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老校区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含解析)第 I 卷(阅读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地斜阳张恨水天上的红日,有澡盆那么大,慢慢地沉下大地去了。沉下红日的大地上,有些如烟如雾的浮尘了,和天上一些淡红色的云彩,这两样颜色调和起来,把眼前望见的一些人家,都笼罩在那苍茫的暮色里。因了误会,顺起挨了母亲的骂,一赌气便说:得!我这就走,我要挣不到钱,一辈子也不回来。顺起离开了村子,来到北京城,遇见同村赌输了钱的姚老五,两人聊起当兵的事。顺起说:我什么都可以干,当兵就当兵。给大炮打死了,二十年回来,还是一条好汉,我怕什么?姚
2、老五说:我陪你干,若是哪天当个什么队长,我想村子里那班瞧不起咱们的混蛋,就得改了笑脸见咱们。两人当了兵,随军开赴前线。大家饱餐一顿,团长就下了命令,排成了散兵线,向前面阵地里去。大家都提了枪,弯了腰,半跑半走。顺起走到此地,知道已是火线,但还不觉得有何危险。不料,轰通轰通,大炮就响起来。距自己不到一二丈路的地方,一阵飞尘,有一亩多地那么大,向天上直涌起来,顺起赶快伏在地上,头也不敢抬。等那尘落下去时,只见前面,已躺下两个人,血肉模糊,像宰了的绵羊一般软瘫瘫的,躺在地下。顺起整个心提在口里,糊里糊涂地向前走。所幸走不多路,有一道战壕,就连爬带跳,向里面一滚。此时,敌人不住地向这边放炮,那炮弹落下
3、来,只在这战壕前后,吓得人动也不敢动。顺起拿了一管枪乱七八糟,向外放了一阵,胆子就大了些。正歇了一口气,枪炮又响起来了。上面忽然发下命令,上刺刀,冲锋。那团长在后嚷着道:好兄弟们,上呀,上呀!在战壕里伏着的人,一拥而上。顺起爬出战壕,看见同营的兵士,接二连三地向地下倒。敌人放出的枪子,雨点一般,打在面前的土地里,将浮土溅得乱飞。顺起想,到了这时,上前还逃得出命来,向后退,就非打死不可。人一吓糊涂,也不管什么生死,手里托着枪,只管在烟雾弥天的弹雨里, 向前冲锋,口里喊着杀。不知何时,肋下让东西打了一下。一阵心血沸腾,便倒地下,人2就昏睡过去。及至醒来,已听不见枪炮声,一片荒地,接住了天。那天如一
4、只青的大圆盖,将大地盖上。一轮红日,向地下沉将下去。靠西的大半边天上,全是红云,那红光一直伸到半天空,连大地上,都带着红色。看着睡的地方,左右前后,完全是死人。靠得最近的一个,浑身糊满黑土。看他的脸,咬着牙,微睁着双眼,满脸都是苦相。两只手,扒着地,十个指头,都掐入土地去多深。这不是别人,正是姚老五。顺起这才想起,自己是枪伤在战地里。一看身底下,摊了一块血,已经都凝结成黑块。于是感到四肢酸痛,心里烧热,一点也不能移动。自己虽活过来,但这一片荒地,四处都是血尸,哪里有人来搭救。看看远处,尘雾慢慢在地下升起,西边没有太阳,只有一块红天。周围的浮尘和红云相混,成了朦胧的暮色。忽然想到离家那天,也是这
5、样的情形,再要回家,是万不能了。一阵风来,吹起一股血腥。两三条野狗,拖着一条人腿在远处吃。好在那西方的红光也减退了,天色是昏昏暗暗,看不见这伤心的事。但是一想,我的腿,明天恐怕也是狗的了。一阵心酸, 肝肠寸断,只叫出了一个字:妈!就在这夜幕初张的战场里,安然长睡了。(选自中国现代小说精品 张恨水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有删节)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主要叙述了顺起开赴前线,在炮火之下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流露出 作者的悲悯情怀。B. 战场上,顺起不懂战术、胡乱开枪、盲目冲锋,同营伤亡惨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C. 姚老五
6、战死在沙场的描写,寥寥几笔,透露出悲凉气息,与前文他光宗耀祖的理 想形成强烈反差。D. “就在这夜幕初张的战场里,安然长睡了。 ”小说结尾淡淡的笔调却蕴含浓浓的 悲伤,意味深长。2. 小说中的顺起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 小说开头段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 C 2. 提示: 顺起是一个意气用事、不怕死的新兵。 缺乏战斗经验。勇敢胜过怯懦。粗犷不失柔情。 3. 示例:小说以景物描写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暮色笼罩下的苍茫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与标题“战地斜阳”相照应,暗示人物悲剧命运和小说主题。与后
7、文中的多处景物描写相互照应。渲染战地血腥、悲惨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 “他光宗耀祖的理想”错误。姚老五只是希望被村人瞧得起,说他有“光宗耀祖”的理想不妥。另外,不是“寥寥几笔” ,而是详细描写。故选 C。【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
8、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得!我这就走,我要挣不到钱,一辈子也不回来” “当兵就当兵。给大炮打死了,二十年回来,还是一条好汉,我怕什么?”等分析可知,顺起是一个意气用事、不怕死的新兵。结合“顺起走到此地,知道已是火线,但还不觉得有何危险。不料,轰通轰通,大炮就响起来” “顺起拿了一管枪乱七八糟,向外放了一阵,胆子就大了些”分析可知,顺七缺乏战斗经验。结合“手里托着枪,只管在烟雾弥天的弹雨里,向前冲锋,口里喊着杀”分析,勇敢胜过怯懦。结合“但是一想,我的腿,明天恐怕也是狗的了。一阵心酸,肝肠寸断,只叫出了一
9、个字:妈! ”分析可知,顺起粗犷不失柔情。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注意修辞手法分析。然后分析和
10、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开头段的环境描写的妙处,结合“天上的红日,有澡盆那么大” “有些如烟如雾的浮尘了” “慢慢地沉下大地去了”分析,运用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暮色笼罩下的苍茫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情感4基调。与标题“战地斜阳”相照应。结合后面内容“那天如一只青的大圆盖, 将大地盖上。一轮红日,向地下沉将下去。靠西的大半边天上,全是红云,那红光一直伸到半天空,连大地上,都带着红色” “看看远处,尘雾慢慢在地下升起,西边没有太阳,只有一块红天。周围的浮尘和红云相混,成了朦胧的暮色”等分析可知,与后文中的多处景物描写相互照应。渲
11、染战地血腥、悲惨的氛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
12、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 (摘编自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学养分 思想淬炼与境界提升人民日报 2018 年 11月 06 日)材料二:5注:1、此处小说指 14 部长篇武侠小说 2、数据统计截至 2012 年 2 月(数据关于“文学阅读与当代生活”的问卷调查 )材料三:“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 ,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
13、,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 ”陈洪认为,通俗文学经过经典化之后,尤其是像金庸作品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现场。 “随着经典化,更加显示出价值。现在写文学史,不可避免要写到金庸了” 。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的高度、可读性和内涵,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圆融的知识涵盖、厚重的历史感、对传统血脉的继承, “金庸的作品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成功范例” 。陈洪提到, “庄禅”与“孔孟”是金庸塑造“武侠英雄”之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 “庄禅意识”是如何体现的?陈洪总结,在价值追求上,这些人物不仅蔑视俗世的富贵,而且对江湖的荣誉、权力也没有兴趣;在行为方式上,大多
14、不拘小节,不顾毁誉,率性而为;在情感状态上,往往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内心肝肠如火,一往情深。“孔孟”的思想因子,也深深埋藏在金庸塑造的一个个灵魂中。陈洪指出, “见义不为,无勇也。 ”金庸小说中处处体现“义”字 。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 “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以他的文学的生花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摘编自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中国青年报 2018 年 11 月 19 日)材料四:6在空间距离最近的香港读者眼中,金庸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 ,另一支是写社评的“世界第一健笔” 。
15、明报之所以能在香港报纸中独树一帜,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与他的社评分不开。 “我必须要写好社评后才能放心吃饭” 。金庸有意识地让社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国际形势和重大新闻更是金庸社评的主要话题。1964 年,金庸在一篇题为世界粮食分配不均的社评中谈到粮食安全, “纵然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耕作,拉丁美洲仍然有数百万人陷于饥馑;非洲方面,每一个农民所生产的粮食只够他本人及家庭成员吃” 。他以日本作示范,认为其农业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 “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 ”因此明报得到市民
16、群体的广泛支持。(摘编自环球人物杂志 2018 年 11 月 13 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金庸的作品产生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但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非特想象神奇、故事迷人,而且格调高雅、思想深邃。B. 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体现在金庸可以在固定的题材里写出有思想的娱乐品。C. 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D. 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是因为金庸社评总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表 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切。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
17、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图表显示,占比 27%的原因精妙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说明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金庸小说也不例外。B. 材料二图表显示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可以印证材料三中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观点。C. 材料二图表显示,17.1%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是因为:崇拜武功高强的英雄。此处英雄的内涵与材料三陈洪所认为的“武侠英雄”的内涵不尽相同。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阐释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作品的独特价值,材料一突出其思想价值,材料三强调其对传统血脉的继承。76. 材料一评价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作家金庸“为国为民”
18、的表现。【答案】4. C 5. B 6. (1)武侠小说创作方面:通俗而不媚俗,面向大众,立场端正,负责任、有见识,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创作。 (2)撰写社评方面: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总是强调人民性。【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C,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对原因的分
19、析有误。原文信息:“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 ”故答案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B,材料二图表显示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可以印证材料三中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观点。曲解文意。原文信息:“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 ,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 ”故答案选 B。【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
20、筛选、分析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材料一评价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作家金庸“为国为民”的表现。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原文中筛选出金庸“为国为民”: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8“因为
21、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以他的文学的生花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 “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 ”因此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
22、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盘盘焉,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 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
23、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选项 B,两个“于”都是介词,比。选项 A,第一个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第二个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选项 C,第一个连词,却 ;第二个连词,表修辞。选项 D,第一个动词,往;第二个代词,这。故答案选 B。【点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
24、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8.下列是文言句式的分析和归类情况,正确的一项是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多于南亩之农夫 輮以为轮 吾从而师之 此非曹9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赵尝五战于秦 洎牧以谗诛举以予人 故为之文以志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A. / B. /C. /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
25、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 “也” ,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 “于” ,定语后置句注意“之” “者” ,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 “以”引导。本题句子判断句,状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故答案选 D。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 全,都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B. 白露横江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C. 苏子愀然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识渊博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
26、: 旧事,成例【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B,白露:白茫茫的水汽;选项 C,博学:广泛的学习;选项 D,际:交会。故答案选 A。【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10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27、,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弟子。父僧安,太子中庶子。智渊初为著作郎,江夏王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诞后军参军。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及为随王诞佐,在襄阳,诞待之甚厚。时谘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并与智渊友善。怀文每称之日:“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江智渊乎!”元嘉末,除尚书库部郎。时高流官序,不为台郎,智渊门孤援寡,独有此选,意
28、甚不说,固辞不肯拜。竞陵王诞复版为骠骑参军,转主簿,随府转司空主簿、记室参军,领南濮阳太守,迁从事中郎。诞将为逆,智渊悟其机,请假先反。诞事发,即除中书侍郎。智渊爱好文雅,词采清赡,世祖深相知待,恩礼冠朝。上燕私甚数,多命群臣五三人游集,智渊常为其首。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每从游幸,与群僚相随,见传诏驰来,知当呼己,耸动愧恧,形于容貌,论者以此多之。迁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上每酣宴,辄诟辱群臣,并使自相嘲讦,以为欢笑。智渊素方退,渐不会旨。尝使以王僧朗嘲戏其子景文,智渊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戏。 ”上怒日:“江僧安痴人,痴人自相惜。 ”智渊伏席流涕,由此恩宠大衰。
29、出为新安王子鸾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行南徐州事。初,上宠姬宣贵妃殷氏卒,使群臣议谥,智渊上议日“怀” 。上以不尽嘉号,甚衔之。后车驾幸南山,乘马至殷氏墓,群臣皆骑从,上以马鞭指墓石柱谓智渊日:“此上不容有怀字!”智渊益惶惧。大明七年,以忧卒,时年四十六。(选自宋书江智渊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B.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C.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
30、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11D.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B. “游幸”泛指帝王或后妃出游;“华清官” ,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杜牧曾作过华清官绝句寄以讽喻。C. “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D. 古时说“死”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江智渊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12. 下列对原
31、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智渊聪明机智。刘诞要叛乱之前,江智渊看出他的阴谋,请假预先离开了他;刘诞叛乱事发后,江智渊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B. 江智渊门孤援寡。朝廷贵官中又没什么人引荐江智渊,所以只是被授予担任尚书库部郎这样的官职,他很不高兴,因而决不拜谢。C. 江智渊才华出众。他爱好文学,文章词采清新丰富;得到皇帝赏识,参加皇上私宴,他总是大臣中最突出的。D. 江智渊刚直不阿。皇帝曾经命江智渊拿王僧朗来嘲笑戏弄王僧朗的儿子王景文,智渊严肃地拒绝了,世祖骂江智渊父子都是痴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
32、。(2)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同来的人还没有近前,他总是单独受到召见(被召见) ,江智渊常常因为超越众人感到惭愧,从没有得意的神色。(2)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解析】12【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
33、 ,这句话的含义是:伯父江夷有非常好的名声,江夷的儿子江湛又有美好的名声,父子都显贵发达。而江智渊的父亲年轻时没有什么名气,江湛就对江智渊不太尊重,江智渊常常因此而怨恨,不是节日不到江湛家去。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 “父子并贵达”的意思是:父子都显贵发达。 “父子”前面要断开, “贵达”是显贵发达的意思。根据以上的理解,故答案选 B。【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
34、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 C, “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故答案选 C。【12 题详解】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 B, “因而决不拜谢”错, “固辞不肯拜”意为“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官职” 。故答案选 B。【13 题详解】
35、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辄”总是、 “独”单独、 “引进”召见、 “以”因为、 “惭”感到惭愧。(2) “然”既然;“之”结构助词,的;“厌”通假字,满足;“之”代词,代秦国;“故”所以;“判”决定。【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13保留不
36、变。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江夷的侄子。父亲僧安任太子中庶予。江智渊始任著作郎、江夏王刘义恭的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刘诞的后军参军。伯父江夷有非常好的名声,江夷的儿子江湛又有美好的名声,父子都显贵发达。而江智渊的父亲年轻时没有什么名气,江湛就对江智渊不太尊重,江智渊常常因此而怨恨,不是节日不到江湛家去。他
37、在随王刘诞门下任职后,住在襄阳,刘诞十分看重他。当时咨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都和智渊亲近和睦。怀文常称赞江智渊:“人应当有的都有,不应有的都没有,这就是江智渊啊!”元嘉末年他任尚书库部郎。当时出身名门的人不做台郎这类官,江智渊门户衰微,朝廷贵官中又没有什么人引荐,竟然被选授这样的官职,内心很不高兴,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官职。竟陵王刘诞又征召他任骠骑将军,转任主簿,随府转任司空主簿、记室参军,兼任南濮阳太守,调任从事中郎。刘诞要叛逆之前,江智渊看出他的阴谋,请假预先离开了他。刘诞叛乱事发后,他就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江智渊爱好文学,文章词采清新丰富,世祖非常信任赏识他,对他的恩遇超出他人之上。世
38、祖经常举行私人宴会, 总是让三五个大臣跟随,智渊总是其中最突出的。同来的人还没有近前,他总是单独受到召见(被召见) ,江智渊常常因为超越众人而感到惭愧,从没有得意的神色。他每次和诸大臣一起跟随皇帝游玩,看到皇帝的诏书迅速传来,就知道定是召见自己,不安与惭愧(恧:读nu,惭愧)都表现在脸上,世人因此称赞他。江智渊调任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皇帝每次纵情饮宴,就要责骂凌辱群臣,并且命他们自己互相嘲笑攻击,把这当作娱乐游戏。江智渊一向端正谦让(方:端正;退:谦让) ,渐渐不迎合皇帝的心意。皇帝曾经命他拿王僧朗来嘲笑戏弄王僧朗的儿子王景文,智渊严肃地说:“恐怕不应这样戏弄取乐。 ”世祖恼怒地说:你的老子
39、江僧安是痴人,同是痴人的儿子当然会互相怜爱。 ”江智渊(听了这话)不禁伏在坐席上流泪,从此皇帝对他的恩宠大大减退。他出朝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管理南徐州事务。当初世祖的爱妃殷氏死了,让群臣商议谥号,智渊提出谥“怀” 。皇帝认为这不够美谥,心中记恨着这事。后来皇帝驾幸南山,乘马到殷氏墓地,群臣皆骑马随后,皇帝用马鞭指着墓地石柱对江智渊说:“这上面不许有怀字!”江智渊愈发惶惑恐惧。大明七年,江智渊因为忧虑而死,时年四十六岁。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苏子瞻哀辞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
40、魂。【注】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 “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B. 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 ,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C. “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D. 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15. 结
41、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答案】14. B 15. 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BC 项考核内容,D 项考核手法。B 项,“足以
42、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故本题选 B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却怜坚重质,不减浪15花痕”两句的用意,实际是分析表达的情感,这两句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点睛】解答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要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43、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6.(1)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 “_”,又怎么会灭亡呢?(2)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_,_” ,这种认识受到了魏晋六朝门阀制度观念的影响。(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两句
44、,抒发了对沦陷区的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感慨,最为沉痛。【答案】 (1). (1)则足以拒秦 (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 (2)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3)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
45、忧愤之作”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羞” “谀” “佛狸”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夏天,白色和黄色的睡莲开满了水面,舒展着那扁平的叶子,像是为蜻蜓等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 ,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
46、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 ,宛如 f 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 ) 。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 ,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 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浮想联翩 有条不紊 心荡神驰 独具一格B. 想入非非 井井有条 心驰神往 独具特色C. 浮想联翩 有条不紊 心驰神往 独具特色D. 想入非非 井井有条 心荡神驰 独具一格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树影婆娑,清风徐来,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B. 清风徐来,树影
47、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C. 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清风徐来,树影婆娑。D. 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树影婆娑,清风徐来。1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白色和黄色的睡莲开满了水面,舒展着那扁平的叶子,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B. 白色和黄色的睡莲开满了水面,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等甲虫准备的排筏。C. 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D. 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舒展着那扁平的叶子,像是为蜻蜓等甲虫准备的排筏。【答案】17. A 18. B 19. C【解析】【17 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
48、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17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第一处根据语境是对美景的想象,所以用“浮想联翩”较为合适;有条不紊: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井井有条: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第二处语境是指景物排列的整齐,所以用“有条不紊”较为恰当;心荡神驰: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第三处语境是指在美景中陶醉的不能自已,所以用“心荡神驰”较为合适;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的特色。第四处根据文意用“独具一格”的语义比“独具特色”深刻。故答案选 A。【18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后文文句“这簌簌声” ,所以前面的一句应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