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杜甫诗三首,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现在属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春望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
2、安,次年(至德二年)三月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他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佳作。,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望岳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崇高雄奇,热情赞美
3、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同时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奇反衬诗人志向远大,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抱负。 春望 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局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忧国忧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感。 石壕吏 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
4、词快解 岱宗:即泰山。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角。,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
5、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呼:诉说,叫喊。 一何:多么。 苦:凄苦。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字词盘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问题探究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
6、的角度不同。试对此进行具体解释。 思路点拨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颈联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尾
7、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问题探究2.怎样赏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思路点拨 这两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8、,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问题探究3.怎样理解春望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 思路点拨 春望一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
9、探究4,问题探究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问题探究4.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思路点拨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问题探究5.石壕吏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诗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试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 思路点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