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240KB ,
资源ID:95338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533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花仙子)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含解析).doc

1、1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等。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 1948 年第 1 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

2、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杨兆龙先生对上个世纪 40 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20 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所谓“古今通” ,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

3、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所谓“中外通” ,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才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谓“交叉通” ,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

4、。所谓“名实通” ,这里的“名”指理论, “实”指实际。 “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2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摘编自 2016 年 12 月 19 日北京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

5、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B. 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领域不广泛,教师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狭窄的缺陷。C. 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D. 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B. 文章在论证中引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C. 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

6、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D. 文章在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 “交叉通” “名实通” ,都做了详细分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就是要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B. 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都应有一定研究。C. 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 ,对今天缺乏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了解或仅研究法学局部的学法之人,仍有借鉴意义。D

7、. “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等的研究精神是应该借鉴的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史学家精神。【答案】1. A 2. D 3. B3【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B, “不广泛”应为“不够广泛” ;选项C, “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应为“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 ;选项 D,因果关系未必成立,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的事例是说明不能结合本国实际而照搬外国做法的害处

8、,即不能“中外通”的害处。故答案选 A。【2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中论述的内容进行分析。选项 D,对“古今通” “中外通” “交叉通” “名实通” ,都做了详细分析。理解有误。文中只是对“中外通”的分析解释比较详细。故答案选 D。【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整合、推断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

9、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B,与原文“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意思不符。故答案选 B。【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里有一座古树养

10、老院梁 衡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遗憾的是,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园子的主4人叫王相泽。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阴满院。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

11、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王相泽上去说:“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 ”结果他花了 6 000 元把树带回了家。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 6 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

12、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则植,不用则弃。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一次某司机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满目荒凉。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价

13、格。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 10 元。 ”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紫薇,又名百日红。杆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好花相与析。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5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那年他从福

14、建漳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 20 米高的保温大棚。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园内约有 500 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而且它们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

15、108 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我能体会到老王的爱树之心。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古树养老院的主人做收养古树的慈善,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来的爱树情结。古树之“古” ,自有其价值,它与生态相关,与文化相关。B.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收买移栽古树,有利则行,无利则弃,只讲实用,目光短浅,与古树养老院主人的情怀形成对比

16、。C. 园中的毛梾古树,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D. 文末委婉传达出这样的期盼这座古树养老院,会给寻常百姓以警醒,也会给主政者们以警示;同时还传达出了对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5.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6. 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 ,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C 5.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古树养老院中古树健康茁壮的生命状态,也从侧面表现了对古树养老院及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6. 敬畏自然。收养古树,做绿色慈善;收树有“三不规矩” 。敬畏规律。讲

17、求科学的育树经,以了解树的习性和掌握移树的常识为前提,小心培土,悉心照料,敬畏规律,遵循规律。敬畏历史与文化。每棵古树都是一本大书,是历史与文化的活记录,收养古树6及普及树文化,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 C,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理解有误。 “用这种树做车梁” ,表明做

18、过车梁的是毛梾这种树而非园中的这棵毛梾古树。故答案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本题题干要求是: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首先抓住对划线句子的理解: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 6 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从修辞手法上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体现了古树的枝繁叶茂的姿态,体现了作者对古树的喜爱之情。【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

19、文本文意的理解及筛选分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筛选整合并合理的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 ,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考生要注意理解文本内容,从文本中体现对古树的敬畏之心上去理解,根据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筛选: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

20、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7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

21、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纪 50 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 ,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 ,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 32.0%和26.2%。2016 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 24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4.4%;营业总收入达 4 8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 12.2%。预计到 2020 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 40 亿人次,实现总收入 2.3 万亿元。(新华网数

22、据新闻)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 25 个省(区、市)2.26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 万贫困户、747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8报告显示,2015 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 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 264 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 18.3%。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

23、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近 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摘编自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 年)指

24、出,2017 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 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 1 000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 1 000 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光明网旅游频道)7

25、.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22016 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B. 20122016 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 M 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42015 年。C. 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D. 图表显示,在 20122016 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9了年均增长率。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最初叫“农家乐” ,经过几

26、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 ,成效十分显著。B. 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 “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C. 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D. 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答案】7. D 8. C 9.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局面,乡村旅游成为国家扶贫的重要方式。增加创业机会。其

27、他社会效益显著。【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D,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长率。曲解文意。认真观察图表,会发现选项中“超出了年均增长率”表述错误。接待人次增长率只有 2013 年和 2015 年超出了年均增速 32.0%的数值,不足三年。故答案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

28、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 “最初叫农家乐 ”“高端的民宿 ”表述都不够严谨。根据材料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 ,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 ”一句可知, “农家乐”不是固定的称谓,是对农村旅游的泛称;几十年发展的结果是“相对高端” 。选项 B, “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说法绝对,材料二中有“俨然”一词;另外“大部分”也不够准确,材料二中的表述是“230 万10贫困户,747 万贫困人口” 。选项 D, “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表述错误,材料三中的表述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故答案选 C。【9 题详解】本题

29、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归纳、筛选概括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由材料一表述“实现总收入 2.3 万亿元”可知好处之一是增加了国家收入;由材料二表述“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 “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等内容可知,帮助脱贫、提供就业渠道、带来社会效益等都是乡村旅游的好处。【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

30、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

31、 ”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 ”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 ”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

32、“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 ”桑哥大怒,羁11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 ”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 ”命钜夫

33、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B.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C.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D.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34、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B.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改换年号叫改元。C. 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D. 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钜夫

35、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B. 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12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C. 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职,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为官吏民众敬畏和爱戴。D. 钜夫不恋栈官位,却得享殊荣。他因病请求辞官归里,但遭拒绝。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之日,元帝命设宴,让百官送行;敕令地方官员要常问候,死后追赠官爵。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6、。(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2)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如果不把举荐贤能作为急迫的事务,而只是把营求财物放在心上,这并非对上辅助皇上施行德政、对下关爱黎民百姓的意旨啊。(2)程钜夫一到任,首先惩治平章行省那些为害百姓的家奴,于是,官吏和百姓对他都十分恭敬。【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这句话的含义是“当初,书写诏令都

37、是用蒙古字,到现在,皇帝特别命令用汉字来书写。回到朝廷,向皇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钜夫被授予集贤学士,仍然回到行台任职” ,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代词较多,如“蒙古字” “帝” “汉字” “之” “事” “集贤学士” “行台”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 “初”指当初,时间副词,应断开; “书诏令”是指动作行为,做主语, “皆用蒙古字”是谓语,二者不能分开,排除 AD 两项;“还朝”和“陈民间利病五事”是两件事,应分开,排除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 项,

38、 “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有误,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戚、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13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 项, “钜夫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有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原句是“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帝嘉纳之” ,由此可知,对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朝中并无非议,元帝也无“力排非

39、议”之举。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重用南人” “江南名人逸士

40、” “御史台、按察司”这些信息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经过比对可以发现,钜夫提出这些建议时,朝中并无异议,故也无“元帝力排非议”一说。【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苟” ,如果;“以为” ,把当作;“进贤” ,举荐贤能的人;“急” ,形容词做名词,急迫是事务;“殖货” ,营求财物;“非也” ,否定判断句。第二句中,句首补上主语“程钜夫” ;“至” ,到;“治” ,惩治;“家奴之为民害者” ,定语后置,应为“为民害之家奴”

41、;“上下” ,官吏和百姓;“肃然” ,恭敬的样子。参考译文:程钜夫,名文海,避元武宗庙讳,改用字代名。他的叔父程飞卿,在宋朝做官,任建昌通判,元世祖时,带领城邑投降。程钜夫入元充当人质,他叔父官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有一天,程钜夫被皇帝召见,皇帝问贾似道是怎样的人,程钜夫逐条对答,相当详尽,皇帝高兴,就给他笔札叫他写下来,竟然写了二十多幅进献上来。皇帝对他的才能特别惊异,对身边的臣子说:“我看这个人的相貌,已经非常高贵;听他说话,确实是聪明有见识的人。可以安排他任翰林。 ”因为他年纪小,召为应奉翰林文字。皇帝说:“从今以后国14家政事得失,以及朝廷官员的邪正,都应该向我说明。 ”程钜夫顿首感谢

42、到:“我本是被疏远的臣子,蒙受陛下的赏识,怎敢不竭尽全力来报答陛下!”不久升为翰林修撰,多次升迁至集贤直学士,兼任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觐见皇帝,首次陈述:“兴建国学,请求派使节到江南搜查访问遗弃而不用的名士;御史台、按察司等职,应该一并任用南人和北人。 ”至元二十四年,朝廷设立尚书省,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参知政事,钜夫坚决推辞。程钜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臣,御史台的大臣说:“钜夫是南人,并且年少(不宜任命) 。 ”皇帝大怒。于是仍然任命钜夫为集贤直学士,授侍御史,从事御史台事务,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当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字,到现在,皇帝特别命令用汉字来书写。回到朝廷,向皇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钜夫被

43、授予集贤学士,仍然回到行台任职。二十六年,当时的宰相桑哥专权,法令苛刻而急切,四方动荡不安。钜夫入朝,上疏说:“我听说天子的职务,没有比择相更大的,宰相的职务,没有比举荐贤才更重要的。如果不把举荐贤能作为急迫的事务,而只是把营求财物放在心上,这并非对上辅助皇上施行德政、对下关爱黎民百姓的意旨啊。现在权奸用事,立尚书聚敛财赋,以搜刮百姓为要务。我私下认为应当理清尚书的政务,减损行省的权力,罢免谄媚言利的官员,推行体恤百姓的事务,行对国家有利之事。 ”桑哥非常生气,把他留在京师不送走,上奏请求要杀掉钜夫,总共奏了六次,皇帝都没有批准。三十年,离开京师担任福建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办学堂推行教育,官吏百

44、姓对他又充满敬畏又爱戴。大德四年,调为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程钜夫一到任,首先惩治平章行省那些为害百姓的家奴,于是,官吏和百姓对他都十分恭敬。皇庆二年,天下大旱,钜夫应诏陈述桑林等六事,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愿。第二天,皇帝派遣近臣赐他为上尊,慰劳他道:“中书集体商议,只有您所说的最恰当,以后遇到其他的事,一定要好好地告诉我。 ”钜夫建言道:“经学方面当以程颐、朱熹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时期的弊害。 ”于是下命让钜夫起草下诏推行。三年,向朝廷称病请求退休,朝廷没有批准。钜夫请求退休的意愿更加坚定,皇帝特授钜夫为光禄大夫,赐以上尊,命令职位低于钜夫的臣子到齐化门外饯别送行,为他提供南回的马,下

45、令行省和有司经常慰问。钜夫回家三年后就死了,终年七十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为文宪公。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15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B. 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 ,极度

46、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C. 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D.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15. 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4. D 15. 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

47、恰当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 D,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有误。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都是在有意体现词人的豪迈之情。故答案选 D。【1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理解诗词内容,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本题题干要求是:词中“中

48、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16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

49、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两句,表达自己被贬而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命运。(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胸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两句是“_,_” 。【答案】 (1). (1)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2)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6).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