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固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
2、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 ,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
3、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 ,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 ,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4、,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君子优道不优贫” ,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2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有删改)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 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D. 家族
5、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 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 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 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
6、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 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 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答案】1. B 2. B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7、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3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中,B 项, “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选项错在概念的外延上。故选 B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8、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 项, “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应为论述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 项, “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错误,应为“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 “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选项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 项,
9、“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错误,从文中来看,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故选 B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10、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 “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错误,从文中来看,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选项的说法有误。C 项, “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错误,从文中来看,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 项,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4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错误,从文中来看,最后一段说的是“中国文化的普遍
11、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 ,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 ,” ,可见“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 。故选 A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12、)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
13、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
14、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5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
15、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
16、。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 “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 “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
17、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 “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 “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
18、孤独, “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6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 “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
19、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 “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
20、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宿命论思想。B. 文章第段连用“忽然” “钻出来”和“闪入”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花苞时的惊喜。C. 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D. 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E. 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5. 从全文看,文中第段的叙述有何作用?6. 第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77.
21、 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探究你对“瞬息与永恒”的内涵理悟。【答案】4. AC 5. (1)文中第一段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先前昙花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与后文的华丽盛开形成了对比,文脉有了起伏变化;(2)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对昙花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6. 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昙花比喻为“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 ,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 “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和“开始舞蹈” , 将昙花盛开的过程和美丽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热情赞美。 7. 示例:生命是有限的、短
22、暂的,瞬息即逝,但是如果让生命活出质量、(活出意义,有限的生命便获得了永恒。正如文中的昙花,虽然它绽放的过程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随即便凋谢闭合,身后是长久的孤独与寂寞,但是当其怒放时,却倾其所有,让生命焕发出炫目的光彩,定格为永恒的美丽。人也这样,只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生命的价值便会获得永恒。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短短二十三年。但他却用短暂生命阐释了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说,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质量。让生命活出质量,瞬息即永恒。【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
23、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立足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 “流露出作者的宿命论思想”错误,选项分析不符合原文,从文中来看,应该是领略“昙花一现”的过程中不同心理的变化。C 项, “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可知,这只是作者的主观想法,无法改变别人。故选 AC 两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全文看,文中第段的叙述有何
24、作用” ,然后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一内容与下文有什么关系,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 “无声无息地蛰伏着” “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分析,昙花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后面昙花的华丽盛开展形成了对8比,使行文有波折,也使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文章下文说“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 ,结尾说“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 ,这些内容表达出作者对昙花喜欢和赞美,这种手法就是欲扬先抑。第一段的内容引出下文作者对昙花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5、【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然后找到设题的句子,明确如下问题:写了什么内容,如何来写的,突出对象什么特点。 “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 ,这是对“盛开的昙花”的描写,“像”把“盛开的昙花”比作“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把昙花的花瓣比作“素洁的衣裙” ,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赤着脚” “翩然而至” “欣喜”等又赋予昙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
26、,作者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把昙花的盛开过程以及美丽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昙花的赞美,以及看到昙花盛开的欣喜之情。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探究你对瞬息与永恒的内涵理悟” ,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瞬息”与“永恒”两词的含义。这应从文中对昙花的描写来分析,从文中来看,昙花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孕育,才有了后来的“昙花一现” ,可见昙花的开放是“瞬息” ,但它的美,它开花的过程留
27、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永恒”的,如它对生命的坚守,昙花开花过程中对生命的认真的态度,它给人们留下的美的享受等,这些都是永恒的。答题时要分析二者的喻义, “瞬息”象征着物质方面的内容, “永恒”象征着精神方面的内容。其次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列举生活中那些虽然生命短暂,但给人类留下无数精神财富的伟人,结合他们的事例进行分析即可。【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28、;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式(其次) 9;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国内最早的共享单车企业创立于 2014 年。2015 年国内共享单车初步发展,到 2017 年,用户数激增 700%,预计未来三年仍将大幅增长。共享单车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学校、公交站、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快捷的“最后一公里”行程方案。共享单车
29、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也有绿色出行的好处,在城市内快速普及。在用户的使用频率方面,大部分用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也在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从当前主流的十家共享单车 APP 用户评分上看出,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是很高,一步单车超过 9 分,小蓝单车超过 8 分,更多的共享单车 APP 评分惨不忍睹。当前,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部分来自产品本身,包括车辆的损坏等;而另一部分,则来自用户,包括一些用户盗取共享单车、恶意损坏、换锁等,这还需要平台与政府共同监督,行业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 (改编自速途研究院报告 )材料二:2016 年,已有
30、数十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共享单车已有数百万辆,扫码骑车、手机付费的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也随之出现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挤占公共空间,带来了安全隐患。在不少城市,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转弯、闹市区,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对环境秩序以及出行安全产生了影响。对于违停的单车各地如何处理?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南京等地,共享单车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都被相关部门集中收缴,有时达数百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仅仅这样简单收缴很可能导致“三输”:管理方浪费人力,单车公司资产受损,需要骑车的用户用不了。与城市公共自行车有固定车桩不同,共享单车没有
31、固定的停车点,如何保证使用者依规停放?目前,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出台了信用惩戒条款,提醒使用者停放在规范区域内。单车内有一套积分系统,一旦停放不符合规范,下一位使用者可以举报,扣除这名违停者一定的信用分。当用户过低时,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权利。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10监管意见正加速出台。 (摘自山西日报 )材料三:最近,广州共享单车用户接连收到商家推出的“免费骑” 、充值返现活动的通知短信。23 日上午,摩拜单车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红包车” ,不仅骑车“限时免费” ,还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带入“血拼时代” 。24 日, “摩拜红包车”在广州上线。记者从摩拜单车了解到,
32、今后,用户打开 APP 时,除了能看到周围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还有可能发现红包图标,也就最新上线的“摩拜红包车” 。只要找到这类“红包车”并有效骑行超 10 分钟,即有机会获得 100 元以内的现金红包,金额累计超过 10 元即可通过支付宝提现。实际上,过去两个月,共享单车企业的免费大战持续升级。上周末,小蓝单车率先宣布开展“免费骑”活动。随后,摩拜、ofo 立即“迎战” ,各商家的充值返现活动也颇为频繁。免押金、骑车免费,甚至还送红包对于此前引起业界热议的共享单车盈利模式问题,各家企业似乎已“放弃了思考” ,直接进入名副其实的“烧钱”模式。不过,这当然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一方面,
33、不想丢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不愿与对手“分蛋糕” ,这也让单车企业陷入份额与烧钱必须二选一的“囚徒困境” 。 (摘自金羊网)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论及共享单车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在城市内快速普及的原因是使用方便。B. 材料一认为,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主要依靠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是很高。C. 材料二说到,共享单车违停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些城市对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的单车采取收缴的方式加以解决。D. 材料三认为, “摩拜红包车”率先在广州上线,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融入
34、“血拼时代” 。9.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显示,共享单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只要单车行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势头势必一直延续下去。11B. 据材料二分析,对违规停放着,采用举报和扣除信用分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在目前可能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C. 材料二认为,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提供了便利,但乱停乱放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与使用者的素质不无关系。D. 材料三对广州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做了报道,各家企业“放弃了思考” ,直接进入了“烧钱”模式,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共享单车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共享单车带来了便利,也存在不
35、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10. 针对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答案】8. C 9. BC 10. 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出台管理细则,规范单车停放范围,对破坏单车者加大处罚力度等;企业要加强对单车的管理,可通过建立信用积分系统、设置信用制度来激励用户规范骑行并举报违规行为等。企业可与政府共同监督,企业之间要理性竞争。用户要增强文明使用的意识,同时可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监督举报。【解析】【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
36、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 “共享单车在城市内快速普及的原因是使用方便”错误,该分析不全面,材料一第 2 段说“共享单车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也有绿色出行的好处” 。B 项, “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主要依靠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中“主要靠”错误,材料一第 3 段说“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也在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 。D 项, “摩拜红包车率先在广州上线,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融入血拼时代 ”错误,根据材料三第 1 段可知,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带入“血拼时代”的不是“摩拜红包车”在广州上线,而是摩拜单车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红包车” 。故选 C 项
37、。【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12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 “只要势必”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 “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 ,并非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该行业就能健康发展。D 项, “各家企业放弃了思考 ”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是“各家企业似乎已放弃了思考 ”,文中说的是“似乎” ;“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E 项,
38、“三则材料都提出了一些建议”错误,从材料来看,材料三没有提出建议。故选 BC 两项。【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针对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然后要从材料中找出目前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哪些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建议。如材料一中最后一段“当前,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部分来自产品本身,包括车辆的损坏等;而另一部分,则来自用户,包括一些用户盗取共享单车、恶意损坏、换锁等,这还需要平台与政府共同监督,行业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 ,根据此句可知,可以从两方面提
39、出建议,一是管理部门,一是用户;材料二的最后一段“目前,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出台了信用惩戒条款,提醒使用者停放在规范区域内。单车内有一套积分系统,一旦停放不符合规范,下一位使用者可以举报,扣除这名违停者一定的信用分。当用户过低时,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权利。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管意见正加速出台” ,材料三“不仅骑车“限时免费” ,还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 ,企业间要理性竞争,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和可以采取的措施。考生从政府管理部门、企业自身、用户等角度作答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
40、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
41、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13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
42、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
43、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 ”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 ”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 ”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 ”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 ”帝曰
44、:“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 ”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14B.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C.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
45、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D.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尚书。B. “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我们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没有贬义。C. “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 ,相当于现代的“省” 。D. “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46、。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B. 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C. 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D. 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
47、称道他。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答案】11. A 12. B 13. C 14. (1)王逵在郓州,专门抓住官员的短处,随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贿赂,张景宪上奏他的罪恶,将他编管在宿州。(2)今年刚有小丰收,但官吏督促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15【解析】【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
48、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这段话是说“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将凭借什么防御?臣在路上,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请求罢去这种徒劳的工役,废弃无用的城,严厉戒饬边关将领作守备之计” ,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罗兀” “城” “水” “臣” “道”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罗兀邈然孤城”是判断句,应在“城”后断开,排除 BD 两项;“所见师劳民困之状”是所字结构,是名词性,意思是“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 ,不能
49、单独成句,谓语是“非一” ,故应在“一”后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A 项。【12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 “蛮字面上并没有贬义”错误,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故选 B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错误,文中说的是“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 ”,意思是“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 ”,可见并没有争执。故选 C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