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4-,-5-,1,2,3,4,5,1.(2018北京)“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 B. C. D.,6,答案,解析,-6-,1,2,3,4,5,2.(2018江苏)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
2、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6,答案,解析,-7-,1,2,3,4,5,3.(2017课标全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 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发展理念变革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
3、先导 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A. B. C. D.,6,答案,解析,-8-,1,2,3,4,5,4.(2017天津)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6,答案,解析,-9-,1,2,3,
4、4,5,5.(2016课标全国)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B. C. D.,6,答案,解析,-10-,1,2,3,4,5,6,6.(2014课标全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
5、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B. C. D.,答案,解析,-11-,考点一,考点二,物质决定意识,考点三,-12-,考点一,考点二,疑点微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试判断 ) 点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
6、会自行产生意识。只有人脑与客观存在相结合才能产生意识。离开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试判断 ) 点拨 (1)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能够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是正确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就是错误的意识。,考点三,-13-,考点一,考点二,3.意识来源于人脑。(试判断 ) 点拨 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其来源于客观存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考点三,-14-,考点一,考点二,典例剖析 (2016课标全国)中国旧体诗多
7、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B. C. D.,答题规范,考点三,-15-,考点一,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三,-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17-,考点一,考点二,疑点微拨 1.意识反作用
8、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具体形态的变化。(试判断 ) 点拨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指导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不能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必经途径。 2.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试判断 ) 点拨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具有两重性,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考点三,-18-,考点一,考点二,典例剖析 (2015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
9、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10、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考点三,-19-,考点一,考点二,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考点三,-20-,考点一,考点二,答题规范,考点三,-21-,考点一,考点二,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考点三,-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4-,
1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疑点微拨 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试判断 ) 点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唯心主义。,-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典例剖析 (2018天津)天津市蓟州区的郭家沟,东临梨木台、西邻九山顶,以前主要靠种庄稼,村民收入不高。后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精品村建设,请专家对村子进行规划,提升改造农家乐,吸引来大量游客,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郭家沟的成功转型表明 ( ) A.专家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
12、量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市场需求,答题规范,-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广深视角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形成三要素:客观存在、社会实践、人脑,三者缺一不可。,-2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 (2)意识的形成不仅要有人脑,还要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产生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不管什么样的意识(对现象的反映、对本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因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正确把握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三者的区别与联系,-2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5.正确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3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