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说明种子对发芽时机的选择寻找。幽默。发芽的时

14、机攸关生死,所以种子像个深谋远虑的人一样殚精竭虑地寻找机会,诙谐地写出种子为发芽作出判断的努力。科学严谨。将日光未被遮蔽时和穿过树叶后的两种情形进行对比,又用专业术语和具体的数字说明红光和远红光比率的变化,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准确、科学、严谨的特点。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答:_【答案】扁蓄的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还有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羊腿藜在年初和产季分别结不休眠、休眠的种子,以保证有更多的子代。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敢冒冬季严寒的风险,秋天发芽,有的则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解析】本题

15、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题目所涉及的段落为第 6 段,通过本段可以确定题干中所说的“这些种子”就是前文提到的扁蓄、羊腿藜和冬季一年生植物(如雀麦草)这三种植物的种子,然后根据这三种植物种子的发芽行为进行整合概括即可。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答:_6【答案】一些植物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翻土可以让处于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深埋于地下,失去发芽的机会,这样便可以除掉一部分杂草。但翻土也会让原本深埋地下的许多杂草种子置于土壤表层,对光敏感的那些杂草种子就会自休眠中苏醒,获得发芽的机

16、会,因此会长出更多的杂草。题型三 分析语言特点或揣摩语句含意【设疑方式】1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2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段的语言特色。3作者为什么说“” ,请简要分析。4如何理解“”这句话?【答题技巧】分析要细致,思维要发散,既不遗漏,也不编造;做到整体感知,具体而微。【答题模板】1分析语言特征:解词(分析词语手法、风格),特征效果(运用语言特征术语),内容分析(从文章内容出发),作用赏析。2揣摩语句含意:语境义:分析上下文,联系文章主题,挖掘深层意思;本身义:弄清说明对象,提取关键词,分析浅层意义,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理念。【答题模板】常用术语语言特色:严

17、谨准确,明晰平实(常见手法: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列图表),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情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口语化常用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双关等语体色彩 口语与书面语用词特点 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句式特点 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主动句与被动句,感情7强烈的语句等例 3、 【2017 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18、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增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 、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

19、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 锦主编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20、) )8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材料三: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

21、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高的年份是 2014 年。B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C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 2014 年。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B

22、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 【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8 A 项,讲的是博物馆的开放对公众的好处,与之相关的是“材料一”的开头部分; D 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中; E 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中。【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99 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一”中“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

23、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点。【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变式探究】请就蟋蟀之话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 1)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 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 ,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示例 2)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笫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

24、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女尊男卑” 。 题型四 探究评价文本内容【设疑方式】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的理解和思考。2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思考?3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4请结合文章谈谈“”这一标题的意蕴。【答题技巧】正确阐述文章所含意义,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可含糊不清,按照题意联系实际,忌大话空谈。【答题模板】作者观点, “我”的观点(赞成或反

25、对),答出文中事实材料,联系实际。例4、 【2017年高考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10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 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摘编自杨

26、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材料二: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材料三: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

27、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11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

28、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 是节目制作等任务 ,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B. C.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

29、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C2011 年,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 岁以及高中 【解析】12【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8 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项目的错误,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D 项归类错误

30、,由图表可知,55 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E 项肯否不当,原文是说需要“地方政府的批准”,可见也是有限制的。【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9 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目,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由“材料三”可知,“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 ,由“材料四”可知“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变式探究】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中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解析】题目虽为开放性试题,但题干有明确要求,即“结合文意分析” ,故要立足文本探究古今山水画家不断发展山水画皴法的原因。相关信息分布在第段,注意从表现对象(即山石)和艺术家的追求两个角度进行概括。【答案】从表现对象看,自然山石千姿百态,不同山石需要不同的皴法来表现,现有皴法不能完全表现它们,因此需要发展出新的皴法。从画家的艺术追求看,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为了不落前人窠臼,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挥创作个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皴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