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1097554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 12 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 处可能形成海沟BE 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CE 处岩石年龄较 F 处轻DF 处地壳运动较 E 处活跃2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解析: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F 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E 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 F 处老,所以 B 正确。第 2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板块西侧为岩石,东侧为板块生长边界,所以甲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D 正确。答案:1.B 2.D某科考队沿

2、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 7 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 abcd 由老到新)。据此回答 34 题。观测点海拔(m)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3.图中甲处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谷2C背斜谷 D向斜山4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解析:第 3 题,根据表格中 7 个观测点的海拔可知,甲处对应的岩层为 d。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甲处岩层最新,从甲处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甲处应该为向斜;依据等高线走向可知甲处为山岭(山脊),因此判断甲处为向斜山。故选 D。第 4

3、题,读表格数据可知,乙处对应的岩层为 b。由岩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乙处为背斜;由等高线可知乙处地貌为谷地,因此乙处为背斜谷。故选 C。答案:3.D 4.C永和的晋陕大峡谷,属于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蛇曲”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 “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了地下的岩石里。据此回答 57题。5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持续抬升平原河流流水凸岸侵蚀、凹岸堆积B平原河流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地壳抬升、流水下切C地壳稳定峡谷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垂直下切D峡谷地带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作用下泥沙堆积6图中河段( )AA 处河岸比 B 处陡峭BA 处河水流速快于 B 处CB 处

4、被侵蚀的泥沙从河床底部流向 A 处堆积DB 处易形成水下堆积体7图中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则( )AD 处为凸岸,C 处为凹岸BC 处与 D 处可能会相连C若 C、D 两处相连,C 处先淤塞DC 处与 D 处均为凸岸解析:第 5 题,据材料可知,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 “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地下3的岩石里,所以“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要先经历侵蚀与堆积,后经历地壳抬升、流水下切。故选 B。第 6 题,图中河段 B 处为凹岸,为侵蚀岸,河岸陡峭,A 处为凸岸,为堆积岸,河岸平缓,A 错误;同一横截面的河水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河道,而 B 处流程较长,故B 处水流速度快,B 错误;B 处被侵蚀的泥沙在

5、压力作用下沿河床底部流向 A 处堆积,C 正确;A 处为堆积岸,易在丰水期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D 错误。故选 C。第 7 题,据图可知,C、D 两处皆为凹岸,A 错误、D 错误;C、D 两处在长期的流水侵蚀后,河岸后退是有可能相连的,B 正确;C、D 两处相连,图中河流改道,弯曲河段会形成牛轭湖,D 处位于图示河段上游,泥沙较多,在牛轭湖进水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会先淤塞河道,C 错误。故选 B。答案:5.B 6.C 7.B(2019宝鸡质检)日本鸟取沙丘(下图)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 16 km,南北宽约 2.4 km。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

6、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据此回答 89 题。8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C夏季风 D冬季风9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A植树种草 B持续除草C修筑防浪堤 D从外地运沙解析:第 8 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为季风气候,基本不受盛行西风影响;鸟取沙丘所在的本州岛西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南北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对鸟取沙丘影响相对较小,且对沙丘的形成体现为反作用;日本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该地形成沙丘。第 9 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7、结合鸟取沙丘所处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保护“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答案:8.D 9.B4(2018高考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 X 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 Y 区组成。X 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 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回答 1011 题。10导致该区域分异为 X 区和 Y 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11X 区和 Y 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解析:第 10 题,据图可知,断层是 X 区和 Y 区

8、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 X 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 Y 区,但 X 区和 Y 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 X 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 Y 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 D 选项正确。第 11 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 区和 Y 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Y 区海拔高于 X 区,再加上 Y 区地表起伏大于 X 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 C 选项正确。答案:10.D

9、 11.C二、非选择题12(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5“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 1 000 万到 2 000 万年中

10、,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2)与图 a 比较,指出图 b 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 “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解析:(1)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 。(2)对比两图可知,图 b 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

11、岩” 。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札达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 4 000 m。发源于冈底斯山的象泉河,由东向西穿过该盆地。在象

12、泉河两岸分布着大片土林,盆地内有公路与外界相通。下图示意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及土林景观。(1)推测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2)简述札达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3)简述为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的破坏,修筑时可采取的预防措施。解析:(1)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主要根据该地地质剖面图去分析。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附近,高原内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2)札达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主要围绕当地的降水条件去分析。(3)修筑公路时,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地6质灾害分别采取预防措施。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原;青藏高原内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2)海拔高,空气干燥,降水少。(3)在崩塌段可设置护坡;在滑坡段,修建截水工程,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体,同时对滑坡体修筑加固设施;在冻融泥流段,修筑涵洞进行疏导;在土林段,由于土层不稳,可绕行避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