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竺可桢简介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890 年 3月 7 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 1910 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 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 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 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 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 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
2、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 年 4 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 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 1949 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 1962 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
3、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1973 年 6 月 19 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还在科学大众1963 年第 1 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
4、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 100 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 年 2 月 7 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 19161974 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 160 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