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清单一 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政论文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
2、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时评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
3、、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书评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清单二 论述类文体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4、()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摆事实”)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即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讲道理”)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
5、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的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也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六段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对洋货恐怖。第七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
6、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使得文章的逻辑性强,无可辩驳。()类比论证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相同属性的两两类比,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归谬论证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清单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八大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
7、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试题选项。因此,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时应培养两种心态:一是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认真。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命题者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认真再认真。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
8、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天津,)选项内容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原文信息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设题陷阱 偷换概念判断理由 原文指的是“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而选项中表述的是“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概念的外延正好颠倒。张冠李戴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
9、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浙江,)选项内容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原文信息 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设题陷阱 张冠李戴判断理由 “学衡”派反对白话文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的应是一小部分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者。指代有误选项对原文中的内容指代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课标全国 ,)选项内容 气候正义
10、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原文信息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设题陷阱 指代有误判断理由 原文为“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选项中为“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无中生有指原文中本没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无端地生出这种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山东,)选项内容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原文信
11、息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设题陷阱 无中生有判断理由 原文中并没有“更似绝句律诗”这一说法。混淆时态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予以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事情(“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事实。选项内容 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原文信息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设题陷阱 混淆时态判断理由 “温室
12、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该项却将未然说成已然。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在选项中有意将文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天津,)选项内容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原文信息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设题陷阱 混淆是非判断理由 原
13、文表述为“并不一定”,选项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类型。(四川,)选项内容 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原文信息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设题陷阱 以偏概全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判断理由 原文举尚书一例只是为了证明“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并不能由此得出“今
14、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的结论。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说成有因果关系。(课标全国 ,)选项内容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原文信息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设题陷阱 因果混乱判断理由 原文中前后句没有因果关系,而选项却表述为因果关系,强加了因果。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考点一 理解文
15、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解题技法技法角度具体表述选项特征应对策略吃透内涵从文中寻找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其实质。选项中常用“是、就是、即、指、指的是”等词语来表达。筛选对应句,全面了解概念的内涵,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余。理解外延明确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明确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是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阐述说明的,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全部信息,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选项常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扩
16、大或缩小,常出现“包含、有、属于、不包括”等词语。明确所找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哪些文字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区分概念主要指文本中容易混淆的概念。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时还会考查到不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选项可能会将文本中的两个相似概念进行对比或对接。在理解各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相互比较,求同辨异。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具体阐述“投石探波”定区间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首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左右查找,确定信息区域。相关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这个段落多数出现在文章前半部分,也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文题比对
17、细排除找到原文中与各选项相对应的文字,一一比对。一是比对选项与原文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二是比对阐述的角度是否一致;三是比对说法,判断说法是否改变了,若改变了,则要进一步判断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语意改变了。识破干扰保准确选项会有意设置一些陷阱干扰考生,常见的干扰手段有曲解观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张冠李戴、本末倒置、断章取义、偷换概念、主次不分、说法绝对等。技法示范下面以年高考山东卷第题为例,演示解题技法。选 项概念角度定区间细比对明干扰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概念的外延第一段中
18、: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第三段中: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选项是将庄子的故事与第三段中“审美移情 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结合起来设置的。选项与原文一致。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概念的外延第二段中: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
19、,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选项是对原文信息的一种等值压缩。选项与原文一致。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续表选 项概念角度定区间细比对明干扰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概念的内涵第三段中: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认为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的欣赏,而原文认为审美移情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选项曲解文意,与原文不一致。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
20、,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概念间关系第四段中: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选项与原文均强调:在感受中主客二分,在移情时主客相融。选项与原文一致。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论述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哲理等,如果对这些句子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篇文章。解题技法技法角度具体表述选项特征应对策略从重要词语入手句子的
21、理解常表现在对句中一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上,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将句子的理解缩小到词语范围,理解了关键词语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意。这些句子一般都不长,其中个别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某些副词,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寻找句中关键词,在语境中分析关键词的多重意蕴。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对于长句,可以从它的成分构成或分句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意。句子结构往往较为复杂,或修饰成分多,或层次复杂。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从文中位置入手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
22、中,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理解句子的含意,必须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犹如无本之木。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文章的首尾段、段落的首尾句,或是文中的过渡句。若在文章开头,往往有总领下文的作用;若在文章中间,可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若在文末,往往概括总结全文,揭示某种意义。从所用修辞入手对于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常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还原修辞格的本义,从具体形象中探寻句子的本质意义。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具体阐述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多数是具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揭示文章
23、脉络的句子,往往是那些具有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句子。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有: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析修辞有些句子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对于这样的句子可以从修辞入手来理解其深层含意。技法示范下面以彩陶 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节选)阅读理解为例,演示解题技法。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
24、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
25、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选 项看位置辨关系析修辞作结论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迁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题干中的
26、句子是文章首段的结尾句。从时间角度理解“史书”的含义。从空间角度理解“史书”的含义。选项是对“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都离不开彩陶”一句的概括,以“人类文明的起源”呼应题干中“史书”一词。彩陶上的纹饰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而非原始文字,不能以此来说明题干中的句子。题干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是“彩陶”,喻体是“史书”。选项与原文一致且符合题干信息。选项与原文一致且符合题干信息。选项与原文一致且符合题干信息。选项曲解文意,错误。考点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试题要
27、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使之条理化、概括化。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文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文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表述。解题技法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进行干扰,考生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干扰角度角度表述选项特征应对策略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选项与原句往往相差不大,增加或减少一两个词语,如“的、了、之一”等;或改换一两个词语,如“已经、曾经、
28、将、可能、之前”等。注意看选项句子的主、谓、宾语与原文是否一致;看修饰成分中是否有字词增减改换。变肯定为否定变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肯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或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选项中往往出现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有、没有、是、不是、拒绝、妨碍”等。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要特别关注表肯定或否定的词语的变化。主观武断以偏概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常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
29、定会发生,主观武断;或用部分的判断代替整体的判断,以偏概全。注意选项中表程度(如“特别、十分、非常”)、范围(如“凡、部分”)、数量(如“几个、大多数”)、频率(如“通常、往往、有时”)的词。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出这种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仔细检查选项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是否可以根据原文的信息推断出来。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具体阐述把握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筛选和整合信息时心中有数。确定信息区间明确题干后,就回到文本,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试题选项对应
30、的原句。与原文语句比对将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内容认真比对,仔细辨析。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技法示范下面以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第题为例来演示解题技法。选 项定区间细比对明干扰作判断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第一段中: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原文说的是“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无中生有选项错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平和个人都
31、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选项错误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原文说“而非为其设定义务”,选项却说“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混淆是非选项错误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第三段中: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气候变
32、化公约或协定 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选项是对原文信息的压缩和整合。与原文表意一致选项正确考点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内容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错误选项的设置设误角度具体阐述断章取义概括信息不全面,妄下结论,使论断偏离原文意思。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往往在文本中一些表承接关系的句子中添加表因果的关联词
33、,伪装成因果关系。扩大缩小扩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改变状态混淆偶然和必然、已然和未然。常把原文中的可能说成是必然,把设想或推测说成是已然。主次不分将原文中的主要问题说成是次要问题,将次要问题说成是主要问题。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或者故意改变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无中生有原文中未说到某种观点或内容,而选项无端地生出这种观点或内容,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解题技法步 骤具体表述细读题干 明确指向仔细阅读题干信息及选项信息,以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去寻找答题区间。精读文本 锁定区间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
34、语句、字词。挖掘信息 仔细比对挖掘锁定区间中的隐含信息,将选项与之认真比对,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技法示范下面以届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中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第题为例来演示解题技法。选 项锁定区间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不属于中国艺术观。选项张冠李戴
35、。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续表选 项锁定区间仔细比对得出结论“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 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原文是文字学和考古学促进了碑学的发展,选项改换成“北碑”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选项因果倒置。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
36、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原文中,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是先秦楚系书法,选项把它扩大到“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选项扩大范围。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巙巙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巙巙、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原文中的“同时”一词,说明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和鲜于枢、康里巙巙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
37、家都是促进书法繁荣的因素。表述一致,选项正确。考点五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对三者或其中两者的综合考查。(一)“论证结构”类选项解题技法论证结构的常见模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递进)式、对照式四类。具体见下表:结构模式具体说明总分式这种结构模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题(或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并列式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几个段落、部分之
38、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在几个并列的段落或部分之前常常出现“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等语言标志。层进式(递进式)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文章的各段落或部分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部分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语言标志,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对照式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论证结构类题解题两步骤技法示范析选项,标敏感点对于中国古地图,文章先交代其起源,由“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总起,引出下文,接着逐层分析,论述了其独特的发
39、展脉络。续表回原文,找对应点(论证结构)文章第段即交代了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接着由一句“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地图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总起,引出下文;接下来,第 段逐层论述地图的独特的发展脉络,从古籍中记载的地图到年出土于河北的战国时期的兆域图,又到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再到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绘制的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禹贡地域图,最后阐述了“制图六体”以及宋代石刻禹迹图。由此可见,原文的论证结构为“总分”式结构。结 论正确。(二)“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类选项解题技法论点的判断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针对论题的带有
40、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论据的判断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方法的判断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解决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技法示范示范: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析选项,标注论点、论据、论证等信息关键点周公戒伯禽的训词,是论证“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观点的典型例证。回原文,找对应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原文:“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
41、,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分析:第一段中作者提出的论点是“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接着就以周公训子的事例为论据加以论证。在这里巧妙运用了举例论证法。结 论正确。示范: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析选项,标注论点、论据、论证等信息关键点文章引用大禹铸九鼎绘山川物产图的传说和管子关于地图篇的专门记载,论证了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续表回原文,找对应点(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原文第段中: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 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原文
42、第段中: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分析:文章引用大禹铸九鼎的传说和管子关于地图篇的专门记载,并以此为论据得出了“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的观点。结 论正确。示范: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析选项,标注论点、论据、论证等信息关键点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分别是西晋学者裴秀利用“制图六体”理论和“计里画方”制图法的杰作,以此论证中国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回原文,找对应点(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原文第段中:在这一理论(即“制图六体”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禹贡地域图。原文第段中: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
43、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 完成了地形方丈图。原文第段中: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 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分析:从以上文中信息来看,选项中“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分别是 制图法的杰作”虽然与原文信息相符,但不能证明中国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而且原文第段中已明确指出“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所以,选项中“以此论证中国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的说法错误。结 论错误。考点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考点要求对文本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加工和转化,从而掌握作者对所述事物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的文本中或直接表明,或委婉现出;或集中,或分
44、散。解题技法该类题的考查常表现为依据原文已有信息进行推断的形式。这就要求对选项进行句间关系的比对和分析,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下列逻辑关系是常见的考查角度。逻辑关系选项的设误方法因果关系主要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和主次不分等情况。将因倒置为果或将果倒置为因;将没有因果关系的硬转化为因果关系;将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因与外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混淆。假设关系将假设变成事实,或变换假设的前提,或将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条件关系将两个分句间的条件关系由充分条件换成必要条件,或反之。递进关系转换递进分句间的前后关系,或将递进关系转换成其他关系。转折关系转换转折分句间的前后关系,或将转折关系转换成其
45、他关系。目的关系将目的与手段颠倒,或使目的与结果不对应,或条件不能实现目的。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思路步 骤具体表述整体把握,确立标准整体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作为判断选项逻辑关系的标准。比对原文,辨析关系比对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以及原文的句间关系。比对关系,作出判断比对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和原文的句间关系是否一致,或是否合乎逻辑,从而判断选项是否正确。技法示范下面以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第题为例,演示解题技法。选 项原 文比对关系作出判断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46、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原文强调城镇化过程发生的变化可能变成人情感上的“乡痛”,留住乡愁,则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选项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根据原文可以得出选项中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选项正确。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原文是“呵护乡村记忆”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47、与归属感”,这是消极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选项将其“呵护乡村记忆”理解成了“活化乡村记忆”。根据原文,选项中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成立。选项错误。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原文可知,居民的文化需求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都是乡愁的载体,都是需保护的乡村记忆。对原文进行概括后发现,选项中的目的关系成立。选项正确。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