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练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 福建质检)出处 记述通典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2.(2018 广东深圳一模)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
2、田者或自无而之有”。这反映了清代(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3.(2018 四川高三一联)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这表明( )A.重农抑商早已不适应时代需要B.重视商业的经济基础地位C.政策干预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D.商业盛行激化了社会矛盾4.(2018 福建漳州高三三调)引文 出处宁成“乃贳贷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史记酷吏传梁冀“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 后汉书梁冀传2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
3、,周旋封城,殆将千里”马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以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后汉书马援列传读上表,可以得出汉代( )A.庄园制经济不断发展 B.租佃制经营方式出现C.均田制逐渐受到破坏 D.土地私有制渐显端倪5.(2018 陕西安康高三质检)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在 9 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 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B.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D.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6.(2018 广西来宾、河池高三二模)有古代中国民谣说:
4、“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此民谣反映出( )A.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B.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C.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D.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7.(2018 河北沧州质测)汉书货殖列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8.(2018 安徽“江南十校”3 月考试)大清律例载:“如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
5、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 B.钱庄、票号较为普遍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39.(2018 河北保定高三二模)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宫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率税”的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外商可不予执行。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A.对外商给予了国民待遇B 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C.奉行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D.旨在保护本国的工商业10.(2018 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在宋人的文献记载中,出现了大量以“富室”“富家”“富户”“富姓”“多赀之家”“兼并之家”为称呼的
6、民户。这反映出( )A.富裕民户成为重要社会阶层B.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分化C.商业发展导致商人群体出现D.政府重视民众生活改善11.(2018 江西南昌高三二模)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A.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B.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C.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D.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12.(2018 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7、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13.(2018 河北保定高三二模)宋天圣元年,设置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每三年为一界,界满则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发行限额每界是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宋朝这一做法( )A.制约了交子的使用范围B.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C.造成了货币制度的混乱D.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414.(2018 江苏单科)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
8、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15.(2016 江苏单科)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16.(2016 浙江文综)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
9、合17.(2018 河南八市高三测评)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18.(2017 课标)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9.康熙九年(1670 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
10、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踹”“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5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20.(2017 河南适应性测试一)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 11 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 2 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纸币贬值加速 B.农民税负加重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经济解体答案精解精析1.C 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
11、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 C 项。2.C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田地主人更迭频繁,说明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故选 C 项。题干信息未体现土地兼并是否合法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衰退,故 B 项错误;土地买卖无法说明农村贫富差距加大,故 D 项错误。3.C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盐铁官营政策。材料认为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可以“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表明国家政策干预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盐铁官营实际上是一种抑商政策,没有把商业放在经济基础的地位上,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业盛行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D 项错误。64
12、.A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庄园经济。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汉代庄园规模巨大,庄园经济发展,A 项正确;材料中的“役使数千家”“奴婢各千人以上”不能体现出租佃经营方式的出现,B 项错误;汉朝还未出现均田制,C 项错误;土地私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D 项错误。5.B 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古代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汉代以后,一日两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说明汉代以后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故 B 项正确;古人健康水平材料无法体现,故 A 项错误;贫富分化情况从材料中也难以分辨,故 C 项错误;D 项所述与材料意思相反。6.C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民谣一定程度上
13、反映了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题目中的民谣内容反映出人们不希望生产、生活组织规模过大,即规模较小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其理想中的生存状态,C 项正确;A 项中“手工业”、B 项中“商品化”、D 项中“土地兼并”在题目中均没有涉及,排除。7.C 材料无法体现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反映出官商一体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富豪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 D 项错误。8.D 从材料信息看,大清律例规定,如果钱庄、
14、票号的人有挪用、侵吞民户存款行为,朝廷将“拘拿押追”,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重视规范商业行为,故选 D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A、C 两项;B 项与材料信息主旨无关。9.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对外商征税有着严格的规定,这表明唐朝政府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B 项正确。10.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题干中“富室”“富民”等称呼在文献记载中大量出现,说明富裕民户整体上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受到关注,A 项正确;B 项中“贫富分化”在题干中没有涉及;题干中对富裕民户的记载不代表商人群体出现,排除 C 项;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1.B 联系所学可知,随着北宋城市人口的
15、增加和商业人口比重的增大,为适应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将城郭之赋和民田之赋并列,且将二者区别开来,体现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私有房屋产权的逐步确立,B 项正确;A 项中“主要财政收入”与史实不符;市民阶级地位提高,材料未体现,排除 C 项;题干中阐述的不是政府对市民的控制,而是对城镇房产税的征收,排除 D 项。12.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商业的发展。根据题干中南宋明州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可知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兴盛,C 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排除 A 项;南宋时期政府奉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并
16、没有弱化,排除 B 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D 项。713.D 官交子的发行和对数量的限额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D 项正确、C 项错误;官交子的发行有助于交子使用范围的扩大,A 项错误;发行官交子只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就此得出政府加强对经济控制的结论,B 项错误。14.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 C 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 D
17、项。15.B “水车”是灌溉工具。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可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溉农田,这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 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自动灌溉,故 A 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故 C 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故 D 项错误。16.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 C 项。A、B、D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17.C 我国古代对农业的总结是经验性总结,非理论性总结,故
18、A 项错误;古代农谚是农民对农业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故 B 项错误;从河南农谚和江苏农谚可以看出,其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 项正确;农谚是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故 D 项错误。18.C 本题以北方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喝茶是民间的一种生活习惯,但这一习惯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和文化问题。近年来,这种小切口深分析型的历史选择题不断出现在高考命题中。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方转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也随之上升,这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本题中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到自己也开始喝茶,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南方
19、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一种体现,据此分析 C 项正确。南茶并不是唐中期时才开始北运的,故 A 项错误。饮茶不等于饮食,当时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可能趋于一致,故 B项错误。直到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故 D 项错误。19.C 从材料信息可知,康熙九年,受雇工匠窦桂甫等通过罢工形式要求匠主增加工资。这反映了雇佣关系中的矛盾性,故选 C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窦桂甫等工匠罢工与要求增加工资有关,无法说明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故 D 项错误。820.C 从材料信息看,从北宋初年到北宋末年,米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绢,这样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土地会成为主要财富,容易导致土地兼并,故选 C 项。A 项与材料无关;仅从粮食和绢的价格上涨无法判断农民税负如何,故 B 项排除;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 D 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