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 (课标专用),一、(2018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 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 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 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 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 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
2、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 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 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 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五年高考,题组一 课标题组,A组 自主命题课标卷题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 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
3、世 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 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 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 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 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 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
4、要继之 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 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 1.答案 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信息在第一段,由“诸子之学,兴 起于先秦”“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 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
5、此项表述正确。B.对应信息在第二段,由“照着讲主要是从 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 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对应信息在第三段,由“接着 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 统”“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可知 此项表述正确。D.曲解文意。对应信息在第四段,由“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 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
6、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可知 此项中“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表述错误。 解题步骤 信息筛选整合题解题四步骤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正确)的一项是”,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 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将原文信息和选项进行对比,寻找细微 的差别。 步骤一:根据要求,确定目标。步骤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步骤三: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 并整合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要准确找到选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从中筛选提取 信息。步骤四: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相关内容
7、在原文中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进 行对照,辨明正误。 2.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与观点不照应,由原文第二 段前两句话“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 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 的差异”的表述是错误的。B.此项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C.此项是对文本第 三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D.此项是对文本第四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 知识归纳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角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
8、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 的”表述错误。“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指“照着讲”,“进一步阐发”指“接着讲”。原 文观点是“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B.表述正确。原文第三段对此作了阐述,“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 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 建构与发展过程”。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照着讲的 意义,
9、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源”。D.曲解观点,“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 “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 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方法技巧 比对法解答曲解观点题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等,改变其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
10、词语,曲解文 意)、“凑”(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的过程中,删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这些词语改变以后,选项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来说,选项中如有 下面这些词语,我们要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 词(如“都”“所有”等),看它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外延的情况;推断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可能”“似乎”等),看它是否存在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错 误。比对关系。看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二、(2017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
11、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 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 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 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 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 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 时,就应首先满
12、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 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 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 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 “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 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
13、地球,又 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 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 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 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 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
14、 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
15、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二、 1.答案 D A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 只是说“2000
16、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 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 织”。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 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 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 候容量的权利”,还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C 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 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17、”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 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知识归纳 命题人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选项的设置上,常用的6种方法如下: (1)删。删除句子成分而改变句意。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用其他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5)漏。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其他方面。 (6)凑。将意义相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随意拼接在一起而造成错误。 2.答案 C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
18、是当代。 3.答案 B “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 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易错警示 注意绝对化的说法,说法绝对,往往错误;还要注意推断,结合文章内容,看是否符合 作者的观点态度。,三、(2016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 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
19、但 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 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 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 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 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 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
20、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 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 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 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 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 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 史学研究
21、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 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 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 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 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 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 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
22、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 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 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 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
23、 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 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 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 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 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尚书盘庚明显是
24、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 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 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 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四、(2015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 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
25、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 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 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 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 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 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 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
26、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 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 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 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 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 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 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
27、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 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 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 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 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 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 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 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 大宗
28、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 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 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 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 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渡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 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
29、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 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 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 子等信用工具。 B.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C.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 性等多方
30、面的问题。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 术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 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 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 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
31、也为此后各 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 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 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 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 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 美性
32、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 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 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 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 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 “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
33、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 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 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3分) (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 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 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
34、转移,阻 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 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 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 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
35、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 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 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 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
36、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 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 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五、 1.答案 B 甲午海战是史实,而不是文艺作品中的事件。据原文第三段首句“悲剧的审美价 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首句“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 现”可知,B项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答案 C 根据选文第四段的内容可知,“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不符合原文意 思。 3.答案 D “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 感
37、”不正确,原文第四段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人们喜欢悲剧的原因应是“审美主体可以审美 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 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一、(2018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 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 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 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
38、事正 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 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 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 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 “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 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 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
39、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 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 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 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 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 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
40、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 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 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 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 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 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 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一、 1.答案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原文第一段,“在大数据时代 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4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 的成本太高”于文无据。C.“隐私权”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都是为了对抗大数 据”说法错误。D.结合末段内容可知,“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是数字 化记忆霸权,而不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对抗。 2.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结合全文及末段的“个人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甚至 限制我们的认同”可知,此项正确。B.结合后三段找到对应的关键词,如第二段的“隐私”,第 三段的“记忆”,第四段的“主体身份”可知,此项正确。C.结合文末出处及
42、文章内容来理解 写作动机,结合第二段的“被遗忘权”与第四段的“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 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可知,“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是正确的。D.“对 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文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解题技巧 判断论述类文本论点三要素 要素一,据位置判断,如标题、开头、结尾等。 要素二,据论题判断,结合段首句、高频词或选文出处等判断论题,据论题明确论点。 要素三,据论据判断,通过事实或道理论据等判断论点。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结
43、合文章第二段分析可知, 此项正确。B.原文第三段有“在某种程度上”的条件限制,而选项却抛弃了这一条件,说法过 于绝对。C.与“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相关的内容在第四段,结合第二、三、四段可知,选项 正确。D.“中立”一词在末段倒数第二句,结合文章来理解,此项正确。 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解题“三步骤” 步骤一,读懂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逐段或逐层概括文意的习惯,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作者观点及各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 能力。养成全神贯注、逐词逐句细读细品的习惯,对文中涉及的表明时间、范围、程度或 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或事物
44、发展变化情况等的词句,应该格外关注, 并随手勾画出来。树立整体理解的意识。碰到疑难词句,或与设问相关的原文语句,不要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而要联系有关语句所处的语境,结合上下文来准确理解。 步骤二,落实“三字方针”。一“读”,即读题干选内容,审清题意;二“找”,即“对题读文”, 找出各选项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即比较各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 等现象。 步骤三,明确比对关系。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关系:比对逻辑关系。要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如 因果、假设、条件、递进等,注意其所用的关联词语。比对语意关系。如部分与整体、已 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二、(2018课标全国,
45、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 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 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 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 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 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
46、面 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 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 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 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 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 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
47、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 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 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 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 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 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 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 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
48、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 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 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二、 1.答案 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或然当必然。原文第二段中“片面地 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会”字说明这是一种可能,但选项说成“使得 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属必然。B.第三段中的两个“即使,也”说明无论是正在崛 起的城市还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都需面对秩序与
49、稳定、活力激活的问题,都需要有制度弹 性,故正确。C.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D.不合文 意。文末说文明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并没有说是“根本 原因”。 答题步骤 三步练就“火眼金睛” 第一步,还原,把原文中与选项表述对应或相关的句子找出来;第二步,比对,两个指头同时使用, 一个指头指向选项,一个指头指向原文,同步阅读、比对;第三步,辨析,对选项表述和原文表述 有出入的地方,从内容、逻辑两个方面细心辨析,发现错误。 2.答案 C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理论(道理)论证,“目前,人们
50、更多地占有物”指出了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表述正,确。B.第二、三、四段分别论述“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这是区分了“文 明弹性”的层面;第三段围绕着正在崛起的城市和已发展起来的城市进行论述,这是区分了城 市体发展的阶段;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故表述正确。C.无中生有。 “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错误,从论证内容上看,文章对“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 弹性”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并未涉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D.最后一段论 述表明,保持“文明弹性”是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途径,表述正确。 方法技巧 论述类文本“三位一体”阅读法 (1)勾画论点、论据。 (2)标出关键词。画出有助于理清内容、包含提示信息的词语,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 辑错误的词语,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3)思考三类关系。思考概念(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 系。 3.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文明 弹性的三个方面,三者并无必然联系。B.根据第三段内容,崛起中的城市和已发展起来的城市,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