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091038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6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纲目录,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中外历史上典型的七大改革。从时间上可 分为:古代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 石变法)和近代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 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封建性 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资本主 义性质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 法)。,高频命题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1.(2018江苏苏州期末)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 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 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2、。 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 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 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 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 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 施,并指出其目的。(5分)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 强国措施弊端

3、的共同认识。(2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3分),答案 (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 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 策。(4分) 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1分)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1分) 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1分) (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3分),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弱则尊官,贫则重赏”等信息 并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富国强兵的角度回 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一个巨大官僚机

4、器的高度精密可靠 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 中“其民不人”归纳回答。 (3)依据三则材料分别从法家思想、制度建设以及民本思想回 答。,2.(2018江苏东台模拟)北宋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 的,但后人对其变法内容及作用却有着较高的评价。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 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 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 势家”,他反对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 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 以限制。 摘编

5、自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 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酌盈剂虚,以均诸 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 大盛于欧美两洲,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 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5分) (2)据材料二,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2分),答案 (1)矛头: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2分)措 施: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3分) (2)认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并未增加国民财富。

6、(2分),解析 (1)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是指家 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得出,有大官 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 施,应当联系所学,可知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与农业或 农民有关。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荆 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 滋啬,良以此也”分析得出。,3.(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 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 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

7、役制度。梭伦立法是一种 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 束和惩罚。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 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 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 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 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

8、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5分)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 作用。(3分),答案 (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自由;自 由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有财产制合法化;开放公民权利;实行 财产等级制。(5分) (2)特点: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或“荣誉与税捐相适应”);将公 民权利与城邦利益相结合;采取中庸之道;确立法律的权威。(2 分) (3)作用:稳

9、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缓和雅 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 会经济的发展)。(3分),解析 (1)依据材料中“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 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 誉”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中“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 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 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分析回答。 (3)依据材料从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 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1

10、.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2.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没有善终)。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2)不同点,3.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政治制度方 面的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 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 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 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王安石变法很少涉

11、及政治制 度变革,这是由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 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 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 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强兵,进而称霸天下;

12、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4.关于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从原因上看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快本 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 盾,增加财政收入。

13、,(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 改革。 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 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 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先进制度 和文化而进行的汉化改革。,1.(2017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

14、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 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 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 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 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 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 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 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

15、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 极作用。(3分),答案 答案要点: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 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 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 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 可直接作答。 (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 主”,依据材料中“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

16、交往中的相 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 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 (3)可以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2.(2014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 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 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 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 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

17、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 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 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 “耿耿于怀”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

18、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答案 (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 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 决权)。 (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 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理由: 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 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 改变)。,解析 (1)题干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要再认和再 现梭伦改革的措施。 (2)

19、“新贵”要结合梭伦改革背景中的“海岸派”的主张,推导出 其为“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 角度”,指出梭伦“缓释”“新贵”不满情绪的措施,即梭伦改革 中打击旧贵族的措施:实行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 法庭等。 (3)从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及改革的局限性角度作 答。,高频命题点二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2018江苏扬州期末)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既有辉煌的成功,也 有悲惨的失败,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日本家族 制度与家族伦理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世纪中期发生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 步。然而,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

20、和天皇专制的国 体,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尚难以割舍与封建传统的粘着性。政 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宣扬儒教伦理,将继承传统的“家族制度”和 家庭伦理奉为保持日本民族的“淳风美俗”。同时还将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在一起,与天皇制的国家观紧密 结合。具体而言就是: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渊源不断的血 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度”集合而成的 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长。另一方面,通 过立法将原来作为民间规范而盛行的“家族制度”法制化。189 8年出台的明治民法,基本继承了幕府时代封建武士阶级“家族 制度”的衣钵,户主权、家督继承和男尊女卑构成了近代日本家

21、庭制度的三大支柱。 摘编自田晓虹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家族国家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实质。(3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家族国家观”影响下,明治政府在教 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家族国家观”的特征及对 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5分)答案 (1)内涵:将天皇与国民的关系比作家族父子关系,通过神 化天皇权力,实现对国民的家长式统治。(2分) 实质:维护天皇专制统治的工具(或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 政)。(1分) (2)教育:“忠君爱国”或“和魂洋才”。(1分) 军事:对官兵灌输武士道

22、精神。(1分),(3)特征:家长制;血缘政治;封建儒教伦理。(3分) 消极影响:强化天皇专制统治;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的社会根源。(2分)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 渊源不断的血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 度集合而成的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 长”,可以归纳为将天皇与国民的关系比作家族父子关系,通过神 化天皇权力,实现对国民的家长式统治。第二小问,可以根据材料 总结为:维护天皇专制统治的工具。,(2)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可以答为:教育上,“忠君爱国”或“和 魂洋才”;军事上,对官兵灌输武士道精神。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中“

23、以家长为中心”“血统联系”“宣扬儒 教伦理”,可以答为:家长制;血缘政治;封建儒教伦理。第二小问, 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强化天皇专制统治;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2.(2018江苏盐城期中)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 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 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 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 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 迅速延伸。 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 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

24、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 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 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 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 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 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 的积极作用。(3分) (3)据

25、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 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4分),答案 (1)背景:明治维新推翻幕府政权,开启近代化改革;交通条 件落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的技术支持。(3分) (2)积极作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产生 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改变社会生活,加快文明开化。(3分) (3)内容: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思想;进行教育改革,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3分) 影响: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1分),解析 (1)根据材料中“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 “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

26、滨铁路(从 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 等信息可从新政权建立、交通落后、西方技术等方面概括日本 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即可。 (2)根据材料中“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可概括为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 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 免误车”可概括为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根据材料中“铁路将 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可概括为产生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根据材料中 “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 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

27、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 化”可概括为改变社会生活,加快文明开化。 (3)第一小问,关于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教育(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和 社会生活等方面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3.(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 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 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 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

28、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摘编自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材料二 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 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龚行监督政府 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 甲胄也!故近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堕落,其功罪不可不专 属诸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 材料三 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犹有限量 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 况于外县?而况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 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

29、目,而通其 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 谭嗣同,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的 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居主导地 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 系。(2分),答案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 法的需要。(2分) 名称:时务报;国闻报。(2分) (2)理由: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

30、止专制;捍卫国民话 语权(言论自由权)。(2分) 举措: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2分) (3)关系:一方面,戊戌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 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 舆论基础。(2分),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民族危机加深和维新派宣 传的需要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时务报和国闻报 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龚行监督 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则良政治必于是出 焉”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维新运动主张“广开言路,允许官民 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

31、三中信息从“戊戌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以 及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即可。,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2.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3.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日 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 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面临内忧 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 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 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

32、革都是资 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 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三次改革的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 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 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 的近代化。,4.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 功的根本原因。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 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

33、、文 化等多方面去分析。 (3)改革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 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1.(2018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 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 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 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 名,同时设

34、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 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 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 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 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 “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 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 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

35、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 景。(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 革。(5分),答案 答案要点: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 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 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 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解析 (1)据材料一中“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 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可归纳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据“引导人们 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归纳出解 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

36、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民族危机日趋严 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等。 (2)据材料一中“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设立各种实学 考试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可归纳出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 据材料二中“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会试亦如之”可归纳出 改革不彻底。,2.(2016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 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 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

37、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 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 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 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 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 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 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 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 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 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

38、裁专制制度和社会 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 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 的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 底的教训。(3分),答案 答案要点: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 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 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 展望

39、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解析 (1)从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质量、对农民的管理、农民 要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分析。(2)从改革的方式、历史传统、着 眼点等方面概括。(3)从利益关注点、对旧势力的态度、着眼于 未来等方面分析。,3.(2015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 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 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 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 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 以不食

40、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 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 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 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 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 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 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 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

41、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 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 这一错误的实质。(1分),答案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 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 征。(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 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

42、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 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 的原因。(3)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局 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1.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穿始终的法 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 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 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 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 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 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 入

43、”,“依陵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廊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 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 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 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 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6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 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4分),答案 (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2分)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 劳

44、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分)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2分)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 行相结合。(2分),解析 (1)结合所学,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王安石 着手变法。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可以答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 利益。由材料中“强加了役钱负担”“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 患”,结合所学,可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加重了 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 于商品经济发展。 (2)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是无法真正贯彻,强行 摊派,结果失信于民。从而得出的启示

45、是: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 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2.古希腊有些城邦,贵族委托一个德高望重的公民负责改革法律, 以消除最明显的不公正现象。雅典的梭伦就是其中之一。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出身贵族,所以他有资格当选首席执政,但他不是那 些作威作福的贵族显族。他的家境中平,早年曾兼营贸易,与商旅 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被时人誉为“七贤”之一。 他同情平民,又曾在雅典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率众攻 克应属雅典的萨拉米岛,因此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梭伦: “我给予民众足够的好处,而毫不剥削也不增加 他们的权利。对于那些具有

46、实力,并且利用自己的财富施展实力 的人,我也注意不使他们受到丝毫损失”,“对于民众如果不过分 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摘编自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梭伦的出身和经历,分析雅典贵族为什么委托梭 伦“负责改革法律”?(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是如何给下层平民 “足够的好处”但又“不过分放纵”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2分),答案 (1)出身贵族;与商旅为伍;饱有学识;同情平民;勇立战功。 (3分) (2)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成立陪审法庭;恢复公民大会为最 高权力

47、机构;财产等级制规定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公职;第四等级不 能参加四百人会议。(5分) (3)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2分),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梭伦出身贵族家境中平与商 旅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同情平民,又曾在雅典 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所学从“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成立陪审法庭、恢复公 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以及财产等级制规定第四等级不能担任 公职”等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所学从“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思考回答。,3.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然而戊戌变法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48、 材料一 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百日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康广仁曾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 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 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张元济戊戌六君子遗集,材料三,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原因,据此判定变 法的性质。(2分

49、)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的措施与不足之处。(6分) (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2分),答案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1分)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 动。(1分) (2)措施:政治改革,裁汰冗员;经济改革,成立农工商总局;考试制度 改革,废除八股文。(3分) 不足: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力量薄弱。(3分) (3)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2分),解析 (1)本问据材料一中“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 光绪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加深的角度指出康有 为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原因,再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的角度指 出变法的性质。 (2)本问据材料一中“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 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 商总局”、材料二中“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 举行太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裁汰冗员、成立农工商总局、 废除八股文等方面概括维新变法的措施,再从贪多求全、急于求 成、力量薄弱等方面指出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