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8657.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远约 第1篇:传输帧格式.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04414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79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8657.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远约 第1篇:传输帧格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GB T 18657.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远约 第1篇:传输帧格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GB T 18657.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远约 第1篇:传输帧格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GB T 18657.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远约 第1篇:传输帧格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GB T 18657.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远约 第1篇:传输帧格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33.200F 21暑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s/T 18657.1-2002idt IEC 60870-5-1:1990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篇:传输帧格式Telecontrol equipment and systems-Part 5:Transmission protocols-Section 1 :Transmission frame formats2002一02一22发布2002一08一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GB/T 18657.1-2002目次前言。,mIEC前言。v引言. I1范围和对象。12引用标准二:.。,23远动系统中数据

2、传输的要求-,.23.1高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二.23.2短的远动传输时间(见IEV 371-08-16),23. 3支持面向比特(编码透明性)的数据传输,24数据完整性的定量评价34.1远动系统对数据完整性的定量要求35传输效率的定量评价。二46传输规约规范. 56.1物理层(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 )56. 2链路层5附录A(标准的附录)信号质量监视对传输效率和数据完整性的影响。15附录B(提示的附录)数据完整性和传输效率的定量评价,.17GB/7 18657.1-2002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IEC 60870-5-1:1990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篇:传输帧格式。90

3、年代以来,国际电工委员会57技术委员会为适应电力系统(包括EMS,SCADA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及其他公用事业)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传输规约。这些规约共分5篇,我国等同采用它们,将其制定为GB/T 18657系列标准,即:GB/T 18657. 1-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篇:传输帧格式(idt IEC60870-5-1:1990)GB/T 18657. 2-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2篇:链路传输规则(idt IEC60870-5-2:1992)GB/T 18657.3-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3篇:应用数据的一般结构(idtIEC 6087

4、0-5-3:1992)GB/T工8657.4-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4篇:应用信息元素定义和编码(idtIEC 60870-5-4:1993)GB/T 18657. 5-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5篇:基本应用功能Gdt IEC60870-5-5:1993)本标准是其中的第1篇。GB/丁18657系列标准还包含一些配套标准。近年来,我国已采用制定或正在制定其中以下配套标准:DI,/T 634-1997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neq IEC 60870-5-101:1995)DL/T 719-2000电力系统电能累计量传输配套标准(idt IEC 60870-5

5、-102:1996)DI丫T 667-1999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idt IEC 60870-5-103:1997)IEC 60870-5-104:200。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4篇:采用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的IEC 60870-5-101网络访问基本标准是制定和理解配套标准的依据,配套标准都要引用基本标准,等同采用基本标准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标准,实现远动设备的互操作性。GB/T 18657系列标准涵盖了各种网络配置(点对点、多个点对点、多点共线、多点环型、多点星形),各种传输模式(平衡式、非平衡式),网络的主从传输模式和网络的平衡传输模式,电力系统需要的应用功能和应用信息

6、,是一个完整的集,和IEC 61334、配套标准DI/丁634,DL/T 719,DL/T 667,IEC60870-5-104一起,可以适应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各种网络配置和各种传输模式的需要。本标准的编写格式、技术内容和IEC 60870-5-1相同,但也有以下两点差异;-IEC 60870-5-1中很多图没有编号,容易引起误解。我们按GB/T 1. 1要求将所有的图编号。-IEC 60870-5-1将.引用标准”列人其前言中。我们按GB/T 1. 1要求将它改列为第2章。原有的第2章为“对象”,和第1章“范围,合并为“范围和对象”。其他各章各条编号仍和IEC 60870-5-1一致。本标准的

7、附录A为标准的附录,附录B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和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ca/T 18657.1-2002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文恕、张秀莲、张长银、胡达龙、刘佩娟、林庆农、郭进。本标准于2002年首次发布。本标准由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GB/r 18657.1-2002IEC前言1)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关技术问题的正式决议或协议尽可能接近地表达了对涉及问题的国际间协商一致的意见,因为每个技术委员会都有关注的国家委员

8、会代表参加。2)这些决议或协议以国际标准、技术报告或指导文件的形式出版,作为建议供国际使用,并在此意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接受。3)为促进国际间的统一,各IEC国家委员会同意在最大可能范围内直接采用IEC国际标准作为他们的国家或地区标准。IEC标准与相应国家或地区标准间任何不一致处,应在后者文字中明确指出。国际标准IEC 60870-5-1由IEC第57技术委员会一电力系统控制及通信委员会一编制。本标准以下列文件为基础:六月法投票报告一二月过程投票报告57(C0)3157(C0)5057(0)3757(C0)5457(C0)4057(C0)45本标准投票通过的情况可见上表中的投票报告。中华人民共和

9、国国家标准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篇:传输帧格式Telecontrol equipment and systems-Part 5:Transmission protocols-Section J :Transmission frame formatscs/T 18657.1-2002idtIEC 60870-5-1:1990引言本标准着重于远动系统中数据传输的要求和条件,描述了满足这些要求的途径。采用了满足远动系统要求的数据传输规约的现行标准。ISO-ITU-T开放系统互联(OSI)的参考模型将通信分成七层。本标准规定了最低两层.即物理层和链路层。特别是本标准规定了符合数据完整性级

10、别的比特串行帧传输的帧格式。GB/T 18657.2-2002远动设备与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2篇:链路传输规则规定链路层和更高层的标准。它包括帧内数据内容的安排,即各种传输模式,各种链路和网络配置中的服务。过程监视和控制功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大的系统数据一致性。即过程变量的状态和它在远动系统数据库中的镜像没有差别。由于有关过程状态信息的延时以及环境噪声或者元件失效使信息错误,这个最终目的不能完全达到,但是期望通信能够维持一个高度的系统一致性。为此数据传输方法将支持高等级可靠的和高效率的信息吞吐量,特别对于短的和紧急的报文有用的带宽是有限的,在给定的带宽下数据完整性和传输效率这两个量是评

11、价远动规约的尺度在一个不完备的环境中,高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传输效率是互相矛盾的,提高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可以用降低信息流的速度方法实现。因此在分析要求的基础上要在这两个特性之间寻找一个可以接受的折衷。进行分析处理预测是对所要求的特性的客观的量度。数据传输仅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功能。整个系统设计时应正确地选择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完整性的要求,即全部系统的参数必需匹配。除了对传输速度和传输完整性之间作出要求的折衷外,还有如下条件影响远动规约的选择,如图1所示。范围和对象本系列标准用于具有比特串行数据传输的远动设备和系统,用以对地理广域过程的监视和控制。本标准规定了具有单工和双工链路规约,报文传输工作的窗口尺

12、寸为1的异步数据传输。注:以后的描述中,有时把比特称为位本标准规定了由链路层和物理层提供给远动应用服务的基本要求。在满足规定的数据完整性要求J清况下,特别规定了可变帧长或固定帧长的数据帧的编码、形成和同步。规定的分组码适合于比特串行帧在二进制对称传输通道上传输。该二进制对称传输通道采用无记忆比特编码方法。这意味着每一个传输比特的信号规范和在这一比特之前所传输的信号无关。一卫卫担塑远i型二些丝夔喂友丛外。正查乡缪其他的教据传输服务(例如数字脉冲宽度调制DPDM,HDLC等)和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纽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02-22批准2002一08-01实施IcB/T 18657.1-200

13、2口尺寸大于1的全双工链路规约。要求的数据完整性功能性要求要求的要求的可用性响应时间毓i?RfAft网络特性网络配置带宽(传物速度比特差错率文数量(系统规模)双向数据通路令建议的规约(监视/监视和控制系统)图1影响远动规约选择的因素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SO 3309:1984信息处理系统数据通信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过程帧结构IEC 60050(371):1984国际电工词汇第371章远动IEC 60870-1一1.1988 iciJIi$V,

14、P AM: Msi3h,s null m 1 U.-IRKA3远动系统中数据传输的要求依据远动系统的基本目的和特定的环境条件,数据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I1高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例如电磁干扰、不同的地电位、元件老化和发生在传输通路上的其他的扰动源和噪声,为了保证数据正确传输,应提供有效的报文保护以对抗:不可检出的比特差错;由于同步差错引起的不可检出的帧差错;不可检出的信息丢失;得到非所期望的信息(即噪声模拟产生了报文);相关的信息的分离或骚扰。12短的远动传输时间(见IEV 371-08-16)在有限带宽和不确定的噪声特性的传输路径上,特别是对于事件启动的报文,应用高效的

15、帧传输规约以实现短的信息传输时间。3.3支持面向比特(编码透明性)的数据传输对用户数据无编码限制的要求。数据链路规约可从数据源接收和传输随意的位序结构。GB/T 18657.1-20024数据完整性的定蛋评价信息传输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的定量规范由构成非数据完整性的内容评估。接收方有两个因素产生非数据完整性,即:1)残留差错率(IEV 371-08-05)残留差错率=未检出错误的报文数/发送的全部报文数2)残留信息丢失率(IEV 371-08-09)残留信息丢失率二未检出丢失的报文数/发送的全部报文数应强调,仅是未检出的差错率和信息丢失率才构成信息传输的非完整性。检出的差错和丢失由预先定义的策略

16、处理,例如自动重传或报告用户。它们可能影响系统整体的可用性,但数据传输规约已履行了它的功能。4.1远动系统对数据完整性的定量要求为远动数据传输定义了三种不同的数据完整性级别:11,12和13。每一种级别的使用和数据的特征密切相关。图2的曲线代表这三种级别的残留差错率R的上限值和比特差错率的关系(见IEV 371-08-01),曲线在比特差错率为p=0. 5处结束,这时接收的任意比特只是噪声而不是信号。比特差错率p8个信息位,1个偶校验位,1个停止位(二进制1).R3一帧的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R4如按R6检出了差错,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需33位。R5用户数据序列由1个八位位组的校验和(

17、CS)结束。校验和是全部用户数据的八位位组的算术和,不考虑进位位(模256和)。R6接收方校验:对于每个字符:校验启动位、停止位和偶校验位;对于每帧:校验启动字符、帧校验和及结束字符;检出一个差错时,校验按R4的线路空闲间隔。若这些校验有一个失败,舍弃此帧,否则将它传送给用户。6.2.4.2.2用户数据帧长可变的FTl. 2格式用户数据的帧由1个启动字符、指明用户数据的八位位组数的两个同样的字符I第2个启动字符、用户数据、校验和(CS)及结束字符组成(见图5),CB/T 18657.1-2002线路上的位序一10 11字符最低位:启动字符启动字符区0 0 0 1 0 1 1 0口口匡L口口匡L

18、重复口口匡0 0 0 I 0 1 I 0口口匡口口区口口匡口口自:口巨巨口校验和匡匡口0 1 1 0 1 0 0 0巨厅图5用户数据帧长可变的FTl. 2帧格式I,为二进制数,范围为。255,传输规则:R1,R2,R3,R4和R5见6.2.4.2.1,R6接收方校验:对于每个字符:校验启动位、停止位和偶校验位;对于每帧:校验帧的报头中开头和结束的规定的启动字符;识别两个长度字符;每帧接收的字符数为L十6;帧校验和;结束字符;检出一个差错时,校验按R4的线路空闲间隔。若这些校验有一个失败,舍弃此帧,否则将它传送给用户。6.2.4.2.3单个控制字符的帧格式定义了两种单个控制字符(图6).线路上的

19、位序控制字符1。1。1。1 1,线路卜的位序控制字符2:图6 FT1. 2单个控制字符的帧格式GB/T 18657.1-2002单个控制字符可用于传输特定的控制信息,例如肯定认可。这些控制字符的应用在IEC 60870-5-2中说明。6.2.4.3格式FT2:海明距离为4的帧格式每帧以启动字符(1个八位位组)开始。定义了两种不同启动字符(图7),启动字符1启动字符2图7 FT2启动字符这两种启动字符的应用由过程规约标准的定义说明。6.2-4-3.1固定长度的FT2帧用户数据帧在每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数据块后附加1个八位位组的数据块校验序列(图8)e线路上的位序一JRACL一刁Jl位位组启动

20、字符一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校验序列l用户数据八位位组12;数据 MEII15最多校验序列用户盆据八位位组数据块n15最多校验序列图8固定长度的FT2帧格式传输规则:R1线路空闲状态为二进制toR2每一帧第一个八位位组为启动字符。R3多至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之后跟随一个校验序列的八位位组。R4校验序列为由多项式,+zs+rs+z2+l生成的码,在最低位补上按照数据块的所有比特的偶校验位,再将由此生成的校验序列的八位位组取反。CB/T 18657.1-2002R5按R6检出一个差错时,如每帧的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最大数LG45,则线路空闲间隔最小为L-3个八位位组;如L-45,则线路空闲间隔最小为4

21、8个八位位组。R6接收方校验信号质量、启动字符、校验序列、帧长,以及,如检出一个差错,校验按R5的线路空闲间隔。若这些校验有一个失败,舍弃此帧,否则将它传送给用户。6.2-4-3.2可变长度的FT2帧可变长度的帧的第1个数据块(报头)为固定长度,以启动字符开始,以校验序列结束,包含多至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图9),线路上的位序一最高位一刁、位位组启动字符长度L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校验序列一l用户数据八位位组一一1数据15 IR多一校验序列一l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数据块n巧最多图9可变长度的FT2帧格式固定长度的报头中的长度字符指明帧体中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数目。传输规则:Rl-R6见6.2.4.3.1

22、04.4格式FT3:海明距离为6的帧格式每帧以启动字符开始(两个八位位组),定义了两种启动字符:启动字符1: 0 0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0 0启动字符2: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1 1 0 1这两种启动字符的应用由过程规约标准的定义规定。4.4.1固定长度的FT3帧固定长度的FT3帧的帧格式见图10.CB/T 18657.1-2002线路上的位序一、位位组最高位启动字符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校验序列I2.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技验序列;用户数据八位位组;11数据16 Al校验序列I2图1。固定长度的FT3帧格式传输规则:R1线路空闲状态为二进制toR

23、2每帧开始的两个八位位组为启动字符。R3多至16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之后跟随一个16位的校验序列。R4校验序列为由多项式x16 + z1a+az+zl+a+ze+rs ors +r+ 1生成的码。再将由此生成的校验序列的16位取反。R5按R6检出一个差错时,如每帧的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最大数L48,则线路空闲间隔最小为54个八位位组。R6接收方校验信号质量、启动字符、校验序列、侦长;检出一个差错时,校验按R5的线路空闲间隔。若这些校验有一个失败,舍弃此帧,否则将它传送给用户。6.2-4-4.2可变长度的FT3帧可变长度帧的第1个数据块(报头)为固定长度,以启动字符开始,以校验序列结束,包含多至1

24、6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见图11),GB/T 18657.1-2002线路上的位序一最高位启动字符1z长度;!1数据块0固定is 109;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校验序列iz用户数据八位位组;!1数据块iz一校验序列;可变长度的体用户数据八位垃组校验序列图11可变长度的FT3帧格式固定长度的报头中的长度字符指明帧体中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数。传输规则:R1-R6见6.2.4.3.1,6.2.5采用断续载频的传输通道的同步“线路空闲”状态的特征是断开载频。接通载频后,在开始第一帧之前应传输至少m个静止位。这m个静止位足以使接收载频稳定。传输了最后的帧以后,在断开载频之前,应传输一个静止位(.1. o注采用断开载

25、频表示线路空闲状态时,在顿中检出差错后.线路空闲间隔的持续时间可以低于6.规定的值626各种级别格式的主要应用领域海明距离为2的FTl. 1级别帧格式主要用于数据完整性要求低的简单的循环刷新系统。海明距离为4的FT1. 2和FT2级别帧格式主要用于数据完整性要求高的控制系统。FT3级别帧格式用于数据完整性要求要求特别高的系统。6.2.67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约的使用ISO 3309定义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约HDLC不是无记忆的,基本上用于同步数据传输。它适用于窗口大于1的全双工通道操作。采用HDLC的帧需要作一些修改。未经修改就将HDLC规约用于可变帧长的帧,其抗不可检出差错的海明距离仅为1。这

26、意味着每帧的一个差错可能产生一个不可检出的报文差错。采用增加冗余度以及附加可变帧长的监视,或仅允许固定帧长,就可以将海明距离增加为2。为了达到数据完整性级别12或者I3需在链路层以上的层规定适当的传输过程,这将进一步降低传输效率。14CB/T 18657.1-2002附录A(标准的附录)信号质最监视对传输效率和数据完整性的影响(参见第5章:传输效率的定量评价和6.1:物理层)数据传输需要传输信号码元。信号码元由物理参量的变化实现,如幅度、频率、相位和脉冲持续时间的变化等。这些参量的值的误差由接收器监视,应限定在离散的容差以内。如参量容差超过了规定值,接收器应发出检出质量差错的信号。信号质量容差

27、规范、它的实现以及采用的同步方法决定了信号噪声比和比特差错率(不可检出的比特倒置率)以及采用的电路比特删除率(质量差的比特率)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测量或用简单的通道模型计算。例如、基带二进制传输通道中的监视信号畸变容差的效果可用以下方法计算。二进制传输通道中,如比特符号在一个比特的中心由单次扫瞄脉冲译码,就没有信号质量监视。如比特信号变换的畸变超过一个比特持续时间的50,就发生比特差错(见图Ala).假设噪声的正态零平均(高斯)分布的归一化有效值:二1,比特差错概率p=erfc(T/(2了厄.)接收正确比特概率q=1-p4q,:一(了卜卜2司一du(A1)为误差函数的补码。如在每个比特中以

28、3个不同的时间间隙的信号质量监视替代在每个比特的中心单次扫瞄的监视(图Alb):一个时间间隙q : -D(q簇D,表示信号变换畸变的允许范围,两个时间间隙r: (-T十D)(二毛-D和D(Y(T-D),表示信号变换的畸变超出了允许范围如信号变换发生在时间间隙q以内(士D),译出的比特可能为正确的或错误的。如信号变换发生在两个时间间隙r中的一个,就检出一个坏的信号质量。这时,接收差错比特的概率p和接收正确比特的概率q分别减小为:p二erfc(T一D)/一erfc(T+。)/1/2+erfc(2T一D) /刁一erfc(2T+D)/、万十一,二1一erfc(D/、万)畸变大于T+D I引起的比特删

29、除r仅和极高的噪声(p-0. 5 )有关,评价信号畸变容差宽度士D的作用时,可以忽略。为简化,仅取pI的关系式头两项构成减小的比特差错概率,pI和q可以表示为原来比特差错率p(式A1)的函数:pI、erfc2(1一D/T)erfc (p)叮,=1一erfc(2D/T)erfc- (p ) 式中:y=erfc- (z),表示误差函数s=erfc必的补码的倒置。这两个关系式描述了二进制对称删除通道,它对每个比特提出三种可能评价,即:4正确比特;户比特差错(即不可检出的比特倒置);Cs/T 18657.1-2002r比特删除(即坏信号质量),r=1一厂一丫。由一个或多个判决门限对信号畸变进行监视的以

30、上分析举例,也相应适用于各种通道编码方法的其他信号参数的容差范围的监视。信号质量监视对传输效率和残留差错率的影响见图A2。图中FT2分组码数据块长度n=128 bit,按下述三种情况译码:无信号质量监视(信号畸变容差士500o),粗略的信号质量监视(信号畸变容差士40%),严格的信号质量监视(信号畸变容差士30%)0曲线显示随着可接受的信号质量的容差宽度的减小,残留差错率显著降低,但以传输效率降低很多为代价。在所有各种情况里,最大的残留差错发生在传输效率为零的比特差错概率中。PfM信号-2T一T一T12 0 T/2一D +D信号崎变概率密度函数-2T一T一T/2 0 T/2 T 2T-2T一T

31、T 2T判决范围:9:正确比特P:比特差错无信号质量监视:容许崎变范围150%9,:正确比特v:比特差错r,:别除比特有信号质量监视:容许崎变范围D1,格式级别FT1. 2的残留差错率因算术校验和字符降低的系数约为。.5,因正确的启动和结束字符的监视降低的系数为Q,,如为每帧中除校验和字符外增加的控制字符数。降低后的残留差错率为:R (FT 1. 2 )=0. 5R(FT1. 2)q固定帧长情况下:s=2(1个启动字符,1个结束字符)。可变帧长情况下:s=5两个启动字符,两个指明帧长字符,1个结束字符)。图B1表示固定帧长为1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FT1.2,i=1)和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F

32、T1. 2,i=15)的残留差错率B2.2帧传输效率的量度EFT(FT1. 2)=8i/11(i+s+1)qua+,+u式中:用户数据八位位组数;s每帧中除校验和字符外增加的控制字符数。图B2表示帧长为1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FT1.2,i=1)的帧传输效率和固定帧长为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FT1.2,i=15)的帧传输效率。18CB/T 18657. 1-2002B2.3采用的原因格式级别FT1. 1和FTl. 2可以和大多数个人计算机、其他计算机、处理器和标准测试设备的硬件兼容;可以容易和经济地集成到小的廉价的设备中;以相同的硬件支持和其他常用的外部设备(如绘图仪、打印机、VDU终端等)进

33、行通信的通信软件;不需为比特同步增加其他硬件;无信号质量监视时残留差错率低,尤其在高比特差错率时如此(见图BI) ,注:在一帧内连续传输字符且每个字符采用8位加奇偶位(不是常用的7位加奇偶位或8位不加奇偶位)的规则要求特别注意主操作系统和相应的比特串行通信驱动软件B3格式级别FT2-8i +AA=Ai工,S-8A比特一一比特校孩序列-(8i+8,8i)码,i=1,2,3.15;海明距离d=4;生成多项式z+z+x,+i,+1;扩充一个偶校验位;全部校验位取反。B3.1采用的原因数据完整性级别12的帧传输效率最高(见图B2);是性能要求严格又比较方便的格式;帧格式(多个八位位组格式)适用于一些标

34、准的同步多点共线数据链路;由规定的多项式生成和1个偶校验位扩充的BCH码定义的(128,120)非循环最佳码,海明距离为4,可包含120个信息位,即15个信息八位位组。在采用8个校验位、海明距离d=4的分组码中这种数据块的长度最长;规定的生成多项式选自全部现有的18个7阶不可约的多项式集,其4比特差错的不可检出的差错图像数在缩短的数据块长度n=16和24 bit时最小; 8个校验位取反改善了抗同步滑动差错的保护,并使每个分组码的最小码重为2,每个分组码中至少有一次比特变换B3.2数据完整性的量度在128比特的非缩短的分组码中,包含e比特差错的不可检出的比特差错图像数为:A(FT2),za一1

35、(128128LI e卜(一)一1271e/2)式中,e=4,6,8122,124,128,对于数据块长度为n=Si+S,i=1,2二个用户八位位组的允许的缩短分组码,不可检出的比特差错图像数的较好近似值为A(FT2,一(:/128GB/T 18657.1-2002式中,e=4,6,8no残留差错率为:R(FT2)=艺A(FT2)二P.一式中,e=4,6,8 n.格式级别FT2满足数据完整性级别12的要求(见图Bl)。由脉冲编码传输系统规定的带8 bit启动字符分组码的帧扩充的残留差错率要乘以丫,即R (FT2)=R(FT2)q.图BI表示1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FT2,i=1)的帧和15个用户

36、数据八位位组(FT2,i=15)的帧的残留差错率。B3.3传输效率的量度由1个启动字符和i(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组成的帧的传输效率为:EFF(FT2)=1/(i+z)ge1;+,图B2表示i=1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帧和i=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帧传输效率。B4格式级别FT3月=8i+16特特比比ff-q Ak =R iCS -1616校验序列 (81十16,81)码,i=1,2,3.16;海明距离d=6;生成多项式二1s+ z13+二,z+s11十二10+x+尹+护十厂+1;全部16个校验位取反。B4.1采用的原因适用于数据完整性要求特别高的控制系统;帧格式(多个八位位组格式)适用于某些标

37、准的同步多点共线数据链路;规定的多项式生成最佳的BCH码,海明距离d=6,数据块长度n簇151位;规定的生成多项式选自8199个多项式的集,其6比特差错的不可检出的差错图像数对于包含3个以上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缩短的数据块长度为最小;校验比特取反改善了抗同步滑动差错的保护,并使每个分组码最小码重为3,每个分组码中至少有一个比特变换。B4. 2数据完整性的量度在n=8i,i=3,4,5.18的数据块中,包含e比特差错的不可检出的比特差错图像数为:A(FT3)., ti 2-式中,e=6,8,” ,残留差错率为:R(FT3),、艺A (FT3)., pq-格式级别FT3满足数据完整性级别12的要求(

38、见图BI)。由脉冲编码传输系统所规定的带16比特启动字符分组码的扩充帧的残留差错率要乘以犷,即R (FT3).=R(FT3),q,图B1表示1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FT3,i=1)的帧和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FT3,i=15)的帧的残留差错率。cB/T 18657.1-2002B4. 3帧的传输效率的量度由16比特启动字符和i(16的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组成的帧的传输效率为:EFT (FT3)二i/(i+4),2图B2表示i=1和:=15个用户数据八位位组的帧传输效率。,厂-一lli,价1才_一1_1一二二二二J-丫八.手丫才,子/少511 1刁e7/;/布升卜、月扩李洲产, , 尸2ro万口,.

39、j/川砂/I、产,/,尸对/、,tin., I/习、l夕/对/_拍/绷/P/产犷,7/,犷/磨舞朴叮/一/少.那罕;厂/侧/甲刀,./刁/刀/P研龚非荆困溉11牡P=比*A错概率图B1格式级别FT1.1,FT1.2,FT2,FT3的残留差错率i为每个分组码的信息八位位组数CB/T 18657.1-200210090Fr2 a=15)80F】3 (=15)Ff1. IT门FT1.2 U=15)6050次、苍粼撰律握”叫40FT 2 (1=D30FF3 (i=1)20Fr 1. 2 G=U1010 10 10P=比特差错概率In一Ins图B2格式级别FT1.1,FT1.2,FT2,F丁3的帧传输效率为每个分组码的信息八位位组数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