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443KB ,
资源ID:95772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577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1801170.doc)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1801170.doc

1、- 1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2 分/题 共 80 分)1. 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A.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这反映出统治者制定周礼的核心意图是( )A.稳定周朝的统治秩序 B.维护诸侯王的利益C.推行以礼治国的思想 D.巩固传统的宗法体系3.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

2、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主要说明了(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5.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

3、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6.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2 -7. 赢政登上王位时只有 13 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 22 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廷尉 D.郎中令8.秦始皇

4、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主要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主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9.中国古代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变化是一个经常性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等均是如此,这说明( )A.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B.监察制度名存实亡C.监察官员独立性过强容易形成割据 D.中央对地方的监管遭到削弱10.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11.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

5、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13. 赵翼簷曝杂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处,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

6、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是矣。”这说明清朝( )A.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 D.中央机构分权制衡14.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3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15. 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7、(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C.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官员的各种行为都被皇帝所掌控16.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7. 185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

8、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1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 80 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19. 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 4 -A.

9、“整理国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20.19 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A.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 B.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C.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21. 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22.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

10、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史实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23.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11、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经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24. 19371941 年,中国独立抗击了 100 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 230 万海外派遣军中有 120 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 340 亿美元中的 120 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 39 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D.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25. 1940 年 12 月 23 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

12、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 5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26. 1935 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 20 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B.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13、D.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27.下表为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 )日军:总兵力约 14 万人中国军队:共 6 个集团军(包括第十八集团军)约 28 万人时间:从 1937 年 9 月 13 日大同失守到 11 月 8 日太原陷落A.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 B.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C.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28.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尤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

14、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B.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6 -29. 1858 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 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30.关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的评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 B.不符合历史发展

15、趋势的空想C.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D.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31.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32.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33.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

16、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34. 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但是,1907 年,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1910 年,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 年 7 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其宗旨放弃了“平均地权”。20 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 )A.迟滞了

17、反清革命的爆发 B.放弃了暴力革命的主张C.导致了革命队伍的瓦解 D.隐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35. 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 5 月 9 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 7 -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3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

18、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37. 民国十二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国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此后国共两党(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38.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 1935 年 2 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C.遵

19、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39. 1933 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 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40. 1954 年 12 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 1954 年以后( )A

20、.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邻水实验学校 2018 年秋高一上第三阶段检测历 史 答 卷二、主观题(共 20 分):41(20 分)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是影响近代中国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下面有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些评价和图片,阅读并回答问题考号 班级 姓名 -密-封-线- 8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

21、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获得政府奖励的实业家张謇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人们之间的称呼(1)请用不同的史观对上面材料进行解读(至少两种史观)。(4 分)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 年)(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4 分)材料三 1942 年 1 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

22、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 10 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 130 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9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4 分)材料四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 年)(4)驳斥材料四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4 分)

23、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 分)- 10 -邻水实验学校 2018 年秋高一上第三阶段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管理天下,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大行“封建”,分封功臣和贵族。材料“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姬姓贵族在封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从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这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本题选择 B 项。2.答案:A解析:3.答案:D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由材料中“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材料重在说明宗法制实施的目的是维护政权统治,故 D 项正确。由材料可以看

24、出“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诸侯庶子可被分封为卿大夫,B 项说法错误;C 项说法错误。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分封制的情况。“鼎”在西周奴隶社会中代表着周王室的权力,到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受到破坏,周王室权力逐渐衰微,“楚王问鼎”的故事正反映了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5.答案:B解析: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对于分封制不符合;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说法正确;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和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对于分封制不符合。故此题应选 B

25、项。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具体表现在: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11 -6.答案:B解析:本题主

26、要考査三公九卿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原先是为王室服务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实质是皇权至上,因此 B 项符合题意。而 A、D 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C 项与题干无关。7.答案:A解析:依据“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可知,秦始皇为避免皇权被丞相架空或操控,设置官员监督丞相、限制相权。秦朝具有这一职能的是御史大夫。由此可知,本题选 A。8.答案:C解析:秦朝中央的“三公”,在权力、地位和职责等方面处于相互牵制的状态,军政大权完全由皇帝一人操纵。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中央

27、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之间的关系,以汉代为例,“州”一直是以监察区的形式存在,直到东汉末年,大规模的黄巾起义席卷北部中国,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中央政府将兵权、财权和行政权授予州,州就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因此,这一现象说明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变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为最佳选项。10.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的设置都加强了皇权。本题选 A 项。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

28、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D 项正确。A、B、C 三项无从体现。12.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皇帝同意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由此可知,李藩行使的是封驳审议的职责,属于负责监察的官员,A 项正确。宋朝枢密院掌军事,B 项错误;明朝的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驳回诏书的权力,C 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 项错误。13.答案:A解析:“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 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是矣。”通过比较,可知军机处的地位非常重要,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因此选择 A。BC 错误,D 没有体现。14.答案:C解

29、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据唐朝与明朝中央官制的变化可知,明朝废除了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而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 C 项正确;中- 12 -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不符合题意,A 项排除;B、D 两项属于表面现象,不符合题干“本质问题“的要求,排除。15.答案:A解析:1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足以证明材料的主旨只不过是反映了“清朝前期政府是在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沿用元

30、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民族政策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1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英国不迫使中国降低关税,打开中国市场这样的需求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满足,故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B 项。18.答案:D解析:19.答案:B解析:20.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21.答案:D解析:22.答案:C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31、半封建社会,使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并且引发了“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辛亥革命,所以“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就是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3.答案:D解析:1937 年 7 月 7 曰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D 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 项错误;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B 项错误;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C 项

32、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 13 -24.答案:C解析: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B、D;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指 1927 年南昌起义,排除 A;根据“中国独立抗击了 100 多万日军”“日本 230 万海外派遣军中有 120 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 340 亿美元中的 120 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 39 万多人”反映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选 C。25.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0 年 12 月,中国

33、抗战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蒋介石亲题“信义和平”,是希望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A 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于 1941 年 12 月 7 日,之后美国对日宣战,BC 两项错误;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C 项错误;1943 年,开罗会议召开,D 项错误。26.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5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长征使革命力量得以向北方发展,因而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的说法有误,故 A 项错误;蒋介石政策方针的改变与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无关,故 B 项错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幵始于 1937 年,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当日军进一

34、步威胁平滓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 20 余万中央军”可知,蒋介石幵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故 D 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 1935 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解题的关键是对“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 20 余万中央军”的分析理解。27.答案:B解析:据材料“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第十八集团军太原陷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原会战的史实,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这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故 B 选项正确;太原会战中没有敌后战场的配合,故 A 选项错误;打破了曰军三个

35、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的会战是凇沪会战,故 C 选项错误;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幵始,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材料细节,注意从时间、中国军队的番号、战争地点等信息入手,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合作的史实得出正确答案。28.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可知国民党军队不是消极抗战,所以 B 项错误;题意没有描述日军的进攻行动,所以 C 项错误;由“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可知是正面战场,所以 D 项错误,故选 A 项。29.答案:D- 14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36、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才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时间是1860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西方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说明太平天国斗争矛头对象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故 D 项正确。30.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 A 项错误;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 B 项错误;资政新篇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故 C 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阶

37、级的迫切要求,故 D 项错误。3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2.答案:B解析:由“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是因为清朝建立后对发型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由“欲除满洲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主张“剪辫易服”是为了反对清政府,认为辫子是清朝统治的象征。由此分析,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B 项正确。太平天国属于旧式农民起义,“与西方文明相对接”说法错误,A

38、项排除;“提倡民主自由思想”属于辛亥革命的内容,C 项排除;辛亥革命没有涉及宗教信仰问题,D 项排除。33.答案:D解析:材料围绕“社会风俗人心”,强调“民众的体格、品格提高了”,这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D 项正确。3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共进会、光复会、中部总会”等信息可知,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同盟会的团结,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发展,故同盟会的分化隐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D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且与题干信息“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不符,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同盟会放弃革命的主张,排除 B。C 项“瓦解”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3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五

39、四运动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而非革命运动.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囯外交的失败.很显然是政治诉求而非经济诉求.故 B 项错误;恨据材料“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商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手 5 月 9 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可知,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迫使军阀集团不得不暂时予以退让.故 C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五四运动的胜利.故 D 项错误。36.答案:C- 15 -解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

40、因素的限制。A 项是在 1924 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 项是在1936 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 项是在 1945 年10 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D 项是在 1949 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 项正确。37.答案:A解析:1911+12=1924 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应该是国民党一大,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故 A 正确;1937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 不符合材料;1945 年重庆谈判,1946 年召开政治协商会

41、议,以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C、D 时间不符合题意。38.答案:C解析:略3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全国人大代表的知识。全国人大代表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于间接民主.故 A 项错误:王德厚属于普通工人.因其技术精湛超额完成任务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王德厚不是民主党派人士 .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代表的当选.与民族政策无关,故 D 项错误。4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故 A 项错误;1954 年全国人大已经建立

42、,全国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故 B 项正确;政协成为政治协商的机构,故 C 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 D 项错误。故选 B 项。41、(20 分)(1)存在问题:同学们对史观还不清楚,更不能应用。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从

43、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16 -从生态史观角度看,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城市,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同学们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我们在用新史观时只要把相关概念和某一史观相联系即可。本题可以涉及三个方面的新史

44、观: 近代化史观: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文明史观: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是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史观: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人的穿着、习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2)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4 分)(3)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4 分)(4)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4 分)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或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