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 (江苏省专用),(2018江苏,1719)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18分)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 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 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 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 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 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
2、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 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 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 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 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 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 到“士大夫”手中之始;
3、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 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 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 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 “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 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 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
4、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 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 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 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 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 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 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
5、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 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 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一、 1.答案 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 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该句在文本第二段结尾,答题时可结合第二段的 内容分析。由“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可概括出社会上有崇洋 媚外的风气;由“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
6、,可概括出一部分 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由“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则仍非常缺乏 了解”,可概括出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方法技巧 概括分析文本内容两步骤 首先在文中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答题语言要简洁,不能照 抄原文。 2.答案 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 架、次加墙壁。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相关信息集中在第三段。从第一句中可 筛选出“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从第二句中可筛选出“其精 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从第四句中可筛选出“
7、现代最新的构架法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的”。整合信息作答即可。,二、(2017江苏,1719)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18分)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 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 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 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 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8、。“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 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 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 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 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 小时等等。这个指标,
9、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 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 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 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 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 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 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
10、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 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 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 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几十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 2.请简要归纳文章
11、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二、 1.答案 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 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三段,“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 点概括即可。 方法技巧 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一是明确答题区间,本题答案点全部集中在文章的第三 段。二是明确重要词语的类型(指代型、概念型),显然“谱”是概念型的。三是筛选和概括 信息,要顺利作答此题,首先需要对第三段做一个
12、层次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我们不难发现,文段 中有非常明确的标志性句子“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据此可以把该段分 为三层;然后加以适当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 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 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第四段中反复 出现的关键词是“火候”,而全文的核心话题是“谱”,所以第四段的内容就是将两个概念建 立起联系,如果我们能够理清作者是怎样建立这种联系的,自然也就将段落的论述层次理清 了。
13、本段开头承接上文,先以生活中的菜谱为例指出其对家庭主妇的作用;再以转折句“但厨 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引出“火候”;接着给“火候”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是一个综合性的 分寸”;接着谈如何把握火候,即“是实践性的”“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最 后谈“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成功建立起“谱”与“火候”的关系。在理清文段内容的基 础上适当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知识归纳 论述类文本贵在把所论问题一步一步说清楚,所以要重视对文章思路的把握。高 考也特别重视对思路的考查,江苏卷此类题命题角度有二: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和局部分析 某段的论述层次。无论是哪种角度,要想准确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
14、我们首先需要了解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 但它富有变化: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本论内部结构方式: 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 说(总结论点)。 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 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此外,还要注意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 在梳理
15、结构层次时,要善于利用标题,捕捉关键句,特别是捕捉那些能标明层次、思路的关键 词。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 样的连接词。 3.答案 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 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短语内涵的理解能力。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三、(2016江苏,17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 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16、。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 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 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 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 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 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
17、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 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 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 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 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
18、说明 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 “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 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 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 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 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
19、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 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三、 1.答案 第一层(第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段):揭示人一旦踏入 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 的过程。第四层(第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 佳位置。
20、 解析 本文的论述层次是很清楚的,按照四个层次来论述。第段是第一层,以孙悟空的出 生、成长、奋斗直至成功开头,提出观点:成人不自在。第、段为第二层,写孙悟空成长, 发觉自己生活的环境狭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最终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但 这种“自在”触犯了规范,必定要受到惩罚,后孙悟空难逃“如来佛的掌心”,不再“自在”。 第、段为第三层,写孙悟空遇到唐僧及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经历种种磨难,自我磨砺修心,从 而成为“斗战胜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第段为第四层,从孙悟空这一“个体”分析 总结出任何人都面临着“自在”与“成人”的两难处境,深化观点,照应题目与开头。 2.答案 “如来佛的掌心
21、”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 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解析 分别从第段第句话、第段第48句、第段第45句,概括出“如来佛的掌 心”“紧箍儿”“八十一难”意味的内容。 3.答案 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 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解析 由文章第段中的“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收心敛性 的过程”“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以及第 段的追求、冲破束缚,第段的接受约束,第段的自找约束,第段的人生两难
22、,按照一定 顺序,组织答案。,四、(2015江苏,1618)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18分)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 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 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 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 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
23、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 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 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 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 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 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
24、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 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 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 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 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 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 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
25、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 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 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 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 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 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2.罗丹给雕
26、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四、 1.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 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解析 梳理第一段层次,抓住概括性的语句,如“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首 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 是附带的配曲”,依据题意,整合成句即可。 答题步骤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按照原文层次依次分析。第一段可分为三层:先提出观点,即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
27、并对其进行了论证;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即“他的 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并对其进行因果论证;最后对以上两个观点进行补充说明,使论证 更严密。 2.答案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 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 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答案来自第二段至第四段。第二段“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概括为“在雕刻观念 上”;第三段“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可概括为
28、“在雕刻内 容上”;第四段“用雕刻自由抒情”“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 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可概括为“在雕刻形式上”。将以上 内容提炼整合成句即可。 解题关键 回答这类题,先找到答题区间,“根本性的变革”主要集中在第二至第四段中。找 出关键性语句,再将其分门别类加以整合。 3.答案 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 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解析 从第二段首句及整个第三段来看,罗丹的雕刻是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他在这方面实现 了“根本性的变革”。第四段以“凯旋门”为例,表现
29、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末段写每 天有那么多人“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表现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及罗丹的作品给艺术家 们带来启示。,五、(2014江苏,1618)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18分)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 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 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 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 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30、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 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 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 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 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 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
31、一“个”,一点。个, 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 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 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 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 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 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 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
32、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 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 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 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 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 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
33、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 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 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3.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五、 1.答案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解析 要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比如“个,也可解释为竹” “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 等,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 按照第三段的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说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 解释“竹”;再
34、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 释为“圆足的生命”。这是从抽象到具体阐述的,其实从第三段最后两句也可找出答案。 2.答案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 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解析 结合概括性的语句给文段划分层次,按其先后顺序作答即可。 解题思路 此段的思路很清晰,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的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 台上玩月;然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高明的画家 都想达到这一境界。,3.答案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
35、”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 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 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解析 答题时,需结合“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分析“不离亭子”的含意; 结合“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分析“不在亭子”的含 意。分析物象的内涵一定要挖掘其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结合主旨作答。 方法点拨 “不离亭子”在文章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 “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三段中是“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 人的生命困境以及
36、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把这些点进行整合即可。,一、(2018课标全国1,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 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 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 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 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 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
37、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 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 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 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 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 界文化的发
38、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 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 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 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 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 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 以“接
39、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 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 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 1.答案 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信息在第一段,由“诸子之学,兴 起于先秦”“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 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40、。B.对应信息在第二段,由“照着讲主要是从 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 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对应信息在第三段,由“接着 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 统”“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可知 此项表述正确。D.曲解文意。对应信息在第四段,由“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 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
41、行反思批判”,可知 此项中“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表述错误。 解题步骤 信息筛选整合题解题四步骤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正确)的一项是”,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 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将原文信息和选项进行对比,寻找细微 的差别。 步骤一:根据要求,确定目标。步骤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步骤三: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 并整合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要准确找到选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从中筛选提取 信息。步骤四: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
42、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进 行对照,辨明正误。 2.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与观点不照应,由原文第二 段前两句话“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 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 的差异”的表述是错误的。B.此项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C.此项是对文本第 三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D.此项是对文本第四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 知识归纳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角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
43、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 的”表述错误。“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指“照着讲”,“进一步阐发”指“接着讲”。原 文观点是“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B.表述正确。原文第三段对此作了阐述,“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 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 建构与发展过程”。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照着讲的 意义,在于梳理以往
44、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源”。D.曲解观点,“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 “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 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方法技巧 比对法解答曲解观点题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等,改变其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45、 意)、“凑”(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的过程中,删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这些词语改变以后,选项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来说,选项中如有 下面这些词语,我们要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 词(如“都”“所有”等),看它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外延的情况;推断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可能”“似乎”等),看它是否存在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错 误。比对关系。看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二、(2018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
46、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 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 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 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 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 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 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
47、,并界 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 “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 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 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 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 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
48、而不仅仅被过去的 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 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 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 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 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 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 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
49、,而是指向特定 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 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二、 1.答案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原文第一段,“在大数据时代 而记忆却成了常态”。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 的成本太高”于文无据。C.“隐私权”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都是为了对抗大数 据”说法错误。D.结合末段内容可知,“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是数字 化记忆霸权,而不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对抗。 2.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结合全文及末段的“个人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甚至 限制我们的认同”可知,此项正确。B.结合后三段找到对应的关键词,如第二段的“隐私”,第 三段的“记忆”,第四段的“主体身份”可知,此项正确。C.结合文末出处及文章内容来理解 写作动机,结合第二段的“被遗忘权”与第四段的“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 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可知,“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是正确的。D.“对 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文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