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19 ,大小:329.15KB ,
资源ID:96537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653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259.pptx)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259.pptx

1、第九单元,单元整合(九),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认读导引】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时期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

2、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纵向贯通,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的程度高。 (3)结果: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4.家庭

3、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责任制。 (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考题例证1】读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以1952年为100)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解析】 B 1952 年土地改革已完成,与材料中“1957年”不符,故A项错误;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

4、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与材料中“1957年”相符,故B项正确;产业结构不仅仅指材料中的“农业经济”,故C项错误;从1953年到材料中“1957年”,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市场需求量扩大”不符,故D项错误。,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及经济体制的演变,【解析】 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材料中“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相符,故D项正确。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故A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

5、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材料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国有、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材料“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不符,故C项错误。,【考题例证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

6、较,中外链接,【考题例证3】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这些错误给我们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 ) A.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解析】 C “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不能体现苏联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A项错误;“苏联的肃反运动”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没有体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7、,故B项错误;由“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一系列错误可知,只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政策才是有效的政策,错误的根源在于脱离了自己的国家实际,故C项正确;材料“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不属于民主法制范畴,故D项错误。,素养九 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理论 理论阐释 (1)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 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

8、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历史素养,(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学、生态史学等。 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的方法。 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法或历史结构分析法:站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的角度研究历史的方法。 “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真实的历史。,【解析】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关系的能力。受历史资料掌握情况的局限、时代的局限、

9、叙述者的立场、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故A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故D项错误。 【答案】 B,【考题例证】2017全国卷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

10、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方法点拨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 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时代的局限性等。 (3)注意史学研究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4)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

11、,新论十一 多角度看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史界观点 观点一 从全球史观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的缓和趋向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56年,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同时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2、。,史学新论,观点二 从近代化史观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奋斗目标的提出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表明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它的发动,反映了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之后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短短几年内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胜利,使得人们相信建设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观点三 从唯物史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

13、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遭受严重困难。其主要教训是:经济建设应按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观点四 从社会史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殊现象 在此时期提出了许多“大办”“特办”的口号;放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农作物高产“卫星”;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法炼钢;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等等。,新论十二 史学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有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14、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 观点二 有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 观点三 有人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单纯数量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转变,可概括为发展模式的转变。, 思考感悟 (1)观点一较完整地表述了我国由改革开放前的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即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适当宏观调控。 (2)观点二强调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教材中的表述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克服了改革开放前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观点三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为经济发展增质、提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