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55 ,大小:588.29KB ,
资源ID:96534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653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98.pptx)为本站会员(arrownail38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98.pptx

1、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2讲,考纲要求,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 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问题: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 ,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推恩令,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回扣,节度使,(3)宋朝(4)元朝行省制度 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2、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积贫积弱,藩镇割据,地方开支,通判,宣慰司,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 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4)宋: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中书省,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 不重才能。 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明清:科举制。 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孝廉,门第,隋炀帝,中央集权,【图析概念】 “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

4、辖,王国越分越小。,【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现象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

5、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核心探究,命题点一 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史实。主要反映了“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北宋初吸取前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地方军政、财权收归中央,但导致北宋末年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主要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结果。 (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元朝行省制的主要特征和优点。主要阐述了行省制的特征;主要说

6、明了行省制的优点。,史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答案】 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答案】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被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史论归纳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7、点、影响 (1)特点 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行省制)。,(2)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8、。,史料一 汉武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其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命题点二 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二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史, 史料解读 (1)

9、史料一阐述了从西汉至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主要说明了汉武帝设内朝以限制相权。说明唐代三省的职能和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分散和削弱相权。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代二府三司分权的史实。说明宋代决策权归属中书门下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史料运用 综合以上史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

10、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化。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解决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命题点三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二

11、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反映了科举制克服了之前的选官制度徇私舞弊的弊端,具有进步之处。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1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正理念;人才激励机制。,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

13、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 明太祖设置 ,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丞相,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回扣,殿阁大学士,后来,内阁地

14、位提高,大学士拥有 。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 3.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 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职责: 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票拟权,内侍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大臣,【图画证史】 明代“票拟”

15、与“批红注:“票拟”是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教材补遗】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章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命题点一 明清时期

16、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核心探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明朝内阁制的特点。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了明朝实行内阁制的最终结果是加强了皇权。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清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点。和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而军机处又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答案】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

17、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答案】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 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内

18、容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史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元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士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

19、”,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命题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解读 本段史料主要阐述了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特征的发展演变情况。说明秦汉时虽然已经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但贵族政治的色彩依然存在;说明由于科举制的实行,隋唐元时期真正实现了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主要说明了明清政治体制的衰落,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特征。,【答案】 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对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这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

20、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 史料运用 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第三帝国”即明清时期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方面走向僵化的表现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 加强并达到顶峰;政治机构的专制主义色彩空前浓厚,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 (2)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失去创新发展能力,阻碍了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 (4)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

21、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工业文明发展机遇。,明考情,考题1 2017全国卷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考题,【解析】 C 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

22、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D项。,考题2 2017全国卷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 A 本题以明朝宦官受教育问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材料显示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且士大夫编纂针对性的学习读本。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加强君主专制导致明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如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23、内阁,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的说法与明朝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显示内阁议政功能的变化,C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明朝宦官集团实力虽有膨胀,但始终未掌握决策权力,故D项错误。,考题3 2016全国卷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

24、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在于做事要十分谨慎,若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表明宋太祖的行为受重史传统影响,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C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宋太祖只是不想有失误言行被记录下来,并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表述范围扩大了。,考题4 2015全国卷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5、,【解析】 C 本题以两汉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皇室族人,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外戚是依靠皇后(或皇太后)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C项。,考题5 2016全国卷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

26、章制度,【解析】 B 材料以萧何入秦收拾文书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文书对西汉实现统治全国的作用,文书是国家档案文献,是国家政策的表现,“收拾文书”体现了汉承秦制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错误,汉初推崇的是黄老之学;C项与材料的内容直接矛盾;萧何收拾秦代文书,不代表官吏都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项对材料的解读有误。,考题6 2014新课标全国卷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 B

27、 本题以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的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故其权力大增,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与史实相违背;C项错误,明朝的六部一直存在;D项错在这两位内阁首辅没有改变明朝政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考题7 2015全国卷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28、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 A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考题8 2016全国卷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 B A项错误,明代废行省、设三司

29、,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反映了地方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巡抚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地方权力的加强反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程度加剧,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明朝地方权力的变化是巡抚权力的加强,但巡抚仍要听命于六部,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C项错误。,【解析】 D 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对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

30、门第选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与考试、做官联系起来。科举制下的社会重学风气,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科举考试考查的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相矛盾,故排除C项。,考题9 2016全国卷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 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

31、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练经典,【解析】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功臣为地方诸侯,说明其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实行了相应的统治政策,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体现出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D项错误。,考向1 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2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 ( ) A

32、.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 C 据题目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得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选C项。根据题目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得知,这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3 中书省,魏曹丕时始设,是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门下省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中心。隋唐时,门下

33、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这种演变表明( ) A.隋唐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B.国家行政机构日益庞大 C.皇权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中央官吏权力过度集中,【解析】 C 题干材料反映了门下省逐渐由内侍机构演变为国家正式行政机构,反映出魏晋至隋唐君主权力强化和中央官员权力削弱的趋势,故A项错误,选C项。材料未能体现国家整体行政机构的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D项错误。,考向2 汉至元中枢机构的演变,4 资治通鉴唐纪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

34、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 C 根据“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故选C。“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A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雍正年间,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三省相互制约,D项错误。,5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品评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出( )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

35、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 A 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知,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其影响了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选A。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D项错误。,考向3 选官、监察制度,6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签署方能生效,通判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

36、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 ) A.地方监察力度不断被削弱 B.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解析】 C 材料中“通判”不等于整个地方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通判”不等于地方政务处理,B项以偏概全,故错误;材料中“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事”表明清代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通判不再行使监察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置通判,分掌事”不等于地方政府职能扩大,故D项错误。,7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

37、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 D 由题中“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等信息可判断,内阁对皇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选D。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A项错误;由题中“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可知其体现的是对皇权的制约,B项错误;近代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组成部分,明代实行封建专制制度,C项错误。,考向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