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410KB ,
资源ID:973438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734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80196.doc)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80196.doc

1、1山西大学附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查时间:90 分钟) (考查内容:以所学知识为主)一.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1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 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 秦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C 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D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2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

2、象的历史根源是 A 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 B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C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D 束缚人性的三纲五常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度量衡、货币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 ”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 都以血缘为纽带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都维护了封建统治5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潮所设那县原封不动地任其

3、存当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A 是对前代行政制度的调和与创新 B 是君主专制下权力分配的结果C 不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其历史作用符合制度设计者的初衷6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相十三人。其中除车千秋继续在汉昭帝时代担任丞相而外,其余十一人中,三人在任上去世(其中田蚡因精神错乱致死,不属于正常死亡),有三人被免职,两人有罪自杀,三人下狱处死。这反映出武帝时期A 丞相自身素质不高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 三公九卿制被废除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

4、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 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 B 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权限C 三省间互相分权相互制约 D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28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 具有封闭性 D 违背了公平原则9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A 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 B

5、 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C 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 D 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10北宋建立以后, “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A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 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11 “(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A 中书省与行省

6、制 B 中书省和枢密院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行省制与御史台12 元史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A 为后世历朝历代继续实行 B 造成了分裂割剧局面C 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 D 自此取代了郡的设置13 “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 ,首辅夏言革职闲住,严嵩加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掌权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六部大臣仰其鼻息,不敢与之相抗”材料反映了A 殿阁大学士是宰相 B 殿阁大学士限制了皇权C 殿阁大学士凌驾于六部之上 D 殿阁大学士权力增强14嘉庆四年(1799 年) ,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

7、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 。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A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 明确官员选拔范围C 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 保障皇权高效行使15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 “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 ,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16 “值百抽五”的税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获取的一项重要

8、经济特权。1858 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收关税。 ”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 “值百抽五”3A 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B 适应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的需要C 加速中国经济近代化 D 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1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 ”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 B 传教士传教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181864 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 ,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A 积极利用条约维护

9、自身利益 B 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C 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 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191861 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 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 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 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20古代的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许多国家,要经常性地来中国朝贡。1895 年, 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这一变化说明A 朝鲜国际地位上升 B 清廷追求平等外交C 传统宗

10、藩体制破坏 D 中国民族意识觉醒21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这里的“它”是指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22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D 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2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

11、是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 “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41907 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4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 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 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 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25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A 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 三民主

12、义符合历史潮流C 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 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二. 非选择题(50 分)26.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材料二 唐中期后, “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

13、权于中央显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5-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 (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8 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6 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2 分)27.(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

14、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 ,使节出使各国, “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 “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 ,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 “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材料二 1842 年,中英签

15、订南京条约 ,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 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 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 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 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 “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8 分)(2)根

16、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及其影响。 (10 分)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 ,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 年材料二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

17、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 年)(1)根据材料,指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为其不同评价的合理性提供史实依据。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发生变化的因素。 (4 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7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C B A C A B D A D B B C D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B

18、C A D C B C D A B1C 根据题干可知,大一统理论来源与“尊王” 、 “内华夏” 、 “崇礼”的观念有关。根据所学,周朝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之势,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这与“尊王”相关;而与分封制相配套的礼乐制度,是“崇礼”的重要来源;同时,西周、春秋时华夏族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大一统的来源与西周分封制关系密切,C 正确。A 项时期不符合“崇礼”的要求,夏商时期没有形成礼乐制度,A 错误。秦朝时期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尊王”而是君主专制,B 错误。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是来源,D 错误。2B 材料对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

19、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等,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C项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示其原因,故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妇女出嫁后不在三族中,没有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束缚,故 D 项排除。3A 根据材料“虽死犹存”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她创立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故 A 项正确;BCD 项是 A 项的具体表现,排除。4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封建政治”为分封制, “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

20、,分封制的地方官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属于官僚政治,故 C 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 D 项错误。【点睛】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

21、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5A 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该省级组织是指“郡国并行” ,当时分封的思想观念依然强大,郡国并行是对周秦分封制与郡县制行政制度的一种调和,也是一种创新,A 正确;郡国并行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不属于“专制”的概念范畴,B 错误;汉8初的郡国并行客观上推动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 错误;郡国并行之后造成地方割据,不符合设计初衷,D 错误。故选 A。6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丞相频繁更换,

22、这体现出了君主专制度的不断加强,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更换频繁,没有体现出丞相自身素质和中枢机构的变化,故 A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治思想的变化,故 D 项排除。7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决策程序是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先经过草拟-审批-执行,对皇帝和丞相的政令进行审批的只在门下省。由材料“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可以分析魏征任职门下省,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起草诏书的情况,排除;AD 项错误,唐朝以分权得以集权,还是君主专制统治,排除。8A“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 “足够财力进行多年”说明科举制

23、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发展,显然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观念的改变信息,故 B 项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 C 项错误。科举制相对于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 D 项错误。9D 唐朝设置节度使与题干中的变化无关,故 A 项错误。唐朝和宋朝宰相的权力的削弱与百姓想做什么官无关,故 B 项错误。 隋朝开创科举后,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广选人才,但与选拔什么类型的人才无关。故 C 项错误。宋朝重文轻武,所以百姓都想做文官,故 D 项正确。10B 从材料“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24、 、 “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可知宋代严格控制地方财政,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和控制,不能体现军事权集中于皇帝,故 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宋代对地方财政的管控,不能反映出宋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故 C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与加强地方全面控制不符,故 D 项错误。11B 材料“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 B 项正确;行省制是元朝创设的,故 AD 项排除;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故 C 项排除。12C 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也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25、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绝对,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排除;行省制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B 项;郡的设置早就取消,排除 D 项。【点睛】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咨询机构,殿阁大学士不是宰相,故 A 项错误;内阁的设置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 B 项错误;殿阁大学士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 C 项错误;材料“掌权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六部大臣仰其鼻息,不敢与

26、之相抗”反映了严嵩担任内阁大学士期间,权力很大,故 D 项正确。1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选择一些人品端方、字画端楷的官员到军机处当差,9而军机处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机构,让这些人到军机处当差主要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 D 项正确;清朝官员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度,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员的选拔范围,故 B 项排除;C 项是这一诏令的目的,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15C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抗清朝政权,不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故 A 错误;台湾两次移民与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 B 错误;两次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故 C 正确;郑成功

27、收复台湾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 D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被清朝收复两个事件的限制和特点,紧扣材料关键词“这两次移民高潮” ,从共同点出发,学生再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6B 根据材料“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值百抽五”对中国的危害,故 CD 项错误。17C 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

28、均沾”原则,故 C 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 A 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 B 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 D 项错误。18A 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故 A 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 B;“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无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 ,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问题,没有涉及内政,排除 D。19D

29、 要到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才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取悦列强的表现,排除 B;材料中没有突出传统朝贡外交造成天朝上国的观念的信息,排除 C;材料反映清政府外交事务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均初步向国际惯例看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外交的近代化,故选 D。20C 朝鲜以前是清政府的藩国,经常进行朝贡贸易,甲午战争后,朝鲜不在进行朝贡,说明传统宗藩体制破坏,故正确;朝鲜国际地位并没有上升,故错误;朝鲜不属于外交方面事宜,故错误;民族意识与材料无关,故错误。21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

30、的是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之巨祸,但却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 B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 A 项错误;戊戌变法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 C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信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 ,由此定位甲午战争。22C 材料中“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对西洋10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地排外体现了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 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义和团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排除 A 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

31、并没有起到促进历史转折作用,排除 B 项。材料不是从义和团运动性质角度阐述,故 D 项错误。23D 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 D 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 A;“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C 也不合题意,所以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

32、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24A 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材料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 A 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 B 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

33、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 D 项错误。25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孙文几个口号”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偌大的清帝国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而违背历史潮流的清政府必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垮台的命运,所以根据材料的主旨最确切的回答只能是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例如,革命成功并不是重在舆论宣传而是在于革命的口号、革命的纲领一定要顺应历史潮流。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26 (20 分) (1)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王族;同姓王族被分封

34、在重要地区; (或者同姓封国数量多于异姓封国数量;同姓封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首都周围主要是同姓封国,起拱卫的作用;)(4 分)(2)问题:藩镇割据。 (2 分)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 (6 分)(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行省依照犬牙相入原则设置。(6 分)(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 分)【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姓封国多于异姓封国,这说明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王族;从同姓封国主要分布地区

35、来看,同姓王族被分封在重要地区。11(2) “问题” ,依据材料二信息“其后天子弱,方镇强”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藩镇割据;“解决” ,依据所学知识从权、钱、兵等三个角度分析。(3)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并结合所学,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演变线索、行省制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7 (18 分) (1)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 ;以和平交往为主;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

36、理念的国外延伸。 (8 分)(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10 分)【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 、 “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 、 “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材

37、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除到接受西式外交。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 ”可以得出: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的维护国家主权。28.(12 分) (1)从赞扬到否定。 (2 分)赞扬的依据: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 (不同角度,任意两点 3 分)否定的依据:利用宗教发动起义,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农民起义只是改朝换代的工具。(不同角度,任意两点 3 分)(2) 主观动机;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身份立场。 (言之有理,任意两点即可 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