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题增分练 10 原因分析类(建议用时:30 分钟)1.(2018全国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当时其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 30%,财富占全国的 60%。泾水多泥沙,郑国渠是秦代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渠首位于泾水进入关中平原的谷口。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势特点,干渠和支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顷盐碱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下图为郑国渠示意图。(1)简述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2)据图说明郑国渠引水灌溉工程选线的原因。(3)郑国渠在历史上损毁严重,几乎代代都要重修,最后灌溉规模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
2、一。简述古代该工程损毁严重的原因。(4)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简要分析图示渭河干流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2);枝干或叶片上面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 1 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的原因。(3)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大
3、题增分练 10 原因分析类31.解析:第(1)题,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图示等高线,可判断出郑国渠沿线地表及地势特点,进而分析工程选线的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郑国渠贯通多条河流,接纳水源多。第(3)题,结合区域降水特征和古代建造工艺进行分析即可。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渭河平原地形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足,不适合修建大坝;渭河平原为地堑构造,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合建大坝;渭河含沙量大,修建水库后容易造成泥沙淤积,水库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答案:(1)关中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4、地形相对平坦开阔,便于耕作;土壤深厚肥沃;靠近渭河,灌溉便利。(2)沿线地表较为平坦,工程难度小;贯通多条河流,接纳水源多;位于山麓地带,居高临下,可以灌溉南部更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渠水可实现全线自流。(3)泾水多泥沙,水渠易发生泥沙淤积,导致过水能力降低;再加上当时建造工艺水平和材料较差,一旦发生暴雨,工程易被冲毁。(4)地形:地处渭河平原,地形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地质:渭河平原为地堑构造,地质条件不稳定。水文: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2.解析:第(1)题,山顶苔藓矮曲林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山顶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
5、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所以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第(2)题,可从气温、湿度、光照、热量、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保护原因可以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科研价值等方面分析。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3)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原因分析类题型应对技巧4原因分析类设问是地理高考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类型,命题形式上通常以区域图为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解答这类题目,在没有特别说明的前提下,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一般从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洋流、矿产、地质作用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产业基础、人口、城市、交通、市场、科技、政策、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同时还要弄清楚“因”与“果”的前后发展过程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