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 4 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一五”计划的背景(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二)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远远相当落后。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二)主要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 主义三大改造。(三)特点:社会
2、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三、“一五”计划的起止:19531957 年。四、“一五”计划借鉴苏联经验,也得到苏联支持。中心: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五、“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一)汽车制造业与飞机制造业等一些 现代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等。(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如: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等。六、“一五”计划的作用: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第 5 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依据:过渡时期总
3、路线。二、内容: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任务与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四、方式:1、农业与手工业:实行自愿原则,通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2、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是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五、意义: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 变。(二)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
4、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2第 6 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基本形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时间:1954 年。地点:北京。2、主要内容:(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全国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决定权、监督权(制定与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讨论决策国家重大事项,监督人民政府的工作)。【1954
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2)选举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国家主席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一)人民政协性质职能的转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组织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仍然存在。从此,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工作,发挥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职能。【补充了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爱国统一战线】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
6、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2)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1、合作方针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 年,中共明确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
7、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2、特点:(1)多党合作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2)多党合作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3)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与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得到3宪法的承认与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作用:这一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既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也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与国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补充了解:人大与政协的区别】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大这一国家权力机关为
8、核心和基础的政治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现阶段,政协是爱 国统一战线组织,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范畴。2、法律地位: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并对人大负责。政协没有被赋予与人大相同或相似的国家权力,故不存在“一府两院”对政协负责。3、职能与法律效力不同:人大有决策权,并在决策后监督“一府两院”的执行情况,体现了国家权力意志。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 政议政等职能,其意见与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4、产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界别推荐产生。5、工作形式不同:人大工作形式主要有修订宪法法律、审查批准有关议
9、案、执法检查、评议、任兔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质询或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政协的工作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民主协商会、座谈会会等,通过议案、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等进行民主监督。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政策: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为民族大家庭的解放贡献了力量。(三)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10、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共同纲领与宪法所确认。3、我国民族自治机关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4、民族自治区:省级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民族区域制度制度的意义:1、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还巩固了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2、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 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4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国情
11、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第 7 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一、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以本国的综合实力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 根本出发点。(二)建国初美国与苏联的对华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持敌视态度: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政府在国际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重新建立独立的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
12、屋子再请客”: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理,再经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3)“一边倒”: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新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3、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在两极格局中,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提出:1954 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并分别同这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二)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13、互惠和平共处。(三)意义:1、已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2、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三、步入国际舞台(一)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 年,周恩来率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亮相世界外交舞台,并对会议作出积极贡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二)参加万隆会议1、1955 年 4 月,亚非 29 个独立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2、特点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中国的重大贡献:针对帝国主义 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54对中国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5、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