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庆阳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生物期末试卷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整个自然界中,所有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B.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C. 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意味着人工合成了生命D. 植物的导管和木纤维都能进行脱水缩合产生蛋白质【答案】A【解析】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A 正确。生物的生活环境属于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B 错误。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但病毒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所有不能意味合成了生命,C 错误。植物的导管和木纤维都是死细胞,无法进行脱水缩合产生蛋白质,D 错误。点睛:生物分为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
2、,非细胞生物的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而细胞生物中的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而多细胞生物需要多种细胞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以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2.如图为苹果成熟期有机物质含量的变化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 S 的是酶B. 图中五种有机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C. 每个月采集苹果制备样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则 10 月的样液砖红色最深D. 图中的酶最有可能是淀粉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五条曲线中,4 条代表不同的糖类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还有一条是
3、酶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发现酶在 8、9 月份增多,而此时淀粉明显减少,说明该酶最可能2是淀粉酶,它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了。【详解】糖类的组成元素为 C、H、O,酶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其主要组成元素为C、H、O、N,有的也含有 S 和 P,所以五种有机物中最可能含有 S 的是酶,A 正确;果糖、蔗糖、葡萄糖、淀粉都是糖类,果糖和葡萄糖为单糖,蔗糖为二糖,淀粉为多糖,B 正确;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图中果糖和葡萄糖为还原糖,其含量最高出现在 10 月份,所以若用斐林试剂检测,10 月的样液砖红色最深,C 正确;观察图中曲线发现,酶含量增加时,淀粉的含量逐渐减少,而果糖和蔗糖含量增加
4、,所以可推测该酶为淀粉酶,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小分子单糖或二糖,使苹果细胞液浓度增大,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熟知糖类的分类和转化,分析题图曲线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根据曲线信息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B. 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C.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D. 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答案】C【解析】细胞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 正确;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B 正确;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C 错误;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D 正确。4.对下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叙述,不合
5、理的是A. 在酶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横坐标表示底物浓度,纵坐标表示酶促反应速率B. 丽藻细胞吸收 K+时,横坐标表示呼吸作用强度,纵坐标表示 K+吸收速率C. 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横坐标表示光照强度,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速率D. 将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横坐标表示放入清水的时间,纵坐标表示红细胞的体积【答案】D【解析】3在酶的含量还充足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越快,但当酶的含量受到限制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不变,A 正确。丽藻细胞吸收 K+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随着呼吸作用强度的增强,能量逐渐增多,K +吸收速率逐渐加快,但当达到一定速率时,主动运输受到载体蛋
6、白的限制,因此其 K+吸收速率不变,B 正确。光合作用受到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加快,当达到一定速率时,光合作用受到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光合作用速率不变,C 正确。将红细胞置于清水中,由于发生渗透作用,红细胞将吸水,随着放入清水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但随着红细胞吸水的增多,其会发生吸水胀破现象,D 错误。【点睛】学生对于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曲线理解不清解读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曲线(1)温度和 pH: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或 pH)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或最适 pH),随着温度(或 pH)升高,酶的活性降低。低温和高温都能
7、降低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只起到抑制作用,高温能使酶(蛋白质类)变性而失去活性。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失去活性。(2)底物浓度: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的催化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浓度后因为酶的数量有限(所有酶都参加了反应),反应速率变化不明显。(3)反应时间:酶有它的产生和消亡过程,当酶发挥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钝化而使其活性降低,最终被分解。(4)酶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之后由于底物有限,反应速率不再增加。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对下图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4A. A 是低等植物细胞,细胞内无中心体、叶绿体等结构B. 自养生物图
8、 A 和 D 所代表的生物,B 和 C 不是C. 四种细胞中只有 A 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D. C 生物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答案】A【解析】A 有细胞壁和液泡,是植物细胞,细胞内没有中心体、叶绿体,A 项正确;A 为植物细胞,D 为蓝藻,B 是动物细胞,C 为细菌,因此 A、D 所代表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极少数 C所代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都属于自养生物,但 B 所代表的生物不是自养生物,B 项错误;四种细胞都具有细胞膜,都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C 项错误;C 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的 C 所代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能进行有氧呼吸,D 项错误。【点睛】本题的
9、易错点在于:误认为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事实上,大多数原核生物是需氧型的,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6.关于新陈代谢与酶、ATP 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 酶、ATP 都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合成无直接关系B. 催化 ATP 合成和分解的酶是同一种酶C. 酶的种类具有物种差异性,而 ATP 却无物种差异性D. 酶在细胞的新陈代谢中起调节作用,而且作用后不会马上失活【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细胞代谢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物种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同,因此酶不同;ATP 是大多数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 与 ADP 相互转化过程保证了细胞对 ATP 的大量需求,ATP的合成和
10、水解过程需要不同酶的催化;酶在作用前后性质不发生改变,可以反复利用。5【详解】酶的合成过程需要 ATP 提供能量,ATP 的合成和水解需要酶的催化,A 错误;催化ATP 合成的酶是 ATP 合成酶,而催化 ATP 分解的酶是 ATP 水解酶,它们不是同一种酶,B 错误;不同物种细胞代谢不同,相应的酶也不同,ATP 是一切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因此不同物种中 ATP 无差异,C 正确;酶在细胞代谢中只起催化作用,D 错误。【点睛】注意:ATP 的合成与 ATP 的水解并不是可逆反应,因为两个反应所需的酶、场所、能量来源都是不同的。7.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其中表示代谢过程。下
11、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图示过程中能产生 ATP 的有B. 图示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 图中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过程是D. 夜晚该细胞能进行的过程有【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表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CO 2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详解】A.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和光反应都能产生 ATP,即图中的,A 正确;B. 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 正确;C. 图中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过程是,C 错误;D. 夜晚该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即,D 正确。8.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周期可表示为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6b+c
12、 为一个细胞周期 c、d 两段都要消耗 ATPb 段的主要变化是 DNA 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 段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则在 b 段末期高尔基体活动增强A. B. C. D. 【答案】C【解析】应为 a+b 或 c+d 为一个细胞周期,错误; c、d 两段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要消耗 ATP,正确;应该是 a 或 c 段间期,其主要变化是 DNA 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错误;d 段是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正确;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则在 b 段末期高尔基体活动增强,形成细胞板,构成细胞壁,正确,所以选 C。9.如图表示水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13、中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秋水仙素作用于 AB 段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BC 时期高尔基体活跃,出现细胞板C. CD 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均有同源染色体D. CD 时期可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其物质变化规律、减数分裂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BC 段每条染色体含有 2 个 DNA 分子,说明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
14、 错误;在有丝分裂的末期,高尔基体活跃,出现细胞板,与曲线的 DE 时期密切相关,B错误;CD 段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由 2 减至 1,产生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7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因此 CD 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均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能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因为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 正确,D 错误。【点睛】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中曲线各区段的成因及其代表的时期,并与减数分裂建立联系,再结合所学的分析判断各选项。10.下列关于
15、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孟德尔提出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相互分离B. 豌豆杂交时要对父本进行去雄处理并套袋C. F2 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的其中一个前提是雌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D. 孟德尔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孟德尔提出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相互分离,A 错误;豌豆杂交时,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并套袋,B 错误;F 2 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的前提之一是雌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C 正确;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16、,D 错误。11.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下列哪个过程中A. 有丝分裂 B. 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答案】B【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细胞核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 正确,A、C、D 均错误。12. 已知一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周围虽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但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答案】C【解析】由于玉米基因型为 AABB,传给子代的配子基因为 AB,子代一定不会出现 aa 或 bb 的基因型,8所以 C 选项符合题意。13.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17、A. 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都形成 4 个成熟的生殖细胞B. 玉米体细胞中有 10 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有染色体数目 5 对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一条性染色体【答案】C【解析】每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 4 个精子(成熟的生殖细胞) ,每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1 个卵细胞(成熟的生殖细胞)和 3 个极体,A 错误;玉米体细胞中有 10 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有 10 条染色体,因这 10 条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能称之为 5 对,B 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
18、数第一次分裂,C 正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两条性染色体,D 错误。【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判断各选项。14.子代不同于亲代的性状,主要来自基因重组,下图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或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生物变异的来
19、源之一,是生物进化的重要9因素之一。【详解】过程均为配子产生过程,都会发生减数分裂,但是过程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参与,会发生基因分离,不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而过程有两对等位基因的参与,既会发生基因的分离,又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均为受精作用,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会随机结合,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因此,A、B、D 均错误,C 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在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且发生的对象是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之间,受精作用发生的精卵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1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用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同一组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
20、壳,然后用其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释放出来的大多数子代噬菌体( )A. 含 32P 和 35SB. 含 32P、但不含 35SC. 不含 32P、但含 35SD. 不含 32P 和 35S【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 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 DNA 的指导下,利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可见,用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同一组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其去侵染未
21、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释放出来的大多数子代噬菌体不含 32P 和 35S,A、B、C 均错误,D 正确。16.在 DNA 复制过程中,新形成的一条 DNA 子链A. 与 DNA 的两条母链相同 B. 与 DNA 模板母链相同C. 与 DNA 非模板母链相同 D. 与 DNA 非模板链相同,但 T 被 U 替代【答案】C10【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 DNA 分子复制过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 DNA 复制过程中,新形成的一条 DNA 子链与亲代 DNA 的非模板母链相同,与模板母链的碱基互补,A、B 错误,C 正确;DNA 分子中不含碱基 U,D 错误。【点睛】解题
22、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 DNA 分子复制过程。17.下列关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RNA 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B. 真核生物的 tRNA 和 mRNA 相互识别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C. 一个终止密码子既可以终止翻译,又可以决定一个氨基酸D.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使发生基因突变,翻译也可能不受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每个 tRNA 分子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 3 个碱基,可以与 mRNA 上的组成相应密码子的 3 个碱基互补配对,这样的 3 个碱基构成一个
23、反密码子,A 错误;真核生物的 tRNA 和 mRNA 相互识别发生在翻译过程,而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B 错误;一个终止密码子可以终止翻译,但不能决定一个氨基酸,C 错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使发生基因突变,蛋白质的结构也可能没有改变,即翻译也可能不受影响,D 正确。1118.图是人体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的某一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表示翻译B. 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C. 该过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 图中和在分子组成上是相同的【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图中过程以 DNA 一条链为模板,形成的是 RNA 链,因此该过程表示转录,A 错误;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
24、中,B 正确;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 错误;图中和分别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D 错误。19.下列育种方法中,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是A. 诱变育种 B. 单倍体育种 C. 多倍体育种 D. 杂交育种【答案】B【解析】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肯定是纯合体,故选 B。2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 遗传病患者一定带有致病基因C.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D.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
25、答案】C【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 错误;遗传病患者变异一定带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 错误;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且易受环境影12响,C 正确;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进行调查,D 错误。21.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的周期一定比单倍体育种要长B.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C. 诱变育种可以大幅度的改良生物性状D. 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的结实率高,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方法、过程、原理
26、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杂交育种的周期不一定比单倍体育种要长,例如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杂交种时,其育种周期可能比单倍体育种要短,A 错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例如基因型为 AAaa 的四倍体,利用其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为 AA、Aa、aa,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这些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AAaa、aaaa,其中 AAaa 是杂合子,B 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大幅度的改良生物性状,C 正确;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的结实率低,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D 错误。22.某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这种兰花的
27、传粉需借助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安第斯山区有一种长舌蝠,其舌长为体长的 1.5 倍,可以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 花矩变长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C. 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D. 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13【详解】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兰花与蛾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A 正确;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
28、件,B 错误;长舌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摄食花蜜,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通过这种生活方式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C 正确;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2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 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 Na+和 K+维持【答案】C【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A 项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B项错误;血浆中的 HCO3、HPO 42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C 项正确;细胞外液的
29、渗透压主要是由 Na+和 Cl维持,K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D 项错误。24.下图 1 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 2 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 1 中 I 侧为细胞膜内侧,侧为细胞膜外侧B.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图 1 中的 B 密切相关C. 图 2 中 C 物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出来D. 图 2 中 C 与 D 结合后,F 处膜外电位可能为正电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图 1 中 A 为蛋白质,B 为磷脂双分子层,根据侧有糖蛋白,确定侧为膜外,侧为膜内;图 2 中根据突触小泡位置可确定 E 为突触前膜、C 为神经递质、D 为受体、F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被释
30、放出来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详解】A. 由图可知,图 1 中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侧,侧为细胞膜内侧,A 错14误;B. 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方式是协助扩散,应与图 1 中的 A 有关,B 错误;C.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 错误;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如果是抑制效应,则 F 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亚显微结构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判断膜的内侧与外侧可根据糖蛋白的分布,根据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判断突触的结构。25.如图(a)表示在种子解
31、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b)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植物器官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B. 在种子解除休眠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C. 图(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时促进甲和乙生长的效应一定不同D. 图(b)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同一种器官生长的效应可能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描述和图(a) 、 (b)呈现的信息可知:该题考查植物激素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知识。【详解】依题意和图(a)分析可知,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
32、量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可见,种子在解除休眠的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而且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A、B 正确;图(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时,促进甲和乙生长的效应可能相同,如曲线上 A 点所对应的浓度,C 错15误;图(b)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同一种器官生长的效应可能相同,如曲线上 C 点和D 点所对应的浓度,D 正确。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植物激素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分析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
33、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6.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S”型增长的种群都有 K 值 B. “S”型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有限C. “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 D.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答案】D【解析】“S”型增长的种群都有 K 值,A 正确;“S”型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有限,B 正确;“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C 正确;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D错误。2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
34、符合“S 型”曲线B. 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 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 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答案】B【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由于开始逐渐称为优势种而数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演替的不断进行,该优势种群逐渐被其他种群替代,则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这种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规律,A 错误;由于群落中包含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各种微生物,所以这些不同种群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 正确;群落演替的方向是否会使群落的结构变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好坏,
35、C 错误;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但种群遇到环境中不可抗拒的因素的影响,则种群密度可能逐渐降低,D 错误。28.下列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16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体内B.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定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C.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控制昆虫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D. 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可能还有化能
36、自养型生物通过化能合成产生的能量,如果是人工生态系统还包括人工输入的部分能量;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个体数量较多,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程度激烈。【详解】A. 蚯蚓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可以流入消费者体内,A 正确;B.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B 错误;C.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控制昆虫的数量,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可以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 正确;D. 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
37、放牧的草原的植物生长更稠密,对空间、营养等的竞争更加激烈,D 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学的一些观点,里面涉及一些易错的知识,需要仔细分析,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29.下面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又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 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答案】C【解析】【分析】17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
38、的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物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可见,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A 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 正确;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C错误;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D 正确。30.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单方向的B.
39、 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C. 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物质循环的渠道。【详解】食物链是通过取食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且不可逆转,A 正确;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B 正确;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C 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
40、落和无机环境中的循环往返的过程,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不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D 错误。故选 D。31.图甲为细胞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18(1)从图甲中可看出,通过囊泡形式进行生物膜转化的细胞器有_。(2)若图甲表示人唾液腺细胞,中物质可能为_。(3)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主要去向是_。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选填“增强” 、 “不变”或“减弱” ) 。(4)图乙中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与免疫防线中的第_道防线相似。【答案】 (1). 内质
41、网高尔基体 (2). 唾液淀粉酶 (3). 细胞内利用 (4). 增强 (5). 二【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溶酶体的“自噬作用” 、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图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考生可根据题意和从题图中获取的信息,梳理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从图甲中可看出,通过囊泡形式进行生物膜转化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以囊泡形式间接联系) 。(2)据图解可知,图中的为分泌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依次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然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出细胞。因此,若图甲表示人唾液腺细胞,则中物质
42、可能为唾液淀粉酶(分泌蛋白) 。19(3)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酶水解后,其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所以产物的主要去向是细胞内利用。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从而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供细胞吸收利用。(4)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乙中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与免疫防线中的第二道防线(溶菌酶)相似。32.如图甲中 a、b、c、d 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的细胞分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处于图乙 D 图的细胞,但不能看到染色
43、体往两极移动,其原因是_。(2)观察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可选择_(填图甲中的字母编号)区细胞,和过程属于细胞生命历程的_。(3)若下图 E、F、G、H 表示该植物个体花粉产生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的 a、b、c 三种结构或物质的数量变化。根据 a、b、c 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 a 物质是:_。若 E、F、G、H 类型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四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E、F、G、H 的细胞中肯定无同源染色体的是_。【答案】 (1). 制作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或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 (2). d (3). 细胞分化 (4). DNA 分子 (5). F、H、G、F、E (6). E、
44、G【解析】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 a 是根冠,b 是分生区,c 是伸长区,d 是成熟区;图乙中 A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 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柱形图,根据数量变化,可判断 E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末期, F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属于精原细胞;G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H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c 在 E、H 过程中不存
45、在,可推断出 c 是染色单体;在 F、G 过程中,a 含量是相同的,可判断 a 是 DNA;再比较 c 的量的变化,可推断出 c 是染色体。(1)由于在制作装片标本时,解离液已使细胞死亡,所以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2)由于只有成熟区的细胞具有大液泡,所以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 d 区细胞;和过程表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细胞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3)据试题分析可知,a 是 DNA 分子。由试题分析可知,E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末期,F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属于精原细胞;G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H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因此若 E、F、
46、G、H 类型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四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F、H、G、F、E。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因此 E、G 中无同源染色体。33.下图为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影响甲中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非生物因素有_(至少写出三个) 。(2)图中甲、乙两种结构的膜面积都很大,其中甲增加膜面积是通过片层结构薄膜形成基粒,乙增加膜面积是通过_。(3)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若适当提高空气中的 CO2含量,则短时间内 C3含量将_;若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 ATP 的含量将_。21(4)当植物的叶肉细胞的 CO2释放量为 0 时,细胞内的
47、CO2的主要扩散方向是从_到_(填结构名称) ,此过程中 CO2至少穿过_ 层磷脂分子。(5)发生在高等动物细胞结构乙中的生理过程是_(填序号) ,在缺氧情况下,物质 A 可通过过程形成物质 C_(填名称) 。【答案】 (1). 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矿质元素 (2). 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 (3). 上升 (4). 减少 (5). 线粒体 (6). 叶绿体 (7). 8 (8). (9). 乳酸【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甲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乙是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物质 A 是丙酮酸,物质 B 是其他有机物,物质 C 是乳酸, D 表示光能;为肝脏合成糖原、为肝糖
48、原分解、为合成肌糖原、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为无氧呼吸、为其他物质的转化、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矿质元素等。(2)图中乙是线粒体,线粒体的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增大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面积。(3)若忽然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的固定增加,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不变,因此短时间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而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增加;由于三碳化合物增加,则消耗的 ATP 增加,导致短时间内 ATP 的含量减少。(4)当植物的叶肉细胞的 CO2释放量为 0 时,说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因此细胞内的 CO2主要是从线粒体基质扩散到叶绿体基质,此过程中 CO2先后经过了两层线粒体膜和两层叶绿体膜,因此至少穿过 8 层磷脂分子。(5)线粒体内发生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对应图中的过程;缺氧条件下,丙酮酸通过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物质 C 是乳酸。【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掌握和细胞呼吸在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关系中的作用的理解,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数字等代表的物质或过程的名称。34.阅读下列信息完成各小题(1)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