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清单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诗人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的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一般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大类。(一)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作品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和诗人自身形象两种。主人公形象即诗歌
2、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3、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 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
4、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豪情。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征战的诗人形象。()怜才惜贤的形象如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
5、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诗歌抒发了清秋时节词人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和别后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词人形象。(二)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一些作品中,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
6、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三)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物体。一些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整首诗歌来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二者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某些事物在诗人的诗歌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类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物象,就是意象。意象
7、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 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清单二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解析(一)草木类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其一):“金
8、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只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把伤心
9、、愁闷一股脑儿倾吐了出来。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如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用于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芳草“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离骚。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
10、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离情别绪、思亲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有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11、莲(荷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情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乐府诗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
12、的眷念之情。如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红叶传情之物。据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庸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珍藏起来。后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朱淑真恨春五首(其四):“碧云信断惟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如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
13、却在白云边。”黄叶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是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
14、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的一种人格写照。落花(落红、残红)“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
15、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6、。刘桢赠从弟(其二):“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诗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如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
17、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二)鸟兽类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见使者到来,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哀猿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
18、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孟浩然登万岁楼:“天寒雁度堪垂泪,月落猿啼欲断肠。”杜鹃(杜宇、布谷、子规)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贺铸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19、。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寒蝉(秋蝉)是悲凉的代名词。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
20、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思。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很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
21、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来到。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西王母身旁。如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沙鸥沙鸥,是诗人们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之情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22、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同样含有飘零之意。乌鸦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人。如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燕子燕子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
23、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蝶恋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
24、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韦曲,草暗斜川。”()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冯延巳鹊踏枝:“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
25、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三)自然景象类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如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的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的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歌中常表现的情感。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
26、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白云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最好的象征。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冰雪、草木冰雪、草木,古诗中常用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
27、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诗人见流水而感叹年华易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给人以无奈之感。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细雨绵绵,愁也弥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
28、生出诸多愁绪。夕阳(斜阳、落日)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 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如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纳兰性德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都是借助“夕阳”来
29、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月亮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 “月是故乡明”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四)时令节日类春“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或叹惜容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前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
30、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秋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的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施闰章舟中立秋:“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寒食节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与冷清、萧条有关。清明节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
31、上行人欲断魂。”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重阳节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五)特定地点类柳营指军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灞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的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歌中,浸染着
32、离情别恨。如屈原九歌:“送美人兮南浦。”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是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离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六)器物典故类羌笛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
33、,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34、,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
35、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说新语:“(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高山流水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俞伯牙弹奏到描写高
36、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手。黍离之悲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
37、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的来信。如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没有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渺,音信全无。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思人。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口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
38、咏雪,“咏絮才”即非凡的才华。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才华。(七)行为类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如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9、。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清单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
40、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感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分析;总体上对诗歌的语言特色、风格进行概括评析。品味词语()精练传神的词把握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
41、外的不尽的乡愁。再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
42、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中,“聚” “怒”二字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
43、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木兰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
44、更哀了。()叠音妙用的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颜色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
45、露的感情色彩。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拟声形象的词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呕哑嘲哳难为听。诗
46、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把握句法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