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8 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 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 年)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政治一方面,列强侵华不断加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经济一方面,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
2、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 点 一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 民 族 危 机 的 加 深 及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
3、重。(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义和团运动1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四、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
4、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 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1)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制定约法:1912 年 3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宣统帝下
5、诏退位;3 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1从多角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救亡图存、革命力量: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2全面认识清末新政(1)背
6、景:国内义和团运动,外部列强侵略加剧。(2)措施政治: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新刑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责任内阁等。军事:裁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经济: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教育: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3)清末新政的结果: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
7、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重要铺垫。(4)对清末新政的评价: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3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 年 6 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 ,规定:“上
8、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之后 1911 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4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4辛亥革命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双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
9、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之所以称其为“光荣革命”是因为:(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英国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
10、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典例 1】 (2017新课标全国卷)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04 年,中国的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直隶、山西、陕西二看关键信息:留日学生数量在中国各地分布不
11、平衡三看答题方向:原因是什么选项排查5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1904 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B()留日学生不一定是受革命影响而留学,材料亦未体现夸大次要因素的作用因理解不准而误选。留日学生当时学习的内容、代表的阶级及阶层利益并不明确C()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提出与史实不符的因素因基础不
12、牢而误选。清政府在新政期间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等D()材料不能反映留日学生受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影响提出与材料主旨无关的因素因理解不准而误选。留日学生分布的省份较广泛,在材料中有充分的体现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这一时期清政府曾经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影响:有利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许多留学生归国后为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一部分留学生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练习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
13、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 C 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 A 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
14、国的君主政体”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故排除B、D 两项。练习 2 (2018北京卷)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 年”和所学可知,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
15、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 A 项正确。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 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 项错误;D 项与题意不符。练习 3 (2018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B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
16、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 B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 年,排除 A 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 1924 年,C、D 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 2.3 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 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 3 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7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
17、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问题设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战败投降。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
18、开始直至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刘芃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命题中心主任。刘芃教授非常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问题设置】 用所学知识论证清末新政的原因和影响。用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原因: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巩固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19、。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层面的近代化;没有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关系: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大规模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新政时期的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新政时期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考点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8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
20、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短暂春天”背景: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表现: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2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并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
21、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
22、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为主体。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的轻工业入手。(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且对外国技术依9赖严重。(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3、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这正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2近代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
24、义经济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发达、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且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
25、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发展趋势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自身缺陷和环境限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4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规律及影响10(1)规律:随着近代政
26、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趋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典例 2】 (2017新课标全国卷)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
27、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897 年,中国二看关键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三看答题方向: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影响经济领域无中生有因对知识理解不到位而误选。维新变法运动如昙花一现就失败了,况且 1897 年维新变法运动只是在兴起阶段B()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并未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无中生有因基础不牢而误选。这一时期的企业不
28、一定是官督商办C()这一时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大增加提出与史实不符的结论因基础不牢而误选。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11() 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从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这得益于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了 19 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创办近代企业的活跃局面,此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如何评价这种思潮?提示: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为目的的实业救国论,具有爱国进步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
29、国思想实质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改良的一种论调,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练习 4 (2018浙江卷)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 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到 1900 年,北京穿弓形鞋的现象仍非常普遍,说明当时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 “几时强迫变颓风?”体现的是对缠足的讥讽和改革这一“颓风”的迫切希望,故 A 项符合题意;
30、“社会启蒙” “知难行易”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日趋衰颓”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误读,故 C 项错误;材料“坤(女)鞋制造甚精工”说明女鞋制造很精致,而不是“删繁就简” ,故 D 项错误。练习 5 (2017江苏单科)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 18801889 年 18901899 年 19001907 年禁缠足(篇) 3 11 17兴女学(篇) 5 6 17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合计 10 36 56由此推断( D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12C知识界的
31、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 1880 年到 1907 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 D 项。1880 年已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A 项排除;B 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 C 项错误。练习 6 (2017新课标全国卷)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
32、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B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材料表明, “艾罗补脑汁”广告以更新思想为着眼点介绍商品用途,获得成功,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1915 年,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 项错误;D 项夸大了广告的作用,排除。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
33、,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 。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支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问题设置】 根据
34、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特点: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以工代赈;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原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古代乡绅责任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13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 考 点 三 19世 纪 末 20世 纪 初 中 国 社 会 的 思 想 、 文 化 、 教 育 的 发 展一、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主张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特点(1)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
35、西用”的思想。(2)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二、康梁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4)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兴起19 世纪 90 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
36、维新变法。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三、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1提出1905 年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4(3)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评价(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
37、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1)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兴起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特点(1)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2)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3)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5影响(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
38、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称“近代三大启蒙运动”的原因(1)戊戌变法:反对旧体制和旧文化,主张变法维新,提倡西方的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例如废除八股取士)。戊戌变法冲击了传统思想,促进民主思想传播和人民觉醒。(2)辛亥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宪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5(3)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
39、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思想解放,促使人民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
40、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3.晚清教育改革晚清教育改革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1)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技术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的留学生是去欧洲和美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特点是“变器不变道” ,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科举制仍被保留,出现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的局面。通过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封建教育制度的链
41、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2)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但由于维新变法很快归于失败,这些举措没有能够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尽管如此,也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大的冲击。(3)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6主要内容废除科举制度1905 年,清政府正式下诏, “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制度被废除制定新的教育体制1903 年(癸卯年),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奏定学堂章程 ,史称“癸卯学制” ,仍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建立新教育
42、制度 成立教育行政机构1905 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包括普通教育学堂(蒙养院、大中小学堂)、各级师范学堂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出国游学的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 ;等等评价积极影响废科举,办学堂,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发展和学堂职业教育、知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极影响依然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强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教育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典例 3】
43、(2017北京文综)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海军 浜成汤国旗 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晚清的中国二看关键信息:表中有照相处、浜、商标、达尔文、立宪等信息17三看答题方向:这样的谜语内容反映了什么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 ()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
44、元素趋于多样B () 表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缩小材料的范围因信息提取不准而误选。 “器物”层面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科技、生产技术C ()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无中生有因对材料理解不准而误选。中国古典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果,深受民众喜爱D ()仅从谜语中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夸大其词因对材料理解不准而误选。全盘西化的观念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可能盛行于民众日常生活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近代以来政治变革和进步思潮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言之成理即可)练习 7 (2018
45、新课标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D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 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非进行反清革命,故 D 项正确,排除 B 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 A 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 C 项。练习 8 (20
46、18浙江卷)20 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18上述言论意在( A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言论呼吁“革命” ,认为只有革命才是近代中国起死回生、挽救民族危机、实现自由与独立的方法,因此呼吁同胞进行民主革
47、命,故 A 项符合题意;题干时间是“20 世纪初叶” ,所以材料所述“革命”应该是指辛亥革命,故 B 项错误;根据“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可知,该言论呼吁的是中国革命,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为“革命”方式,而不是“上书请愿” ,故 D 项错误。练习 9 (2018天津卷)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C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解析:结合题中数据信息可知晚清翻译的西方作
48、品中小说比例大大缩小,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对西方科技等实用性科学的需求休戚相关,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观点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西方文化并非完全受到抵制,它也受到许多开明地主、士大夫的推崇,B 项错误,排除;D 项所述不足以说明当时很少翻译西方小说的原因,D 项错误,排除。练习 10 (2018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 1885 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 ,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
49、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1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