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11讲,考纲要求,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开国大典,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回扣,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具有
2、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的职能。 职能改变:1954年以后,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 。,共同纲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 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地
3、位: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正式确认。 实施:1947年, 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 和民族团结。,人民民主,内蒙古,祖国统一,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 复辟的危险。 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根本原因:党内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公民的基本权利
4、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 被迫害致死。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资产阶级,刘少奇,4.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律制度 措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 ”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就: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宪法,(2)民主制度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
5、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4年,我国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基层民主,【误区警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能说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构图解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构图解史】 民主政治
6、建设的曲折及转折,【误区警示】 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仅仅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构图解史】 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教材补遗】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史料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
7、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核心探究,命题点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设;反映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建设。,【答案】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史料运
8、用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
9、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祖国大陆实行 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 。,
10、和平方式,考点二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知识回扣,社会主义,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两岸实现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 1990年,台湾成立 ;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3)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胡锦
11、涛同志会见国民党主席 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 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金门,海峡交流基金会,连战,【误区警示】“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是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构图解史】祖国统一大业,【概念辨析】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史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命题点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史料二 世
12、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核心探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和想法。中适当的方式实际上是指以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指出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别国插手。 (2)史料二表明了“一个中国”的立场及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表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3)史料三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则:维护主权、维护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实行高度自治。,史料三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
13、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答案】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史论归纳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
14、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 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 国内:新中国成
15、立,进行新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社会主义阵营,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回扣,另起炉灶,(3)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 目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成果: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 之一的地位参加重
16、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领土主权,平等互惠,五大国,万隆会议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成果: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成功。 意义: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是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交往的基本原则。 2.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 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求同存异,国际地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
17、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进程 1971年7月, 秘密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正常化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 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基辛格,中美联合公报,田中角荣,(4)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 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时期中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1)背景:中共十一届
18、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 。 (2)目标:反对 ,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 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 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了 。,国际环境,霸权主义,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图画证史】 中苏友好关系的意义,【构图解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教材补遗】 “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一条线”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
19、“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构图解史】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巧思妙记】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调整及成就,史料一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命题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史料二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核心探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提出。说明了新中
20、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提出的依据。 (2)史料二说明了我国外交的基本理念。突出表明我国外交淡化了意识形态,尊重不同社会制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答案】 它突破了“三大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史料运用 结合史料一、二,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从产生的指导思想
21、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这些政策和原则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史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
22、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命题点二 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美国在尼克松上台初期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同时也是美国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反映出美国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表明尼克松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 (2)史料二表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两国交往不断密切。表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两国的影响。,史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
23、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答案】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答案】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
24、间往来逐渐增多。,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史论归纳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对中国 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对世界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明考情,
25、考题一 2014江苏卷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考题,【解析】 A 本题以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的时间1953年以及“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A项。B项的时间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
26、C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考题2 2017江苏卷 20世纪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 B 本题以外交声明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阐释历史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
27、和日内瓦会议不符合材料有关信息,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项。,考题3 2015广东卷 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解析】 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外交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由表格中的数字信息可以看出,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并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而
28、此时中美之间的贸易急剧减少,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和政策可知,B项正确。A项错误,抗战胜利后中美贸易增加;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中苏关系还未恢复;单纯从表格数据无法体现D项的内容。,【解析】 B 从材料中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由1953年的14变成2010年的1 1,说明民主范围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B。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乡代表名额变化无直接联系,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农村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增加,C项则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1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
29、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城市化水平提高 D.城乡人口的变化,练经典,考向1 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2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 )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解析】 D 199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结合材料分析可知
30、,材料强调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故选D。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材料中并未体现,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反腐,C项错误。,3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利,【解析】 A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选A。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
31、“一国两制”方针的具体体现,并非前提,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不存在殖民国家势力退出特区的前提,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利,这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具体体现,并非前提,D项错误。,考向2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4下图是新闻漫画游子身上衣,游子身披五星红旗,喜笑颜开,欢欣鼓舞。漫画反映的事件( )A.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B.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C.直接促使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D.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解析】 A 1997年香港的回归表明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故选A。彻底结
32、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是指1999年澳门回归,B项错误;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是在200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是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D项错误。,5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上午10时,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时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时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时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 B 由材料中涉
33、及的国家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在中国的努力下,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故选B。A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内容,错误;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197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C项错误;D项出现在197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D项错误。,考向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 201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乌法峰会决定,在坚持本组织初衷的基础上,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程序,同意白俄罗斯成为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成为对话伙伴国,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的大门就此正式打开。这主要反映出上海合作组织( ) A.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B.努力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致力于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行动 D.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开放的原则,【解析】 D 上海合作组织不区分国家性质的扩员行动体现了其开放的原则、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特点,故选D。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问题,与地区和平安全问题无关,A项错误;材料活动与经济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该组织的国际事务协调的相关行动,C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