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桃花源记19桃花源记一、通假字便 还家(同“邀” ,邀请)要二、古今异义1芳草 Error!鲜 美2豁然 Error!开 朗3屋舍 Error!俨 然4阡陌 Error!交 通5率 邑人来此绝境Error!妻 子6率妻子邑人来此 Error!绝 境7. 魏晋Error!无 论8不足为 道也Error!外 人9便 向路Error!扶10寻 所志Error!向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复 行(向前)前2名词活用为动词(1)处处 之(做记号)志(2)未 (实现)果(3)此中人 云(告诉)语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林 水源(尽头)尽(2)欲 其林(尽)穷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 之(惊异,诧异。这里是
2、“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异四、一词多义1志Error!2中Error!3舍Error!24寻Error!5遂Error!6得Error!7闻Error!8复Error!五、重点实词1. 溪行(沿着、顺着)缘2初极狭, 通人(仅仅、只)才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类)属4. 交通(田间小路)阡 陌5. (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黄 发 垂 髫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6并 自乐(快乐的样子)怡 然7男女衣着, 如外人(全,都)悉8. 来问讯(都)咸9. 数日(停留,引申为居住)停10余人各复 至其家(邀请)延11便 向路(沿着、顺着)扶12. 太守(拜访)诣13欣然 往(打算,计划) 规1
3、4后遂无 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问 津六、虚词意义及用法1为Error!2乃Error!七、特殊句式1省略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主语“小口”)(2)便舍船,从口入(“便”前省略主语“渔人”)(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往来”前省略主语“人们”)(4)问所从来“所”前省略兼语(宾语部分的主语)“渔人”2倒装句乃大惊,问所从来(“所从” ,宾语前置的介宾短语,即“问从所来”)八、重点句子翻译3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
4、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九、问题探究1(2018威海)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2(2017苏州)有人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第一句反映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乱而出走,名曰“秦时” ,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中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 ,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内容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如与“外人道” ,这块净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对桃花源外时局的恐慌。4(2018甘肃)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没有剥削压迫,没
6、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甲】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唐太宗论止盗)1解释下列加点词。4(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或请重法以禁之(有的人)(4)故不暇顾廉耻耳(所以)2下列与乙文“或请重法以禁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以光先帝遗德 D策之不以其道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以盗,安用重法邪?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甲】 【乙】两文都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说出两者的区别。【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大同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是唐太宗实行仁政后实现的真实的大同社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