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20.50KB ,
资源ID:97595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759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澄城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基础知识检测试题三201901070160.doc)为本站会员(figureissu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澄城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基础知识检测试题三201901070160.doc

1、- 1 -陕西省澄城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基础知识检测试题(三)一、选择题(共 35 个题,每个题 2 分,共 70 分)1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 ”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A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B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C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D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2按照英国权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

2、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A国王依然掌握实权 B下院成为权力中心C资产阶级主导政权 D形成三权分立机制319 世纪英国政治家评论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A国王是国家元首 B国王“统而不治”C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D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419 世纪 30 年代初,英国工业资本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

3、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A要求政府重视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B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C当时议会中的议员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D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自身的政治权利5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直到 1760 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为- 2 -A 大宪章的签署 B 权利法案的实行C两党政治的出现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6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

4、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利;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指挥的怪物。 ”这里的“怪物”是指A联邦体制的国家 B邦联体制的国家C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7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 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 ,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利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5、势力8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2017 年 1 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 )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A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C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91801 年,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从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手中接过政权,在总统就职演讲时说“意见的差异并不就是原则的差异。我们遵守同一原则的弟兄们,曾被加以各种不同的称号。我们都是共和派,我们都是联邦派” 。以下关于美国两党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美国两党之间既竞争又妥协,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B美国两党之间互相制约和监督,有利于政局的稳定C美国两党在内外

6、政策和治国方略的差异基本上消失D党派意见并无原则差别,允许不同党派意见的存在10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A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B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3 -C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D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11875 年初,因为宪

7、法条文中写有“共和国”字样就数次被否决。议员瓦隆巧妙地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员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 7 年,可以连选连任。 ”结果,瓦隆修正案以 353:352 票获得通过。此事件主要反映了A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权力中心 B宪法的内容具有很大伸缩性C法国对制定宪法重视不够 D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1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 B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C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 D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131850 年普鲁士宪

8、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 , “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 , “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A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 B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征C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4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否决权15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

9、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 1849 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16 “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_,而终于_,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文中横线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4 -C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义和团运动17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

10、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在对外交往中,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 10 年, “天朝”50 余次,“中国”不满 10 次;道光十六年(1836 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 次, “中国”5 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天朝”6 次, “中国” 14 次, “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这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19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

11、充分的革命性, “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201907 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了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巡抚声名狼藉,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 B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21 “它为各省树立了独立的旗帜,推动各地纷纷起来进行推翻满清统治的斗争;它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

12、,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 ”材料描述的是A黄花岗起义 B湖北军政府的成立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 临时约法颁布22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 ”莫里森报道的事件A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B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5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231916 年 3 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 月 21 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 “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 ”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

13、潮流 D 临时约法得到恢复241919 年 5 月 31 日, 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25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 ,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奋斗目标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26192

14、1 年底至 1922 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 1923 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27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 、“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 、 “肃清反革命派” 、 “拥护革命中心力量” 、 “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全城几乎成一口号世界矣” 。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A武昌起义获得成功 B

15、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C中共取得革命领导权 D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2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6 -C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D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29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下面对“八七会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B为中国民

16、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C滋生了“左”倾思想倾向 D在危机关头稳定了党的思想和组织30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于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没有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中国共产党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开展土地革命C创建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31笔记复习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是小梅的历史笔记,据此,你认为小梅记载的是地点事件: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那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如今,那里有一所以那座山而

17、命名的省部共建大学A延安 B南昌 C井冈山 D黄山32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 “红军是抗日的武装!” “蒋介石是卖国贼!” “打倒国民党政府!” “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宣传标语口号A服务于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B已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C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32017 年元月教育部发文要求落实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 “十四年抗战”始于A华北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34一位国民党将领曾评价某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

18、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但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期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 ”这一事件是A长征结束 B重庆谈判 C北平谈判 D开国大典- 7 -35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二、论述题36.(18 分)史料:下列两段材料分别摘自 17 世纪末和 19 世纪后期欧美两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未经

19、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 材料二:“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史论:材料三:民主要真正实现必需做到“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并重。 “原则民主”体现了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 “程序民主”体现了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

20、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材料题史料研究、史论探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班同学在学习欧美近代民主政治时就是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依据这两部文献欧美确立了什么样的政治体制?(4 分)(2)上述两部文献对国家权力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规定?有什么共同影响?(6 分)- 8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主实现“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主要表现。 (4 分)你是如何理解“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2 分)(4)综合上述史料研究和史论探讨,欧美民

21、主政治具有哪些特征?(2 分)3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是 1997 年由日本一些右翼学者成立的团体。其编撰的 2006 年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被文部省审定为“合格” 。新历史教科书中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之处俯拾皆是,这样一本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拿到日本中学的课堂上去,显然对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将产生误导。负责审定通过、拥有教科书出台最终决定权的日本政府居然对这样一本教科书放行,不禁让人怀疑日本政府对历史的基本认识。以下为该教科书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一、 “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

22、关系。 ”二、 “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满洲事变发生。 ”三、 “满洲国是中国大陆上第一个近代法制国家。在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的口号下, 满洲国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等大量涌入。 ”四、 “1937 年 7 月 7 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五、 “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

23、 1937 年中日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六、 “中国在走向国内统一的过程中,要求排斥通过不平等条约拥有在华权益的外国势力的动向趋于高涨。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表现,但因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 9 -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日趋过激。对于不断扩大势力的日本,中国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变得十分活跃。 ”从以上材料中任意找出三处错谬,并简要说明理由。澄城中学高一年级基础知识检测(3)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 【答案】A2 【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 “上院代表是大贵族,

24、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等信息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故 A 项正确;“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可看出下院不是权力的中心,故 B 项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国王而不是资产阶级掌握实权,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 D 项排除。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依据材料“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可知,英国国王的权力实际上受到宪法的制约,体现出国王“统而不治”的政治特征,故选 B。A、C 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依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议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中心,故 D 项错误。4 【答案

2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1832 年改革。 “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议会改革,增加在议会中的席位,扩大政治权利,故选 D;材料无法体现 A、B 两项,C 项不符合史实。5 【答案】D- 10 -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颁布的背景。材料“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即缺乏具体、统一的政府的原则;材料“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利” 、 “头脑听从指挥” ,体现地方权力高于中央的特点;可见美国政治家麦迪逊所说的“怪物”应是美国独立之初实行的松散的邦联体制,故选 B。联邦政体体现了中央集

26、权的原则,故 A 项错误;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故 C 项错误;民主共和制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故 D 项错误。7 【答案】B8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制的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材料未提及选民、国会的问题,A、B 两项均排除;材料未涉及总统和州政府之间的关系,D 项排除;材料中提及美国总统的移民入境行政命令,联邦法院法官宣布其违宪,可见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受到联邦法院法官的制约,直接表明总统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C 项正确。9 【答案】C10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因为当初制定宪法的开国元勋们几乎一致视党争为洪水猛兽,对政党政治不屑一顾,乃至深恶痛绝

27、,作为美国现代政治重要元素的政党制度,在美国宪法中没有丝毫表述,故 A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众议院是根据公民人数组成的,众议员代表着选民的利益,人口多的州众议员也多,参议院是来自各州的,每州两人,总数一百人,参议员代表着各州的利益,故 B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宪政发- 11 -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是以保障民主为根本出发点的,人民权益的保障是其必然组成部分,故C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所述三个观点来看,政治妥协保证了美国的宪政民主从机制层面得到了落实,故 D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国 1875 年宪法。材料反映了 1875 年之初宪法因有“共和

28、国”字样数次被否决;后来议员瓦隆提出了由参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选举总统、总统任期 7 年且可连选连任的宪法修正案,最后以一票的优势通过了宪法。可见宪法修正案体现了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与斗争,反映了宪法内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故选 B。依据宪法的内容,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法国并非总统制共和国,故 A、D 错误;材料中宪法经过艰难进程才被通过,可见法国对宪法的重视,故 C 错误。12 【答案】A13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材料强调德国的行政权归国王,立法权由议会行使,选民有选举权,具备了代议制的某些特征,B 项正确;A、C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

29、除;德国的国王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不是统而不治,D 项排除。14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 德意志帝国宪法也规定实行联邦制。按照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实,立宪是虚,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德国内阁对皇帝负责,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德国议会受制于皇帝和宰相,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15 【答案】C- 12 -16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据材料“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和所学知识可知,“此一自强运

30、动”是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洋务运动时间不符,故排除。1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材料“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反映了 1900 年直隶、山东义和团运动空前高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引起帝国主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见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是针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故选 D。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18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材料信息不能

31、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升降与否,A 项排除;“道光十八年”是 1838 年,此时洋务思想还没有出现,B 项排除;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是在鸦片战争时,C 项排除;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数的逐渐减少和“中国”使用次数的逐渐增多分析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并渐趋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D 项正确。19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按农村人口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彻底摧毁地主所有制,消灭地主剥削,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

32、了发展的场所,故 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所追求的是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不符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 B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相矛盾,故 C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根本无法实行,没有实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故 D 项错误。20 【答案】B21 【答案】B- 13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它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 B 项说法正确;A 项说法与材料“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不符,黄花岗起义并未建立政府,可以排除;C 项说法与材料“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不符,可以排除;

33、D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政治方面,不是法律角度。本题答案为 B。22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据材料“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 C 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故 B 项错误;此时皇帝已经下台,清政府已经灭亡了,故 A、D 两项错误。23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革命派掌握全国局势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袁世凯放弃帝制

34、,要求恢复责任内阁制,可知民主共和成为潮流,故 C 项正确;临时约法并未得到恢复,故 D项错误。24 【答案】A25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排除 A;题干没有涉及决定参加共产国际的相关内容,排除 B;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排除 D;中共“二大”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故 C 正确。26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据所学可知,中共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样,国共两党就

35、能够在孙中山这面颇有号召力的革命旗帜下,通过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加速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这既有利于国民党的改造,使国民党获得新生;又有利- 14 -于共产党走上更广阔的政治舞台,得到锻炼和发展,故 A、C、D 项排除;结合当时国共两党的影响力与力量上的对比可知,国共合作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 B 项正确。27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由“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 “革命联合战线”可知,这次斗争发动了广大群众并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1926 年 9 月初,北伐军攻入吴佩孚实力重镇武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武汉成为革命中心。故本题选 B 项。28 【答

36、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国民革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国民大革命开始之前就实现了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并没有促进国共两党的进一步合作,故排除 A;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故排除 B、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选 C。29 【答案】B确道路,1928 年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故 B 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八七会议”清算了右倾错误,但受共产国际和苏联“城市中心论”革命道路的影响,开始滋生了“

37、左”倾思想倾向,故 C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 “八七会议”在危机关头稳定了党的思想和组织,故 D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30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符合“民生主义”的内涵,故 B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与“民生主义”无直接联系,故 A、C、D 三项错误。31 【答案】C32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根据题干中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宣- 15 -传工农红军的性质和宗旨,而且这个时期红军的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 ,据此判断

38、这是土地革命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并且这是长征途中的宣传,是“长征是宣传队”的验证之一,A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红军是否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B 项排除;材料中既有“红军是抗日的武装”也有“打倒国民党政府” ,红军的任务即反侵略也反封建,不能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项排除;材料中的口号“蒋介石是卖国贼”不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 项排除。3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直到“十四年”后的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故选 C。华北事变发生于

39、 1935 年,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均发生于 1937 年,与“十四年抗战”不符,故34 【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 “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 “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等可知“胜利”指的是抗战胜利,故 A、D 项不符合要求。再结合关键信息“双喜临门” “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等可知这一事件应是重庆谈判,故排除 C 项,B 项正确。3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中学者所述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获得民主解放两大目标,特别是使社会底层的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最接近胜利应在解放战争时出现,故选 D。1927 年国民革命最

40、终失败,故 A 项错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各有侧重,也没有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故 B、C 项错误。36.论述题(18 分)(1)英国权利法案 ; 1787 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共和制。(4 分)(2)材料一界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材料二界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6 分)(3)原则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程序民主: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4 分)理解:学习英国的议会制;成功地实践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等学说。 (2 分)(4)选举;议会立法;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 (2 分)- 16 -37

41、.(12 分)本题考查近代的中日关系,考查考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和辨析史料的能力。错谬一:关于甲午战争的原因,日本教科书将其归因于清政府不想失去朝贡国朝鲜而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实际上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为解决国内资源短缺束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而推行的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这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侵华战争。错谬二:关于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日本将其归结于中国反日运动激化和国民党进逼、苏联威胁的无奈之举,实际上是日本在经济危机的重击之下,为转移日本国内矛盾,摆脱经济危机,蓄意侵占东北,挑起事端进而发动侵略战争。错谬三:关于“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认为在“伪满洲国”内法制健全,人民生活水平高,经济增长迅速,而实际上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推行奴役统治,使东北人民生活在其侵略铁蹄之下,这是日本为掩盖其侵略罪行,欺骗国际舆论而扶植的傀儡政权。错谬四: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认为是中国军队首先开枪、挑衅日本而引起的,而事实上是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蓄意制造事端而引起。错谬五: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一再否认这个事实,而实际上现存大量史料可以证明日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错谬六:关于中国的“抗日民主运动”日本认为这是受苏联暴力革命和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的过激反应,而实际上这是在日本紧逼之下,中华民族为实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而进行的爱国壮举。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