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基础梳理,考点清单,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c) 1.召开: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3.意义:在思想和理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内容 (1)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2)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代国歌、首都。 (3)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4.性质:具有 临时宪法 的性质。 5.意义: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各项准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c) 1.历史条件 (1)前提条件:解放战争的胜利。 (2)理论准备: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 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 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 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 社会转变到 社会主义社会 的总任务。 (3)组织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
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 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 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3.文件: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内容: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 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
4、径。 (2)原则: 人民民主 原则和 社会主义 原则。 (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 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 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五、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图解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结构图,考点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b) 1.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 的文章,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2.对民主的破坏:“文革”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 领导
5、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全国陷入严重 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 林彪 、江青 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 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 路线的拨乱反正。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 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 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 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
6、 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4)伟大决策:做出实行 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 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d)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党 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的重要讲话,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新时期治国章程:1982年11月,全国人
7、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 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1)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提出了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1999年3月,全国人大 九届二次会议 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 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法的形 式确定下来。 4.基层民主建设: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 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b)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前提
8、),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 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 和平统一 的 方针政策的谈话,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全国人大 六届二次 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
9、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 想。 图解历史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 1.香港回归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过程 a.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外交途径商谈 解决香港问题。 b.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了香港 回归的日期。 c.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澳门回归 (1)1987年4月,在北京,中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正式恢复行使主
10、权。 3.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 外国列强 的占领,开创了香 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国际社会以 和平方式 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 的范例。 总结归纳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
11、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1.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 国民党军据守的岛屿,两岸实现真正停火。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 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通航、通邮、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 益频繁。 2.“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 个中国 原则”达成共识。 3.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 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4.1995年,江泽民发表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的重要讲话。该讲话是解决
12、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知识链接 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不同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虽然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但两者的性质不 同。港澳问题涉及外国侵略,必须恢复行使主权,因而人民解放军必须 进驻港澳,其对外也必须以中国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出现。而台湾问题是 中国内政问题,只要完成了领土的统一,在国际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出现,它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驻军与否是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重要区别之一。 知识点拨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有利因素和阻力 有利因素:(1)强大的祖国;(2)正确的方针;(3)共同的信念;(4)交流的加强; (5)国际的公认。 阻力:(1)一些国
13、际势力的干扰;(2)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四、“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c)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为国际社会以 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对人类 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重难突破 一、全面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
14、民 代表大会制度,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构成了我国新型民主政治体系的框架。 (1)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律化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国就成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比较,二、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5、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 屿;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 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 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 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3)台湾与祖国大陆经 济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必然结果。(4)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 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3.影响统一的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破坏。(2)“台独”势力 的阻碍。(3)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 4.认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我们必须团 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三、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