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94KB ,
资源ID:95368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536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

1、1陕西省黄陵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第卷阅读题(71 分)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

2、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 ,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 “跳读” 。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

3、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读书要“虚心” ,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 “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 。事实证明:不同

4、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2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 ,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

5、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 ,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凿”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有删节)1. 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

6、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 ,达到“熟”的程度。B. “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C. 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 ,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D. 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

7、中国古籍横加批判。2.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A.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3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B.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C.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D.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

8、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B. 作者认为,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 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D. 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

9、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 ;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1. C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 对应的原文“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选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曲解文意,混淆逻辑范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 题详解】试题分析

10、: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选项由于所有读书,以偏概全;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不是朱熹的观点,张冠李戴;D 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张冠李戴。4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题详解】试题分析:“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选项曲解文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散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落花枝头谢大光初到江南,

11、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

12、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

13、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5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

14、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 ) ,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 “流水落花春去也” 、 “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 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

15、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 本文行文思路富于

16、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 第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 ,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 ,而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 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D. “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一曲落花的颂歌。E. 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 。 “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6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用和古诗文的引用。5.

17、 文章开头对江南梅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两个角度回答。6. 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7. 文章的第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 “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答案】4. BE 5. (1)为写 “水珠洒落” 、 “花果洒泪 ”作铺垫。 (2)以天气的阴沉反衬(衬托)石榴花的火红。 6.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传神地写出石榴花鲜艳活泼的颜色、热烈开放的盛况,突出其与墨绿的树叶之间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照与反差。 7. 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它为花蕊挡风遮雨,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淡泊名利

18、,不矜功伐。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舍弃繁华,默默飘落。牢记使命,不忘根本。它将自己融入大地,准备滋养明年的花。【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 “欲扬先抑”错误,欲扬先抑的“扬” ,是指褒扬、抬高。 “抑” ,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从文中来

19、看,本文开篇并没有“抑” 。C 项, “永葆青春活力,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错误,原文不是让“人们” “永葆青春活力” ,而是希望“我们的事业”能如此;“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错误,文中的“落花”是作者礼赞的对象。D 项, “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错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也是赞颂落花。B 项,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涉及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理解正确。E 项,是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文中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整体描写细致,分析正确。故选 BE两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20、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对江南梅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两个角度回答” ,然后回顾文本,7找到开头描写江南梅雨的内容,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用。从文中来看,第一段主要写了两个内容,即天气的状况与院子中的石榴花,文中写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天气阴沉,空中飘着雨丝,天地间弥漫着青黛色的雾霭,而在这样的情境下,院子里却有那点点火红的花朵,这是一天气的阴沉来反衬石榴花的火红,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天气的阴沉、梅雨季节也就为下文写“水珠洒落” 、 “花果洒泪”作铺垫。考生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

21、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然后看这句话是写什么的,再看使用什么修辞,最后分析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 ,这句话是写院子中火红的石榴花, “朦胧的墨绿中” “点点火红的花朵”本是视觉所见,作者却以“厚重、平和的弦乐声” “清脆、欢跃的笛音”来写, “弦乐” “笛音”都是听觉,作者把视觉转为听觉,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厚重平和的是石榴花叶,清脆欢跃的是石榴花,作者用听觉的鲜明比照突出“绿叶”

22、和“红花”之间色泽的强烈反差。考生结合这些分析即可。【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的第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 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 ,然后到文中圈出写“落花”的内容,根据这些概括“落花”的品格。如“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这表现出落花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如“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

23、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这表现出落花对名利的淡泊;如“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这说明落花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这些都是作者礼赞落花的理由。考生结合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即可。【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8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

24、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 ,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照应下文。中间段一般是承上启下,结尾段一般是照应开头,呼应标题。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

25、表达方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三、古代诗文阅读。 (43 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

26、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B. 夫夷以近 夷:平安。C. 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观看9. 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9A. 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B. 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C. 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D. 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10. 对这段文字的解

27、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 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 ,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 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 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11.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答案】8. C 9. B 10. C 11. (1)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

28、,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谨慎选取的原因了。(3)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解析】【8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于是余有叹焉”中“叹”如解释为“叹惜”,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 “叹”应解释为“感慨” “感叹” 。B 项, “夫夷以近”中“夷”如解释为“平安”

29、 ,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平坦而又近的地方” , “夷”应解释为“平坦” 。D 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观”如解释为“观看” ,则与语境不合,且在语法上讲不通,从文中10来看,这句话是说“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句中的“观”应是名词,意思是“景观” “景象” 。故选 C 项。【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然后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在引文的前后筛选信息,最后理解概括即可。从文中来看,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30、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由这段话可知,要想达到这些“非常之观” ,需要有力、有志、有物相之,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而是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并指出作为求学之人一定要“深思而慎取” 。故选 C 项。【1

3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尽” ,用尽,竭尽;“而” ,表转折,却;“至” ,动词,到;“其”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孰” ,谁;“之” ,代词,我。第二句中, “此也” ,判断句;“所以” ,古今异义,的原因;“学者” ,古今异义,求学的人;“慎取” ,谨慎选取。第三句中, “固” ,本来;“一” “齐”,意动用法, “把等同” “把看作一样” ;两个“为”都是“是” ;“彭殇”

32、,长寿和短命。【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11词。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

33、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

34、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

35、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 “暮”的主题。B. “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的场面。12C.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D.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13. 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答案】12. D 13. “ 迟” 、 “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

36、,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漠漠” 、 “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解析】【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37、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 项, “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说法错误,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为直抒胸臆。故选 D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句能力。解答时,一般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 、 “重”二字的运用,使得景物描写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加上“漠漠” 、 “冥冥”叠词的运用,除了为诗歌增添音韵美外,更是用景物来烘托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愁别绪。诗人将自己

38、沉重的心境寄寓于景色的渲染中,如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此诗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正是远去行人的写照。考生作答时,依据“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内容,从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的运用、思想情感的表现等角度分析即可。【点睛】题干已经点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要求“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分析时13首先应准确理解句意,如该句意为“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然后再分析其所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该句“漠漠

39、” 、 “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并为诗歌增添音韵美等;再分析该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三)名句默写。 (10 分)14.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诗经氓中“_,_”两句,沉痛地写出了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情形。(2)屈原在离骚中抒发自己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东坡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4)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建立统一大业的两句话是:“_,_”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中“_,

40、_”两句,两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自己向往田园的情绪。【答案】 (1). 女也不爽 (2). 士贰其行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7). 周公吐哺 (8). 天下归心 (9). 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爽” “贰” “犹” “舳舻” “旌旗” “蔽” “哺” “羁”

41、 。第卷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共 79 分)四、语言文字基础运用。 (1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14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 ,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 )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 “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

42、写 450 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古诗

43、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17.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

44、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答案】15. B 16. D 17. A15【解析】【15 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牛刀小试” ,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指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第一处,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更为恰当,这就排除 C、D 两项。“众望所归”的意思是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第三处,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 ,结合后文“一战

45、成名”可知,应是说“张小明记者”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应选“不负众望” ,这就排除 A 项。 “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一日千里” ,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事物的进展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快。第二处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快,两个成语都可以。 “庸人自扰” ,自己找自己麻烦,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 ,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指不必要的担忧。第四处,是说专家认为这些担忧没有必要,两个成语都合适。故选 B 项。【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

46、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由此可知,括号内的陈述对象是“九歌”,应从“九歌”的角度陈述,据此可排除 A 项;分析三个选项的内容,应是“学习”在先,“摸索规律”在后,排除B、C 两项,故选 D 项。【17 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

47、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国内”表领属,应在“第一款”之前,即改为“国内第一款” ;二是成分残缺,“大数据分析”前面缺少谓语动词,应在“综合”后加上“利用” 。B 项,成分残缺, “综合”后添加动词“利用” ;C 项, “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国内第一款” , “利用综合”语序不当,可以改为“综合利用” ;D 项, “第一款16国内”语序不当。故选 A 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

48、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

49、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