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309.50KB ,
资源ID:97455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745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12301112.doc)为本站会员(medalangle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12301112.doc

1、- 1 -邢台市第八中学 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历史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1.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 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分封遗风宗法观念皇权思想世袭制度A. B. C. D.3.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是( )A.B.- 2 -C.D.4. 韩

2、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5.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6.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

3、的中央一级机构7.图 1到图 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8. 明史载:“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3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9.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

4、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六部 D.军机处10.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1.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

5、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12.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揣揣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13.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

6、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4.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4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15. 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 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 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 40郡;全国 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 97万,人口 450余万

7、。(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16. 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四个儿子,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那么继承王位的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17. 秦朝时期的军 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

8、治体制18. 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9.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5 -20.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

9、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代行省(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命 D.行使权力受 中央节制21. 公元前 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22.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23. 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

10、、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B.政治重心南移速度加快C.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D.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24. 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外朝,由以丞相为代表的公卿大夫构成。汉武帝时,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内朝做出决策。这表明汉武帝时( )A.皇帝勤于政事 B.亲信拥有重要政事的决策权C.相权遭到削弱 D.内朝已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25.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6

11、.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这说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6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27.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28. 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

12、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材料中涉及古代中国的( )A.三公九卿制、察举制B.三公九卿制、 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内阁制、科举制29.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县令和县长都由皇

13、帝直接任命30. 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2、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

14、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材料二 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7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

15、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16、,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8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主题,故 A项错误;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

17、内涵,故 B项错误;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信息,故 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 D项正确。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汉初分封“同姓王”。据此,分析、判断选项,直接判断得出,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进一步分析项“世袭制度”,由题干材料“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可知,其更深层次的意思,即能够体现注重皇权,强调皇帝的独尊,故项正确

18、。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3.答案:C解析:思路点拨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四个示意图分别反映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其次还要注意“首次”,再判断哪个朝代首次分割了相权。答案选 C。4.答案:C解析:解读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要在中央”的含义。“要在中央”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和设置丞相主持国政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内部的权力分配,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属于文化方面,故 A、B、D 三项都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故选 C项。5.答案:C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 转移到母后、外 戚、宦官

19、、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 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 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 C项正确,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宦官、外戚专权。6.答案:C- 9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自然谈不上对相权的制约问题 ,故 A项错误。内阁拥有票拟之权,但无法对皇权进行制约,故 B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内侍机构,故 C项正确,D 项错误。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据

20、唐朝与明朝中央官制的变化可知,明朝废除了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而本 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 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不符合题意,A 项排除;B、D 两项属于表面现象,不符合题干“本质问题“的要求,排除。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内阁首辅的命运受皇帝控制,内阁附属于皇权专制,A 正确。B 错误,因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C 错误,宰相制度已经废除。D 错误,因为内阁地位不高,六部不受其控制。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满、汉大学士”可知是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

21、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跪受笔录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后,经皇帝审批,即传达执行。故答案为 D项。中书省、枢密院在清朝已废置,排除 A、B 两项;内阁在清朝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不参与军国大政,排除 C项。10.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不断加强,C 项正确;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项;B 项的错误在于“产生的前提”,分散 的小农经济是专制权力产生的经济基础;D 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11.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 权威,故 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

22、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 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 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 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显示内阁职权有限,并不能代理丞相职务,故 A项错误;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 B项错误; 材料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说明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助理政事, 故 C项正确;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但没有决策权,故 D

23、项错误。13.答案:A解析:B 项前半句对,后半句错误,因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表现,所以因果关系弄错了;C行省制度不是满洲族的政治创新,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创新;D 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CD,正确选项为 A。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通过分封制实现权力重构,故 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但并不能表明是分封制的并始,故 B项错误;根据所学,西周的基本政治原则,应堤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只是其在政治上的表现,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 D项正确。15.答案:B- 10

24、-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 B项正确、C 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 两项排除。1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B项正确。甲、丙、丁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故 A,C,D项错误。1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朝议来看这是考查中央政权组织所以排除 A,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

25、于军政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所以答案选 B。C、D 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政权组织的运作18.答案:B解析: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19.答案:C解析:从材料“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可知该学者评价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选 C项。20.答案:D解析: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节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 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行省的权

26、力,而是强调其权力受到节制,故 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 B项错误;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 C项错误。21.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与史实不符。22.答案:C解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指商朝时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将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 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 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 项与史实不符。23.答案:C解析: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

27、、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表明宗法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 A项错误;B 项与史实不符,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故 B项错误;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 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体现宗法制遭到破坏,出现诸侯集权趋势,故 C项正确;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与分封制无关,故 D项错误。24.答案:C解析:25.答案:C解析:- 11 -26.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可知,大、小宗之法的实行目的在于稳定统治秩序。27.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

28、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D 项表述精确。28.答案:C解析:2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因为“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评论,“史识”是修史的见识,所以题中 A、D 项是史实,B 项是史论,C 项是史识。故选 C项。3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宋太祖设立参知政事、三司等措施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成祖则设立内阁以加强皇权。故选 C项,不选 A、B 两项。科举制、行省制均确立于汉代以后,不选

29、 D项。2、材料题31.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第一小问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 信息“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来概括。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汉之刺史不能用本地人”“属吏必为

30、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这一角度来回答。3.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央地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32.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措施:军事: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行政:削实权,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制钱谷,地方赋税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3.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