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一 起用王安石 1.原因(1)_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2)_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庆历新政,宋神宗,知识点二 措施及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务,发运使,保甲,将,军器监,时务策,太学,【概念阐释】 将兵法 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易错提醒】 1.北宋中期,
2、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结构图示】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史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
3、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主题,史料研读,史料二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1.史料一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的评价。 2.史料二体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不同的理财观。善理财的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能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1.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提示 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据史料一分
4、析王安石富国之法有何特点。提示 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和大商人利益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 3.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提示 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史论归纳 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免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均输法的实施,使
5、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史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王安石,主题,史料探究,史料二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史料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史料一反映了实行保甲法的原因及目的,
6、指推行保甲法,则可以使人民不离散。 2.史料二体现了北宋选人用人中存在的弊端,指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3.史料三体现王安石经世致用教育思想。是说如果不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不要教授它。,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 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 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提示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3.史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提示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2)整军措施的特点 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