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核舟记,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2.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与竖相对)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
2、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前省略主语“佛印”)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后省略动词“是”) 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 尝贻余核舟一(“一”后省略量词“只”) (2)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判断动词“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时应在“盖”后补出判断动词“是”) (3)介词结构后置(倒装句) 其人视端容寂(状语“端”置于动词“视”后,译时应提前作该句的状语),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4)定语后置(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译时应把“相比”提到“两膝”的前面作定语)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
3、窗八(“五”“八”均为后置定语,译成现代汉语为“五个人”“八扇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收录。虞初新志是张潮编辑的小说集,共20卷,所收录的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有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
4、农历七月十六日,一次是农历十月十五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以此来寄托谪居时的思想感情。雕刻艺人在核舟上雕刻的内容就取材于这件事。,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艺人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艺人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快解 奇巧:奇妙精巧。 以:用。 径寸:直径
5、一寸。用来形容物体的细小。 为:做。动词,这里指雕刻。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罔:没有。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赠。,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段解】介绍船头部分。先介绍三人的位置,按“左”“右”顺序分写三人的位置。突出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写东坡先突出其外在形象特征。再写苏、黄神情姿态,将两人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既展现了雕者的
6、技艺之精湛,又反映出作者写作技巧的高超。再写佛印,将他的神情姿态与苏、黄对比,突出其超脱世俗、豪放自如的神态。最后写念珠可数,细节之处见技艺之高。这里紧扣“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来写,三人神情姿态各异,展现了各自的特征,描述、说明次序井然,层次清晰。,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段解】描绘出船尾舟子的动作和神态。先总写布局,再细写两个舟子的姿态、神情。,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7、,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段解】介绍船的背面。先总写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名、篆章的内容。详写其文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为前三段作了补充。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段解】对核舟的总结与评价。作者从统计入手,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强调体积之小,对比中便突出了工艺的精细、奇妙,与首
8、段呼应。结尾用“嘻,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的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呼应开头。,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1.课文是如何具体说明核舟的“奇巧”的? 思路点拨 回答本题应紧扣“奇巧”一词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 (1)体积微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雕刻精细:箬篷;八扇小窗可开关;雕栏;对联;多髯;珠历历数;背面题字。 (3)人物各具情态:苏、黄神情专注、豁达;佛印放浪形骸;舟子悠闲,专注。 (4)物件繁多:通计
9、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2.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思路点拨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
10、、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思路点拨 我们可以把本文当作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和解读,这就涉及说明顺序了。 核舟记一文就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之所以从船的中部写起,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4.课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 思路点拨 (1)船头: 苏东坡:峨冠多髯(肖像) 鲁直:如有所语 佛印:矫首昂视(神态) (2)舟尾: 居右者:椎髻仰面,若啸呼状 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这样具体描写,照应了第1段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