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考纲考情,系统构建,考向突破,微专题,考纲考情 明确目的把握考向,系统构建 知识重组整体提升,考向突破 精研高考综合提升,考向一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真题回顾,1.(2017全国卷,910)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思路点拨:思路点拨:第(1)题,双层覆膜是为了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所以具有保温作用;、
2、温度较、高,所以、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在丰雪年,由于丰厚雪被的保护,膜内平均温度变幅较小,且平均气温高;在枯雪年,由于没有丰厚雪被的保护,膜内平均温度变幅较大,且平均气温低。 答案:(1)B,(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思路点拨: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给出的是平均气温,无法判断最低气温高于-16;丰雪年与枯雪年气温相差1左右,所以气温日变化相差不大;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变幅较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变幅较大,所以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
3、,在枯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但是丰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变幅较小,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答案:(2)C,考向透析,1.图解大气受热原理,2.大气热力作用的原因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5)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3.抓住热力环流的四个关键点,4.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大气受热过程,(20
4、18湖北宜昌模拟)2018年1月24日,湖北遭遇了第二轮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下图为此次雨雪天气结束后湖北某高中的校园景观图,图中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据图回答(1)(2)题:,(1)图中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的原因是( ) A.桥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B.桥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C.路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D.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解析:解析:第(1)题,由材料“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说明路面温度比桥面的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或桥面的热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而不是大气,故A、D项错误;地面或桥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从而使温度降低,路面温度高,所以路面释放的
5、地面辐射比桥面少,B正确,C错误。 答案:(1)B,(2)据图推测图中道路的走向最可能为( ) A.东北西南 B.东南西北 C.东西 D.南北,解析:第(2)题,由材料“河流的一侧积雪较多,另一侧却不见积雪”可知,这主要和阳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阴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有关;该河流位于湖北,故阳面为河流的北岸,阴面为河流南岸,因此河流为东西走向,图中道路与河流大致垂直,所以为南北走向。 答案:(2)D,命题角度二 热力环流,(2018广东佛山二模)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
6、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解析:第(1)题,根据时间下午3点(15时),陆地和水库因比热容的差异,水库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周围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P地应该吹东北风。 答案:(1)A,(2)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 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 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解析:第(2)题,材料提示有山谷风叠加,根据图可以
7、发现北侧存在山谷风,白天以谷风为主,与湖风方向一致,D正确。本题容易错选A,气温差异较大并不能证明该地水平气压差异就很大,不能成为其风速大的理由,排除A;白天应该以谷风为主,排除B;材料无法判断南北侧植被是否茂盛,排除C。 答案:(2)D,1.(2018全国卷,7)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回答下题:,考向二 大气环流,真题回顾,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思路点
8、拨:由图可以判断恩克斯堡岛位于70S80S之间,处于极地东风带,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风,而旗帜飘扬的方向与风向相反,故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西北方向。 答案:D,2.(2018北京卷,67)如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思路点拨:第(1)题,据图判断,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且等压线密集,气流上升强烈,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形成强降水天气,B项正确;北京位于高压(反气旋)中心的东部附近,等压线较稀疏
9、,风速较小,A错误;根据等压线数值可知,此时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北京的西北部,即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此时北半球为冬季,而热带太平洋的台风主要生成于夏秋季节,C、D错误。 答案:(1)B,(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思路点拨: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中心气压值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时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日。 答案:(2)A,考向透析,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2.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 (1)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海陆分布导
10、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 (2)季风环流的应用 南亚7月份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具体如下分析: 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注:图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3.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多阴雨天气,气候湿润。 (2)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
11、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多晴朗天气,气候干燥。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寒冷而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温暖而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问题:,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气压带与风带,(1)判断图示季节并说明理由。 (2)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北半球冬季。 第(2)题,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
12、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相会。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理由: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3)简述阿留申低压的形成原因。分析阿留申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的原因。,解析:第(3)题,阿留申低压属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因此先解释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再联系冬季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阿留申群岛风大、雨多与所处的西风带有关,四季温差小主要是受海洋的调节作用。 答案:(3)形成原
13、因:北极的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处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份,北半球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 原因:四面临海,受海洋调节大,四季温差小;处于西风带,常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风力强。,命题角度二 季风环流,(2018山东泰安二模)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
14、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回答(1)(3)题:,(1)1970198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A.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 B.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 C.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高 D.南方冻雨频次偏低,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70198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冬季风指数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风势力强,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厚,A错;冬季风势力强,气温低,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B对;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低,C错;南方冻雨频次偏高,D错。 答案:(1)B,(2)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的是( ) A.1890年 B.1920年 C.1940年 D.1960年,解析:第(2)题
15、.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说明夏季风势力较弱,夏季风指数距平值为负值。比较选项,势力最弱的年份是1890年。 答案:(2)A,(3)与1900年相比,1920年黄河三角洲( ) A.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快 B.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慢 C.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慢 D.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快,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00年距平为负值,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径流量小,携带泥沙少,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慢。1920年距平为正值,夏季风势力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携带泥沙多,黄河三角洲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快。 答案:(3)D,1.(2015
16、全国卷,45)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考向三 常见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真题回顾,(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思路点拨:第(1)题,本题考查沙尘暴过境时的天气特点。据图可知,该地在18时至19时气温明显下降,气压明显上升,该时段风力大,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故C项正确 答案:(1)C,(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
17、辐射减弱,思路点拨:第(2)题,本题考查沙尘暴对天气的影响。沙尘暴过境时,气温水平差异和水平气压梯度都增大,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于沙尘暴经过时,大气中灰尘增多,所以削弱太阳辐射能力增强,则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故C、D项错误。 答案:(2)B,2.(2018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
18、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思路点拨:第(1)题,由题干信息可知,龙卷风实质就是气旋,美国龙卷风的湿热气团主要发源于南部的墨西哥湾,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旋转,在北上的过程中遇到冷气团主动爬升。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分析美国
19、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思路点拨:第(2)题,美国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对龙卷风削弱作用较小;平原南北延伸,有利于冷暖气团相遇,利于龙卷风的形成和移动。 第(3)题,春季南部气温回升快,导致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容易形成龙卷风。 答案:(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思路点拨:第(4)题,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破坏力强,
20、往往对过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另外,龙卷风一般出现在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时间短,气势壮观。 答案:(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考向透析,1.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2.准静止锋与天气,3.锋面气旋的判读,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锋面系统与天气,(2018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等
21、压线的数值可以直接判断出图中西北部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有一低压系统。 第(2)题,锋面的形成与冷暖空气交汇有关。图示低压(气旋)中,北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会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T时刻前,图示西北部(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会形成冷锋。故T时刻前图示区域的锋面数量为3个。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解析:第(3)题,从图
22、中看出,P点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P点将经历暖锋过境天气,即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和阴雨天气。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风力加强,可能有降水。 第(4)题,注意题目限定词“该区域春季”。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该区域升温快,而此时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且春季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大气运动快,因此天气系统活跃。 答案:(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
23、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命题角度二 高低压系统与锋面气旋,(2017江苏卷,78)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下图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1)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北部地区受强烈的锋面气旋系统影响,甲地处于冷锋锋后,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最可能形成暴雪天气;乙、丙两地位于锋面气旋南部,受暖气团控制,降暴雪的可能性不大;丁地处于锋面气旋东部,暖锋锋面附近,受暖气团缓慢北移影响,可能有降雪,但强度不大。 答案:(1)A,(2)此时,远在
24、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 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解析:第(2)题,戊地此时受高压(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戊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吹东南风。 答案:(2)C,考向四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1.(2018天津卷,56)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真题回顾,(1)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
25、.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思路点拨:第(1)题,19362015年当地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年蒸发量应该增加,A项错误;河湖随着山岳冰川的融化,水量不断增加,但当山岳冰川大量消融后,因缺乏冰川的补给,加上年蒸发量的增加,河湖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也会相应减少,B、C两项错误;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很少,几乎消失,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项正确。 答案:(1)D,(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
26、流方向,思路点拨:第(2)题,潮汐是海水周期性上涨和回落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导致海水持续性上涨;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现象,也不能导致海水持续上涨。故不能作为主要依据,D项符合题意。 答案:(2)D,2.(2018江苏卷,12)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思路点拨:第(1)题,斯兰里卡属于
27、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多,雨季长,气温无明显季节变化;印度河上游谷地、帕米尔高原都属于高原气候,不可能“草木常茂”;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冬夏差异大,不可能“田种随人,无有时节”。 答案:(1)C,(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思路点拨:第(2)题,古代行船主要靠风力。根据图中的图例,从耶婆提国返回中国所经海域59月盛行偏南风,顺风利于行船。 答案:(1)B,考向透析,1.气候分布模式图,2.影响气候的因素,3.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
28、境,加上人类占用的土地限制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迁移,导致物种灭绝。 (2)海水温度变化及某些洋流的潜在变化,导致鱼类聚集地变化,使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 (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土地荒漠化增加,生态环境破坏加重。,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
29、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 答案:(1)A,(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解析: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2)B,命题角度二 气候特征及类型判断,(2017全国卷,78)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
30、此回答(1)(2)题: (1)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解析:第(1)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上游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答案:(1)A,(2)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解析:第(2)题,据材料可知尼
31、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因此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应为11月至次年5月。引入植物主要是从周边区域引入, 排除A、D两项 。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物主要是多雨季节生长,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不一致,排除C项;尼罗河泛滥区处在尼罗河下游,为地中海气候区,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河水泛滥期以后,符合题意。 答案:(2)B,风向与风力大小判读和应用,微专题 强化技能素养提升,【提升训练】 (2017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解题思路:由材料、图片可知,惠灵顿位于南纬4060之间,处于南半球的西风带;惠灵顿位于北岛南端,临两岛之间的海峡,海峡形成狭管效应;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多风。 答案:位于西风带,盛行西风;惠灵顿位于两岛海峡之间,加大风速;依山傍海,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