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68.25KB ,
资源ID:97006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700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03.docx)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03.docx

1、1第 1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一) 第 1 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后汉书祭祀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据此可知 ( )A.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B.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C.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D.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2.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群,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 ( )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C.禹已掌握最高王权D.“禅让”观念的消除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

2、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君主专制4.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缴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5.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2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君臣契约关

3、系的解体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6.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 )A.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 ( )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8.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

4、密C.尊卑有序 D.代远情疏9.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主要指 ( )A.刑 B.礼C.仁 D.道10.传说古代先王在农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把农历一月叫作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农历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体现了 ( )3A.西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的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尊11.历史学家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材

5、料反映出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B.皇帝制度确立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D.科举制逐渐形成12.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按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D.加强中央集权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

6、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

7、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4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5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

8、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各官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9、)课时作业(二)A 第 2 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被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6A.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B.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C.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D.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2.曹操之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士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

10、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3.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编成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等图经;唐朝各州也大都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B.丰富地方志的类型C.变革对官吏的考核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4.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该做法的作用是 ( )A.提高了行

11、政效率B.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C.限制了皇帝特权D.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5.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6.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年)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B.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7C.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D.防止知州受到通判

12、制约7.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据此能够看出 ( )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8.明嘉靖帝时,胡世宁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内阁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 (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9.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

13、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B.内阁拥有类似宰相的权力C.内阁取得奏章票拟的权力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10.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出 (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1.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

14、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8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12.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族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B.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C.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在毁灭古籍D.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二、非选择题13.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虽然秦代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

15、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制。后汉书刘焉传记载: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材料二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范围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

16、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划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制”是什么。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范围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度的优点。9(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这一说法?14.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管理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

17、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

18、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1

19、0(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为制约相权采取的主要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课时作业(二)B 第 2 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 )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武帝以后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

20、历史的必然2.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以及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 ( )A.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B.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113.隋文帝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中书省门下”职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的局面。唐中宗此措施 ( )A.巩固了宰相集体负责制B.提高了尚书省的行政效率C.平衡了左右仆射的职权D.使中书省职权超越尚书省4.“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

21、成为显赫的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5.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6.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皇权的显著特点是 (

22、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7.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二员、右丞一员、左丞一员、参知政事二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128.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本世纪(14 世纪)末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B.朱元璋勤于政务C.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23、D.丞相怠政无能9.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材料旨在反映 ( )A.内阁大学士执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10.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 ( )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权力重组引发

24、了动荡D.朝廷结党营私之风盛行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12.雅克萨之战(16851686 年)是 17 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 ( )13雅克萨之战场景图 雅克萨之战纪念碑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 B.中央集权制度有效

25、维护了国家主权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 百官公卿表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最高官吏,但这一系统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毋庸置疑的。李孔怀

26、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材料四 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

27、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14(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15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

28、,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6课时作业(一)1.D 解析 材料介绍了印玺的由来和它确保“持信”的功能,表明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故选 D。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是在商朝,A 项错误;商周时期的监察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

29、以检奸萌”介绍了印玺的由来,C 项错误。2.C 解析 从“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可以看出当时众多的邦国均受禹的控制和领导,故选 C。“禹传子,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A 项错误;“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描述的是禹率军出征的情形,而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的特征,B 项错误;“禅让”是指最高统治权力更替的一种方式,题目所描述的是禹领军作战的情形,两者不相符,D 项错误。3.B 解析 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通过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选 B。禅让制终结的标志是夏启继承王位,而材料描述的现象属于奴隶社会西周时期,A 项错误;宗法制

30、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与“同一政府”不符,C 项错误;君主专制确立于封建社会时期,D 项错误。4.A 解析 根据材料“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故选 A。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力,材料没有体现,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继承问题,C 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控制是微弱的,依靠血缘关系和周天子权威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D 项错误。5.D 解析 据材料意思可知,西周初期周王室势力强大,各诸侯国都听命于周天子,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强大起来,大国间的争霸以及其他事宜都不一定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故选 D。“华夷”指

31、的是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与材料意思不符,A 项错误;材料意思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王权只是衰微,并非其影响已经不复存在,B 项错误;契约关系是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而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属于森严的等级、隶属关系,C 项错误。6.C 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原则,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并对后世产生影响,故选 C。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宗法制出现以前就已经实行,A 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伦理观念,B 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是家族内部关系,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D 项错误。7.A 解析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

32、,则无以弭天下之争”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使权力平稳过渡,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选 A。根据“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可以判断是西周时期,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因而不符合材料时间,B 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C 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表明西周实行血缘政治,D 项错误。8.D 解析 分封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亲疏来划分政治等级、维系统治,随着代际传递,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故选 D。宗法分封制保证政权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这是它的精妙之处,A 项错误;宗法分封制下等级森严,层级严密,这是它的精妙之处,B 项错误;宗法制下有

33、大宗和小宗之分,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尊卑有序,这是它的精妙之处,C 项错误。9.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西周三大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故选 B。根据题目中“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可以得知,此时并未建立完整、系统17的刑罚制度,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周初”可以得出是西周初期,“仁”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倡的学说,C 项错误;“道”是春秋时期老子所提倡的学说,D 项错误。10.D 解析 材料中秦始皇因其出生年月将“政月改为正月”,后又因避讳将“正月”读作“征月”,由此可知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正月”的更名,与西周礼乐制度无关,A 项错误;材料

34、中不涉及历法,B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君权的来源,C 项错误。11.C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从战国时代晚期到秦汉统治阶层的变化,说明了官僚政治逐步形成,故选 C。材料中强调的是由战国时代晚期到秦汉的演进,强调统治机构的构成,A 项错误;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的,与材料中强调“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无关,B项错误;科举制度是隋朝时创立的,与材料强调的时间不符,D 项错误。12.D 解析 根据题目中“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可以看出,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调遣,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D。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与此有

35、关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A 项错误;题目中“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按法律治罪”强调的是服从中央的重要性,并非规范官吏从政,B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C 项错误。13.(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

36、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第(2)问,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据材料二“文、武之道尽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第(3)问,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结合所学可得出实行郡县制和官僚制度。14.示例 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

37、增强、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所述,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示例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中央对地

38、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18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

39、央集权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顶峰。示例 3: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最高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上瞒下、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的经济和区域经济。解析 材

40、料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提取。以示例 2 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可作总结。课时作业(二)A1.A 解析 从材料中“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被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可知,西汉初年设封国是协调大小“股东”的利益,巩固政权的需要,故选 A。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封诸侯不利于中央集权,B 项错误;汉朝效仿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项错误;田庄经济是由官僚

41、、地主、大商人相结合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的,不单是材料中涉及的两类帮手推动的,D 项错误。2.D 解析 据材料“曹操之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士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 D。材料“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表明中正官设立的原因,并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执行过程中的标准发生变化,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比较,B 项错误;从材料中也得不出九品中正制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的结论,C 项错误。3.D 解析 材料

42、“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表明,隋唐时高度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选 D。A、B 两项与材料设问“旨在”不符,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变革对官吏的考核,也与材料“地方上报风俗、物产”不符,C 项错误。4.B 解析 增加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有利于在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B。唐代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共同议事,相互配合,可提高行政效率,但是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可能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A 项错误;宰相数量增加有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 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之下,增加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也说明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与史实不符

43、,D 项错误。195.D 解析 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统治者重文,不是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改革的信息,B 项错误;百姓信仰有很多种,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统治者重文,C 项错误。6.C 解析 根据材料“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同(通)判”可以归纳出,该规定的目的在于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通判与中央的关系,B 项错

44、误;设置通判的目的是制约知州,D 项错误。7.C 解析 材料“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说明了行省的设立和职能,故选 C。材料“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没有说明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A 项错误;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B 项错误;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与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不符,D 项错误。8.B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权力的膨胀。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故选 B。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内阁首辅参与一定决策,但最终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45、出权力制衡关系,D 项错误。9.C 解析 “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说明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内阁取得奏章票拟的权力,故选 C。“章奏皆送阁下票旨”说明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取得票拟权,而不是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A 项错误;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以备顾问而已”,不具有与宰相相似的权力,B 项错误;内阁取得奏章票拟的权力,表明内阁参与决策,但不掌握最高决策权,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D 项错误。10.C 解析 根据材料“添设军机章京”“恢复军机处”及所学可知,军机处是皇帝加强自身权力的重要工具,故选 C。军机处与明代内阁一样,始终不是法定中央机构,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叙述了

46、皇帝如何加强自身权力的问题,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D项错误。11.D 解析 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军机大臣小心谨慎说明其仅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不能说明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欧美民主制度完全不同,B 项错误;材料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对于皇权没有制约作用,C项错误。12.D 解析 材料中“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族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的许多史料”,表明四库全书在编纂时删除了许多对清政府不利的史料,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故选 D。四库全书

47、按照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其中经部收录了儒家经典,A 项错误;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民族矛盾缓和,B 项错误;四库全书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一次大整理,有积极意义,C 项错误。13.(1)混合体制:郡国并行制。原因: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辙。制度:刺史制度。(2)说明:元朝除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或者答“腹里”和“宣政院辖地”)。20优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

48、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所学可知,“混合体制”指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得出原因;第三小问,据所学可知与刺史制度有关。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用“腹里”“宣政院辖地”加以说明;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得出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3)问,据材料三“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

49、根本性质的变动”。14.(1)新局面:士人参政。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根源:君主专制。(4)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得出出现士人参政的新局面;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杜范建议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不以一己为天下”,富弼提出“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二者都认为皇帝独裁是“致乱之道”,建议发挥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